教育之要务:要成才先成人

  本报讯(记者 卿永锋 实习生 李艳林)“基础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而不仅仅是学科成绩”、“千里马是自己跑出来的,不是伯乐选出来的”……近日在长郡双语实验中学举行的全省初中校长年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中心主任刘坚教授抛出一枚枚“重磅炸弹”,围绕新课改内容删减、学生理性思维培养和学科教育重心对初中新课标进行解读,令全场数百名初中校长震撼反思。

  认识新课标,不要捡芝麻丢西瓜

  比起过去的试行版和实验版的义务课程标准,2011版本新课程标准“具体内容上有增有减,总体上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原则。”刘坚指出,公众需要关注课改修订的内容,更要关注课改保留的内容。如果老师仅仅关注删减的5%-15%部分,那很有可能在实际教学中“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刘坚认为,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领域的第一个质量标准,2011版本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尊重每一位学生,密切了课程与学生经验的联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倡导人文精神的回归,进一步加强科学探究。

  要少谈分数,多关注孩子天性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钱学森之问”指出了我国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基础教育采取的学科教育重心该是学科成绩还是教育本身呢?刘坚认为:“学科取向的学科教育以教育为手段,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学习与评价考核成为最主要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教育取向的学科教育以学科为基础或载体实现教育的目标,即学生通过每一门课程的学习促进身心发生积极、健康的变化。”基础教育更应该以关注“学生成长发展”为主体,而不仅仅关心他们的学科成绩的分数。

  “我们要少谈一些分数、竞赛,多关注孩子的天性、兴趣。在教育中尊重孩子的选择并通过合理的方式固定、提升,转化成志向,这样的教育才有希望。”刘坚说,教育工作者的第一要务:保卫“童年”,让青少年过上欢乐、自由、有尊严的生活;教育工作者的第二要务:要成才先成人;教育工作者的第三要务:教会孩子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请求各位校长,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孩子们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