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升学实质性挂钩“三好”被诟病
三好学生,这项已经推行了将近60年的学生荣誉的评选,在今天,被人们重新审视。三好生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评上三好生能够带来什么?怎样才能评上三好生?三好生评选制度该不该继续推行?在公众争论和质疑的同时,一些地方学校开始悄然试水,改进优秀学生的评选办法,希望以此带给孩子们更加贴近的鼓励。不过,三好生与升学的实质性挂钩依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00后
我们都是“三好生”
海淀区某知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家长卫然一提到孩子刘晨,就掩饰不住的心疼。“上一年刘晨又没评上三好生,小升初推优我现在都不想了”,卫然说。
刘晨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一直都是前几名,但小学五年多来,没有一次能评上三好生。去年开始,刘晨在班主任的暗示下,坚持一个学期主动申请做值日,希望能为自己评三好加分,但是最终还是没评上。
如今,不少00后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正在为孩子的评优而苦恼。几年来,北京各个区县对于三好生在小升初推优中的加分和人数比例有不同的规定,以海淀区为例,各科全A算70分,三好生加分,优秀学生干部加分,然后计算总分统一排队,前30%的学生有资格推优。
“我早就没指望评三好小升初推优,但对孩子来说,当一次三好生,是一个莫大的荣誉,为此孩子付出了很多努力”,卫然说,她去学校接孩子的时候,好几次亲眼看着孩子小小的身体在课桌间搬椅子、洒水、扫地,比不主动申请做值日的同学每个月都要多劳动好几天。但到了学期末,孩子还是在三好生评选中“铩羽而归”。“就算这种荣誉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好处,但只要能对孩子起到肯定和鼓励作用,我就觉得很欣慰了”。
像卫然和刘晨这样的母子,在北京有不少。他们最希望借助评三好,在小升初的竞争中占得先机,退一步,也是对孩子努力的一个回报,是对孩子的正向鼓励。然而,无论是校级三好还是市区级三好,严格的比例限制,让更多孩子只能望之兴叹,一些家长甚至认为“评三好有猫腻”,进而对纯洁的校园感到失望。
50后
想当三好,出身要好
三好生评选和奖励制度,在我国已经推行了将近60年,一直是普遍观念中学生荣誉最重要、最具说服力的一项。
三好生评选源自上世纪50年代,1953年6月至7月,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毛泽东发表了《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特点》的重要讲话,提出把“三好”作为青年团工作的方向,要求青年们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这些“青年”,是指全国各行各业中工作的青年,并非青年学生。不过,“三好”一经毛泽东提出,很快就被用进教育方针。1955年教育部公布的《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的第一条,都提到“努力做个好学生,做到身体好,功课好,品行好”。与此同时,三好生的评选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开来。尤其是1962年2月,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后,“学雷锋、争三好”成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核心活动。
出生于1950年的陈女士回忆学生时期的评选时说,当年“出身不好绝对不能评”。“那时候没有这么多评奖,最重要的、也是惟一的荣誉就是当三好生”。不过,凡是出身不好的同学,就算“再热爱劳动、学习再好”,也没有资格当选三好生。
“文革”之后,1982年5月5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公布《关于在中学生中评选三好学生的试行办法》。规定“三好学生”的标准是: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
70后
三好生目标直接
在小升初需要统一考试录取的年代,很多地方明确规定,市级三好生(小升初)可免试保送升入重点初中,区级三好生可得到相应的录取加分。
不过,相比评选比例极低的市区三好生,更多的小学生可凭借自身努力,以高分考进理想的初中。
今年38岁的岳女士当年就是放弃了保送机会自己考取了市级重点初中,“保送的学校不理想,放弃保送还可以加分,于是就自己考了”。岳女士回忆,当时班里无论是评选校级三好生还是市区级的三好生,目的都很直接,“谁学习好、表现好,谁就可以当选,都是公开唱票画‘正’字,不过人数很少,每年全校也就不到10个市级三好生的名额”。
90后
“三好”为升学护航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三好生评选标准和奖励机制也有了一定变化,在某种程度上,让学生和家长的目光转向了功利的方向。
记者了解到,上个世纪90年代逐渐开始实行小升初免试入学,多达十余种的入学方式让家长们眼花缭乱。其中,通过当选三好生取得加分进而在小升初中占得先机,成为那以后三好生被越加看重的重要因素。
张丽无疑是三好生制度的一个受益者。目前依然是外地户口的张丽从小学开始就在北京宣武区某小学借读,成绩优异的张丽小学阶段多次被评为校级三好生,并在六年级被评为市级三好生。所以,当很多北京户籍的孩子还在为小升初奋战的时候,张丽已经凭借市三好的证书以及平时的优异表现拿到了北京15中的“offer”,这在当时让很多家长羡慕不已。
此后,在三好生的评选中,比例控制开始松动,一些优质校的学生,更多的被评为各级三好生。
质疑
三好生评选应废除?
与此同时,一些教育管理者开始试着改变优秀学生的评选标准和办法。
1996年,北京光明小学实行“我能行”、“评选三级十佳之星”。时任光明小学校长刘永胜说,班级“××之星”的评比不同于评选三好生,没有任何功利性,它重在肯定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都捧着奖状回家。
而记者了解到,武汉、上海、大连、南京、贵阳等地,也都有学校开始尝试以更新的办法逐步取代三好生评选。
2004年,国家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提出“三好生评选应废除”。顾明远认为,中小学校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每个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评选三好生实际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一定心理压力,在感情上伤害未被评上三好生的孩子,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的孩子大器晚成,在小学阶段会表现得非常一般,如果过早地给他一些‘你不如别人’的心理暗示,会影响孩子今后的成长。”
2009年9月1日,北京市中小学校开始实行新版三好生评选标准。新版标准放宽了对学生文化课成绩的要求,同时提高了体育成绩标准。标准明确规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是市级三好生评选的重要依据,并取消了三好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在升学时优先考虑的规定。从字面意思理解,这意味着三好生评选将逐步和升学脱钩。
不过,就像文中卫然母子所感受到的,在实际操作中,三好生依然还是能在升学中享受到较大的优待。
“我倒是希望三好生完全跟升学脱钩,这样我们当老师的也少了很多精神压力”,朝阳区一位知名小学老师向记者坦陈,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热衷于给老师送礼,希望老师“助选”,“很多家长认为三好生就是班主任内定的,其实绝大部分三好生都是孩子们投票选举出来的”。这位班主任认为,无论任何评优,都会存在评上或评不上两种结果,教会孩子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结果,或者是说教会孩子如何接受失败,应该是学校和家长都要重视的问题。
在今年北京两会上,北京市人大代表、实验二小校长李烈提交议案,建议取消三好生评选。近日,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李烈表示,实验二小已经取消了评选三好生,这一行为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坚信孩子们对于“德智体”没有大的缺失,所以希望实行一个更有激励价值的评价。
■ 建议
评选应与升学脱钩
●刘永胜,特级教师,光明小学原校长
改革现行的三好学生评选制度,首先,不能有百分比,有百分比就是对我们教育的否定。我们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但是结果却只有10%或者15%达到了三好,这是对我们教育的自我否定。如果三好学生评选要继续存在的话,我们希望三好学生评选在名额上能放宽,采用达标的方法。
其次,不一定是“三好”,而是多元的,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都应该得到积极的评价。比如上海的优秀学生称号以及武汉的阳光少年的评选都是破冰之举,意义重大。
最后,必须与中高考、小升初脱钩。只有这样三好学生评选才会对孩子有意义,否则来自外界的干扰就会很厉害。三好学生走到现在,很多学校的苦恼是,家长过度关注。说不让与小升初挂钩,但实际上还是挂钩,各个地方教委评选三好学生的程序像选人大代表似的,有整一套方案文件。我觉得这早应该淡化了,是应该改革的时候了。
【三好生大事件】
1953年
毛泽东要求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1955年
教育部公布中小学生守则 提到“身体好,功课好,品行好”
1962年
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出现“学雷锋、争三好”活动
1982年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公布《关于在中学生中评选三好学生的试行办法》,提出三好生标准: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
90年代
实行小升初免试入学,三好生可加分
1996年
北京光明小学实行“我能行”、“评选三级十佳之星”
2004年
国家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提出“三好生评选应废除”
2009年
北京中小学校实行新版三好生评选标准,放宽文化成绩要求,提高体育成绩标准,取消三好生和学生干部在升学时优先考虑的规定
2012年
北京市人大代表、实验二小校长李烈提交议案,建议取消三好生评选,并在该校试行“10+N+3”项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