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这里 | 从“村小”走向外面的世界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中国人,也从生活的点滴变化,感受着民族的伟大复兴。
十年前,总台中国之声从祖国的大江南北精心选择了十个地点,作为持续观察的十个样本。十年里,每年回访、持续跟踪、不间断记录,在时间的跨越中勾画出一幅民生变迁图景。今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记者第十次走进那些熟悉的地方,推出特别策划《十年,这里》。8月9日推出第二篇:《从“村小”走向外面的世界》。
广西百色田东县布兵小学,2013年,第一次来到幕云山脚下的这所“村小”,留守儿童近半,孩子们都盼着爸妈回家。
第二年,受企业资助,学校有了一间充满科技感的计算机教室,老师教孩子们上网和爸妈视频见面。
第三年,学校的土操场翻新成了标准化的足球场。
第四年,学校里响起的新广播,填满了寄宿学生的睡前时间;又一年,这所村小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不仅能踢足球、打篮球,还有了琴声、歌声。那年,田东县提出,“希望每个学生能学会一门乐器或擅长一项体育运动”。
第六年,由北京几所名校的教师组成的公益支教团来到这里,为孩子们分享读书的快乐;第七年,村里的几所小规模乡村小学及教学点撤并到布兵小学。
第八年,教室里的电子白板可以实时联网。
到了第九年,“双减”这一年,学校却打算给孩子们加几条全面发展的路径。
2022年,第十年——
“到更远的地方踢足球”
上个月,2022年百色市中小学校“千里杯”校园足球联赛小学组比赛现场,孩子们踢得酣畅淋漓。这是黄佳欣最后一次代表布兵小学参赛,“我已经毕业了,还能代表母校去踢比赛,感到很骄傲,而且拿了冠军。”
布兵小学女子组夺冠后,校长农益国和校队“名将”黄佳欣合影
佳欣入学前一年,布兵小学有了标准化足球场。她小时候从没碰过足球,以为球场上绿色的草坪只是给嬉闹的同学们“磨磨脚”;直到四年级,佳欣参加了学校“少年宫兴趣小组”的足球班,又在五年级时被眼尖的体育老师选拔进校队。从此,这个瘦瘦小小却爆发力惊人的姑娘和校队的孩子们一起,把足球踢到了县城、市里,最远踢到过300公里外的贵港。
黄佳欣说:“学校也会请外面专门教足球的教练来教我们,一节课200多,真的很心疼学校为我们花了钱,想到这就会更认真训练,就算下雨我们也会在走廊对墙踢。几个带队老师带着我们到外面比赛,每次回来,同学们都会说‘她们回来了!’然后围着我们的车转,当我们下来时就很激动地问‘你们赢了吗,赢了吗?’现在我们已经算是县队的半个成员了,也频繁到外面的体育中心、很大的足球场训练。”
这所藏在大山里的乡村小学现在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布兵小学“少年宫兴趣小组”的创办和壮大,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童年,艺术、体育课程某种程度上还重塑了他们的性格——更坚韧、更自制、更自信。布兵小学校长农益国说,学校发展素质教育的初衷,是为这些鲜有机会走出布兵村的娃娃们多铺一条路。
“我们就一手抓学习,一手抓体育、特长。在艺体方面,我们学校可以说在县里是数一数二的。真的很欣慰,那些辛苦,我们都走过来了,付出也值得。一走出去,我们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农益国说。
古筝、口风琴、书法、3D打印等多个“少年宫兴趣小组”会在这座“乡村学校少年宫”里开展课程(记者韩雪莹 摄)
现代化设施、信息化教学
为孩子们的童年增添斑斓色彩
“怎么一毕业学校就翻修,这不是墨菲定律?”这是布兵小学毕业生黄小玉的“困惑”。小玉在田东二中念初二,寒暑假才回布兵村的家。她的家和布兵小学只隔着两条小巷,闲暇时,她会回到母校,看看有什么变化。这个暑假,学校在校园里先前的水渠处新规划了一条小路,此后,物资车辆就可以通过这条通道直接开到食堂。
校园里的暑期施工,校长农益国都会亲自过来监督。填补后被新草皮覆盖的旧水渠、以及新修的物资车辆专用通道,都是基于校园安全的考量(记者韩雪莹 摄)
2014年,小玉进入布兵小学;次年,一幢新的现代化教学楼拔地而起,尘土飞扬的老操场也在改造升级后,可以躺在草坪上数星星;之后,学校又陆续搬进了各类乐器、计算机、3D打印机等。小玉回忆:“兴趣小组有弹钢琴的,还有弹古筝的,我当时跑去偷瞄,人家弹得那么美妙动听。我也真去弹过,哒哒哒的声音特别好听。”
2013年完成特岗教师转岗的音乐老师莫小贝,对这十年来学校少年宫的变化再熟悉不过:“我刚刚来的时候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只有一台电子琴,那时候我上课要扛着电子琴到这个班,下课再扛回办公室。但是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去市里或者县城,跟我们这里的基础设施都是一样的,甚至我们的会更好。”
信息老师沈群芳2019年从百色市的一所小学考到布兵小学任教:“我以为会去代课其他学科,但是很惊喜,这里有很宽敞的电脑室供我教学。上课时不再用以前那种粉笔或者白板,现在用的都是电脑。”
沈群芳来布兵小学报到前,做好了学校缺少基础设施、信息课开展不起来、自己要被迫“改行”教数语外的心理准备。信息化教学的高标准配套是布兵小学带给沈群芳最大的惊喜(记者韩雪莹 摄)
小玉的小学生涯,就这样慢慢增添了斑斓的色彩。音乐教会她共情,也丰富着她的精神世界;她在语文课堂的PPT里看到了别人的故事,再把自己作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故事写进电脑文档中。在田东县2019年乡村儿童故事大赛中,她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了更多人听。
黄小玉说:“我上初中之后,发现我的同桌竟然也去过那场比赛,她告诉我,她的指导老师说6号选手讲得很好,然后我就想,6号不就是我吗?当时我好像拿了九十六点几的分数,拿了一本证书回来。”
黄小玉至今还珍藏着参加县里比赛和北京比赛的获奖证书(记者韩雪莹 摄)
在县里比赛拿到一等奖的小玉,收到了去北京参加全国总决赛的邀请函。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离开百色,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亲眼见到北方冬日里的雪。
2019年年末,黄小玉在北京参加歌路营第二届乡村儿童故事大赛全国总决赛
走出去、再走回来
被知识改变命运的孩子继续着乡村教育事业
和小玉一样,黄秋警也常在暑假回母校转转,她已是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秋天开学上大三。大二结束后,学生要选择专项,秋警选的是篮球,这意味着,她大学毕业后很可能成为一名教篮球的体育老师。
这个暑假,秋警会带着篮球来母校的球场练习,“我打后卫或者小前锋,现在就是练一些基础,比如投篮,因为我投篮有时候不稳定。我想把投篮的姿势练得好看一点、标准一点,未来教学生时他们就能学得更好一点。”
母校的篮球场成了黄秋警暑假的“自主训练基地”(记者韩雪莹 摄)
秋警一直认为,自己如今能在大城市里读书,源于十年前的选择。那年,秋警在布兵小学上五年级,开始练田径,直到从这所村小跑向更专业的赛场、更广阔的天地:“从我这一届开始,通过让学生接触学习之外的特长来开辟新的可能,感觉还是挺不一样的。挺感谢布兵小学的,好像我的伯乐一样把我挑选上去,让我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
理念比硬件更能成就一个农村孩子;而一群了解农村孩子成长痛点的乡村教师,也更能挖掘出孩子们的潜能。十年来,通过特岗教师、公开招聘等途径,布兵小学引进了不少年轻教师,大大改善了学校先前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偏大、学科结构缺位等问题。而这些年轻的乡村教师,多出身农村,经历了“知识改变命运”后在城市发展、安家,最终选择回到乡村、留在村小。莫小贝和沈群芳的家都在百色市区,工作日住在布兵小学的宿舍,兼顾住宿生的管理,周末再回家照看自己年幼的孩子。
莫小贝:“从最开始接触这些孩子时他们什么都不会,到现在你可以慢慢拉近他们和城市孩子的距离。”
莫小贝带着布兵小学的孩子们到县里参加合唱比赛
沈群芳:“我没有想过要离开,农村教育事业需要年轻的力量。我也是农村小学出来的,我需要到农村去改变更多像我一样孩子的命运。”
秋警的同学中,大多是城市长大的孩子。但她很乐意告诉同学们,自己是从村小一路“跑”出来的。
“我的想法就是先在外边闯一闯,学习更好的技术和对教学的理解,然后带回到我的乡村学校或者其他农村学校,授予更多的农村孩子,让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黄秋警说。
十年,在布兵小学,越来越多像秋警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田东县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局副局长何时也期待着更多“教育成就人生”的样本一年年涌现。“布兵小学其实就是我们乡村学校的缩影。让山里的孩子学好本领,走出大山,在山外、在城里学到好的知识,再回到大山、反哺大山,这是我们最想做的事情,也一直在做。”何时表示。
从这里出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因为成绩优异、足球特长突出,黄佳欣接过田东中学的特招“橄榄枝”。作为县里最好中学的准初中生,佳欣暑假里没有撒丫子玩,她一边找到免费的网课,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预习初中数学,一边收拾行囊,为即将去县城独自学习、训练和生活做准备。
每天晚饭过后,黄佳欣都会准时开启数学网课(记者韩雪莹 摄)
这个暑假,刚刚送走了一批毕业生的布兵小学格外静谧。再过十多天,新学期开启,上课下课的铃声、孩子们的嬉闹声又会回到校园。那时,佳欣、小玉和秋警们已经在更高的平台学习生活,她们人生的起点——布兵小学却始终守望在这里,变了、又不曾改变。
暑假中的布兵小学(记者韩雪莹 摄)
监制丨高岩
审稿丨刘黎
记者丨韩雪莹 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