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体育,不喜欢上体育课…孩子们的心结被一位研究员解开了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沈蒙和

  近年来,不少细心的老师和家长发现,孩子明明很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却并不喜欢上体育课。“就觉得体育课没啥意思,一学期下来,足球、篮球、排球……一样都没学会。”孩子们这样说。

  孩子们的心结,如今被解开了。有小学推出足球等体育选修课,被瞬间秒杀,抢不到的娃还要去找老师“告状”。就因为一学期上16节课,便能比一场像样球赛。

    体育课变得大受欢迎的背后,是“五育融合”背景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探索。这一课题前不久荣获2021年浙江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特等奖。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庞君芳博士,正是该课题的主持人,也是“五育融合”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策划者和实施者。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探索,其实也是选择性课程改革内容之一,即设置真正适合学生需要的课程结构,帮助学生选到满足自己兴趣的课程内容。庞君芳从2012年开始关注这个项目,次年即进入实施阶段,包括构建相关理论模型,竖立中小学校长的课程改革意识等。

  为此,她在9年时间里,跑遍了全国上百所中小学,深入调研,给校长和教研员们做讲座,进行理论指导。很多时候,她都是利用节假日开展工作。在这期间,她曾赴美留学,期间也不忘走访美国当地的中小学。

  为何对课改如此执着?庞君芳坦言,这和自己当过一线教师的经历有关,看到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知道该向哪个方向努力。近日,她和人合作的《选择性课程的改革:背景、意义及实践向度》刊发在《中国教育学刊》上,并在国内教育圈迅速发酵,成为热门话题。

  她和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如今已经应用到中小学音体美等国家课程中。“国家课程校本化,简单来说,就是对国家教材重新整合,将一些原本分散但密切相关的知识点抽离出来,单独整合,然后形成项目式学习。像美术可以有油画课、音乐可以有二胡课……”庞君芳解释说。“同时配合“选择性课堂”改革,尝试70分钟的大课,一年后,孩子们可以办画展、开演奏会了,这就促进了他们艺术素养飙升,实现‘五育并举’。”

    令她印象最深的是,有学校实施这一课改后,学生体能进步很快,仅用10个月,就从区内十几名,跃升成全区第二。

  她也因此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感谢信。

  四川省石室天府中学在信中说:“通过近3年的实践,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逐渐完善,师生课堂成就感和获得感增强,教师对课程的认知和基于课程的研究意识得到强化,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校现已在初高中四个年级成功开发出30余门高质量校本化选修课程,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全面发展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在省市区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人数名列前茅。”

  杭州学军中学、保俶塔实验学校和浙江省教科院附小是该课题的试点学校之一。陕西省子长市教育局在信中说:“近四年来,共组织10多所学校的近30位校长到学军中学进行为期2个月或半年的挂职学习,交流该学校“五育并举”课程改革的经验。课改成果在子长中学等得到了广泛实践,对当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较大推动作用。”

  因为在教育科研上的成就和贡献,庞君芳获得了2021年第十一届国际“钱学森城市学金奖”提名奖,是当年10个提名奖中的第一名,也是唯一获此奖的浙江籍青年学者。最近,她又获得了2022年浙江省巾帼建功标兵。对此,庞君芳并不在意:“我只希望能为老师和学生们做点事,在未来的课堂看到激情满满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