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敏:我在广西支教的“平凡”故事

  文|罗静颖

  “我支教的学校就在山上,那边离着界碑很近,开车几分钟就能到越南。”杨少敏说。

  2018年6月,刚刚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她,并没有随其他同学一起投入就业的汪洋大海,反而加入了“美丽中国”乡村支教项目,独自前往广西百色那坡县百南乡中心小学开展为期两年的支教。

  虽然经济发展落后,当地确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景色不输桂林。“最大的问题就是虫子太多。”她开玩笑说,每天晚上都不敢开灯,夏天的时候更是嗡嗡的往脸上扑。

  由于批改作业难、方言和普通话表达方式不同等多重原因,教语文成为学校里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而杨少敏一去就担任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压力很大。

  “一开始觉得很挫败。”杨少敏说,没办法融入当地,孩子们也不听她的,非常没有成就感……但随着日积月累的经验总结,她也开始慢慢抓住了脉门,知道要确立自己的威信。

  你可能很难想象,这名优秀的年轻人,也曾经是个出身贫困的孩子,也曾经濒临没书读的境地。2011年9月,她考入了广东佛山一所全慈善的高中,在这里享受到免费而优质的教育环境,才得以成长为一个可以反哺社会的年轻教师。

  “我要将这种善意延续下去。”她说。

  图:杨少敏和学生在一起交流1

  进国华,是个偶然

  从她很小开始,杨少敏的父亲就一个人在外打工,为了照顾在镇上念书的她,母亲辞去村里初中校医的工作,偶尔在镇子上超市中兼职做售货员,工资刚够家里开销。

  “弟弟小我8岁,加上亲戚的孩子也在我家,我妈就专职养小孩。”她回忆说,本来家里经济条件还能凑活,但是随着弟弟一天天长大,两个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开销很大,家里负担越来越沉重。

  那时刚好同村有个孩子,远在广东佛山的学校念书,告诉他们这所学校是免费的,只要考上了就一分钱都不用花,母亲就叫她去试试。

  “实话说,当时并没有报太大希望。”她说,而且笔试刚结束外婆就病了,她每天都陪着大姨在市里的医院看护外婆,直到接到录取通知的时候,她人还在医院里。

  “第二天就要走了,我爸下午骑着摩托车,一路从医院把我接回来。”

  ……因为外婆的医药费又是一笔昂贵的支出,本来已经不堪重负的家庭,因为杨少敏考入一所慈善中学,才得以松了一口气。

  更令她开心的是,到了广东佛山她才发现,这所免费的学校却拥有一流的教学和生活环境,这远远超出她的想象。

  在配备了最好师资力量的同时,作为一名时刻备战高考的学生,她竟然每周都可以享有周末,而同时期老家湖北的许多中学,从高一开始学生就没有双休日。

  国华中学甚至还主动给同学们安排周末兴趣班,并且每隔一周就组织外出参观或者社团活动。

  国华纪念中学的老师们纷纷表示,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一直是学校的一个工作重点,诚然念书考试非常重要,但是全面培养孩子的素质,激发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才更应该摆在首位。

  “一下子让我觉得,自己和城里的孩子,差距没有那么大了。”

  试想一下,如果杨少敏当初没有“机缘”考入国华,而是选择留在镇子里,或许能进入本地一所普通的中学,但绝对无法享受到如此优质的教学条件。

  刚进国华的时候,她在170人当中排130,最差的时候还滑到过150,理科成绩一直是她的弱项。

  特别是物理,从高二开始就没及格过,“但是我一直没有放弃。”她说,通过不懈的努力,有一次终于考了80分,凭着优秀的主科三门分数,那次终于挤入年级前20,给了她很大的信心。

  高考之后,她如愿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2

  杨妈妈:“早知道你要去”

  愉快的大学生活中,杨少敏不时回忆起过去。

  尤其令她念念不忘的,还是中学阶梯教室背后的那句话——国华学子当以奉献社会为终生追求。

  “每次看到这句话,我都特别的想哭,真的。”她说,觉得自己得到社会很多的善意,却始终没有机会去回报大家。

  读书期间,杨少敏通过大学社团活动结识了“美丽中国”支教项目,这是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下设的一个教育非营利项目,她主要协助筹办项目的宣传,以及对接一些资源。

  自那时起,她的心中就充满了对这项神圣的事业的好奇。

  大学毕业之后,她便动了先去支教两年,再回来工作的心思,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意外的是,这个想法也没有遭到家人的反对。

  “我就知道你要去。”杨妈妈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样。

  即便杨少敏一直告诉他们,自己不会去支教,但也经常跟家人提及一些支教的好处,比如可以接受专业的教师培训,以及回来就业更加方便等等……其实也是潜移默化地在说服家人。

  她的高中同学听到之后,反应竟然也是一样,“他们就说,你真的去支教了,你高中的时候就说想去,但其实我已经不记得这件事。”

  就在2018年的夏天,杨少敏终于抓住这个机会,可以为社会贡献一份自己的善意,彼时这个年轻的姑娘踌躇满志、信心十足。

  图:支教地广西百色的自然风光然而到达广西百色之后,她面临的却不是想象中简单而美丽的教书匠生活,其中隐藏着许多的困难,多次令她禁不住打起退堂鼓。

  “晚上都不敢开灯,虫子特别的多。”她描述说,房间里有时会爬进来巨型的昆虫,我又不敢用拖鞋拍死它,只能拿一次性的杯子或者碗把它扣住,然后在上面压着充电宝。

  她试过同时烧五六只蚊香、猛喷花露水等等,结果都没什么用,早上扫地是横尸遍野的昆虫,连出身农村的她,都觉得有些吃不消。

  3

  支教:远非如此简单

  刚去的时候,三个在百南乡中心小学支教的老师,每周末都聚在一起说:

  “我想走了”。

  对于这三名年轻人,除去简陋的生活环境,更令他们感到挫败的是,还要面对教学管理上的无力,小孩子管不住,成绩也没有提高,他们说什么,学生好像也听不进去……

  层层叠叠的大山阻挡了外面的世界和资源,年轻的老师总想着“走出去”闯闯看看,很难长期坚持在本地执教,导致当地孩子两个月内,可能就要换三四个老师,杨少敏被分配为三年级的语文老师。

  广西百色接近于中国广西跟越南的交界,当地方言和普通话的表达顺序都不一样,学生们写作文也非常口语化。

  “很多时候,我看不懂他们在写什么。”杨少敏说。与城里的小孩相比,贫困山区孩子的识字量和知识储备都很低,而三年级小学生正面临从看图写话到命题作文的跨越,这令她的教学工作难上加难。

  同时,对孩子们的课堂管教也陷入了恶性循环。

  按照惯例,一二年级带上来的其他老师,震慑学生少不了要靠“吼”,但是对于这些刚毕业、第一次支教的年轻老师来说,还不太适应。

  她总结说,一开始束手束脚、管不住学生,后来随着时间逐渐学习和磨合,她也掌握了要领,那就是上课的时候,一定要严厉,必须要确立自己的威信,一昧柔声细语是带不好班级的。

  “上了一个学期之后,他们偷偷在底下叫我母老虎。原先做不到,现在一个眼神下去,底下就安静了。”小孩子有时候需要“凶一凶”,但这不意味着,她和孩子们之间产生了距离,相反的,同学们越来越喜欢她,更加愿意亲近她。

  图:杨少敏和她的学生们说起这些事情,她总结道,生气的时候真生气,开心的时候也是真开心。

  你对他们那么凶,天天大呼小叫,强调说这不行那不行,然后发现,如果你回家探个亲,他们看你不在,就天天问说杨老师去哪里啦,想你早点回来,真是非常的牵挂。

  “其实我不太习惯肢体接触,但是小孩子就是会很习惯冲过来抱住你,或者拉着你的手,有一次运动会结束之后,突然一堆人冲上来抱住我,那感觉简直太幸福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杨少敏还是会愉快的笑出声。

  4

  给孩子们播一粒种子

  在仅有的条件下,她尽力为孩子们呈现多样化的课程。

  比如,有一门课叫做“我们都平等”,学完之后学生们汇报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会帮助他们解答。

  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男女生都可以做同样的职业”、“我知道了男生也应该承担家务”……幼小的孩童也开始学会慢慢了解自己,更了解平等的意义。

  除此之外,杨少敏还特意为学生开设了性教育启蒙课程。

  “对女孩子来说,我希望万一有人遇到了骚扰和侵害,要懂得保护自己,还要教育男孩子懂得尊重别人,尤其要尊重女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两年的支教时间对小孩子来说,未必能起多大的作用,但是教育本来就是一件需要持续投入的事。

  杨少敏希望在短暂的时间里,把一些底线观念,比如不要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要勤勉奋进、自力更生,也要懂得感恩和回报,播撒在孩子们的心里,也点亮他们人生的梦想。但是,她也承认,在实现教育公平这件事情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20年6月,也是她结束支教的时候,老师们趁着“六一”晚会举办了一个告别仪式。

  图:六一晚会上的送别蛋糕……一份蛋糕被分成25份,每一块上都有着学生和老师的名字。

  “现场氛围很欢乐,但其实心里还是伤感的。”杨少敏承认,从来没有这么有仪式感地告别过,她其实也特别希望,可以和孩子好好地告别,希望教会这些学生如何告别。

  在去百色之前,她对支教的理解大多来源于书本、媒体宣传和其他支教老师的转述,但是她不死心,总想着自己能去亲身经历,她也期待,可以用努力和知识,帮助山区儿童做出改变,将来无论他们选择走出大山,还是留在家乡,都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她坚持认为自己是一个极其普通,也没什么成就的人,然而她也是一个关心社会,愿意尽微薄之力去感恩社会、感恩时代的年轻人。

  “国华纪念中学把这个理念种在我的心里,我现在把她带给大山里的孩子们,希望也能在他们心中播下种子。”

  国华纪念中学由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先生

  杨惠妍女士于2002年创办

  是全国第一所纯慈善、全免费、全寄宿民办高级中学

  每年面向全国招收家庭生活贫困,学习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

  自创立以来,国华共资助学生3260人

  目前在校学生494人

  已毕业2582人

  硕士803人

  博士141人

  出国深造108人

  国华学子当以奉献社会为终生追求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