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三好学生”是时代进步,还是家长的悲哀

  随着9月1日逐渐来临,全国各地也陆续开学。很多家长都还沉浸在孩子拿奖状的喜悦之中,又得为孩子准备下一学期学习资料。今天在整理孩子奖状时发现孩子的奖状虽然一堆,但是唯独没有一张三好学生的奖状。让我大为迷惑,是学校还没有了这一项奖状还是孩子本身没有做好,还是社会现象让孩子们没有达标。带着疑问我开始寻找记忆中的“三好学生”

  经查找各种百科发现,起因是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曾在重庆的一次学术年会上呼吁:停止评选“三好学生”,因为这样会“过早给孩子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这也是三好学生消失的导火索。

  

  教育专家顾明远注意到了这些变化。2000年在北京广播电台做节目时,他就提出了叫停“三好”的观点,2004年他在上海一个教育论坛上再次提出。

  2004年,上海市开始淡化“三好学生”的称呼,一般称为“优秀队员”或“优秀团员”。武汉市一所中学也取消了“三好学生”的评选,取而代之的是“阳光少年”评价制度。在佛山市第九小学和实验小学的毕业生典礼上,校长分别给毕业生颁发了孝顺父母奖、尊敬老师奖、勤俭节约奖等奖项。

  贵阳市教育局2009年3月出台新规,贵阳市从2009年起将不再评选初中市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初中阶段仅进行优秀毕业生评选。

  2012年3月,针对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发起的停止评选“三好学生”的提案,教育部发言人表示教育部并未对“三好学生”评选作出统一规定,不会干预学校作出决定。

  为什么三好学生会触动了这那么多人的神经呢?原来三好学生不仅有给家长立标杆的作用,让家长知道怎么培养自己的孩子。关键是“三好学生”称号“含金量”渐长,在关键时刻能兑现为考场上的“特权”, 市级三好和优秀学生干部都可享受高考加分。在我看来这才是导致三好学生的消失的重点原因。

  另一方面无论网络走向还是手机广告对孩子的教育都已经偏向崇拜学习力至上的原则,慢慢忽视思想品德好、身体好两个重要指标。其中各种补习班,各种平台、某帮、某某学、给出的广告都是《如何提高孩子学习》,《十步解决孩子难题》等等。只要你留下一个电话,各种学习,各种提高班,各种线上课。语文、数学、外教、编程、美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开不了的班都蜂拥而来,被长期洗脑的你潜移默化的也慢慢忽视了“德好”与“身体好”。

  三好学生一直陪伴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直到现在自己有了孩子才慢慢发现三好学生逐渐地开始在消失。儿时的口号:“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争当“三好学生”我觉得给孩子树立一个梦想总比给孩子自己想要一个“王者荣耀”好!最少在口号的同时孩子知道需要哪几样好。而且是切实有利孩子发展的口号。现在的学校对三好学生的颁奖也变成,乖娃娃,朗读之星,好孩子,优秀少年等等替代。但总感觉比三好学生少了点什么?

  

  今天阅读了腾讯育儿联合调研的数据,这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同时也让我为即将入学的儿子担忧。

  体重、身高发育基本正常,体质状况良好,但眼睛健康问题趋于低龄化,孩子年龄越大,睡眠时间越少

  学习压力、电子产品都是影响孩子眼睛健康的主要因素。

  近六成的孩子有心理压力,且有一部分孩子心理压力很大,压力感绝不是成年人的专属。

  近七成孩子玩网络游戏,其中超三成的孩子经常玩,甚至每天必玩。

  超八成的孩子有家庭作业,每天写作业的时间在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近三成。

  大量的书本知识已经让孩子措手不及的同时还有各种电子产品诱惑,家长们的各种洗脑虚荣攀比班,孩子从哪里能够得到时间进行身体锻炼,各种垃圾食品充斥在身边,如果保证孩子身体健康,“身体好”现在连口号都开始不存在了,如何让我们关心孩子身体健康,同时让孩子注意自己身体健康。最起码的基本目标都没有谈什么实现。

  “身体好”代表什么,身体好代表你孩子得到了充分的锻炼,锻炼可以让你孩子身高增加、增强孩子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使孩子体格健壮。运动对骨骼起着一种机械刺激作用,使肌肉逐渐变得丰满起来,在脑中枢建立联系,就可使孩子的动作变得灵敏,肌肉变得发达。促进心肺功能,使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加强。可使孩子胃肠蠕动增加,胃肠消化能力增强,食欲增加,营养完全吸收。锻炼中的各种动作,直接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各种刺激冲动传到大脑,从而促进大脑的功能,使大脑对动作反应更加灵敏促进智力发育。运动能克服某些不良行为,使儿童的性格开朗、活泼、乐观。等等好处一大堆,但是现在的父母总是喜欢看见漂亮的分数,各种各样的等级证书,以及参赛资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经常做一些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

  

  “思想品德好”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包含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彼得原理》有这么一句话我很喜欢:“强化孩子所有合乎人道的行为,完善人格比灌输知识更重要”这里的人道主要是讲孩子应该教给孩子符合社会的道德标准比灌输知识更重要,而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大家也看见孟子对思想品德与锻炼身体的重视。

  《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而“厚德载物”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那么各位家长忽视的品德是否可以真的不需要吗?

  

  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到今天的专供学习,忘记一切。从信仰的三好学生流落到学习标兵,无数的信息让我们在碎片知识的洪流中迷失自我,同时给孩子传达的世界观也从多样性转变成了重要成绩。我们再也不需要孩子们奔跑在田野里,也不需要孩子们讲究传统美德,只需要明白成绩好,考高分一切都会纳入袋中???不知三好学生的消失到底是信仰的缺失还是家长的悲哀,不知三好学生的消失是学生信仰的丢失,还是人们都失去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