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哪些细节要重视?

  

  2017年“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现已开通,通过市教委政务微信便可一键可查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政策及各类学校招生实施细则。连续几个周末的小学校园开放日,家校互动的一个重要话题也聚焦在了幼儿园与小学如何衔接上。

  日新实验小学校长沈敏——

  先培养孩子专注力

  常见的问题是,一旦进入小学的学科学习,不同孩子就会呈现学习成绩的差异。于是一些家长就会更焦虑,因成绩不满而对孩子抱怨、责怪,使孩子还没入学就对学习产生紧张、害怕等情绪,缺乏自信,导致厌学。因此,在孩子幼升小阶段,家长要做好两个准备。

  心理的准备

  一般来说,6岁的孩子在内心是非常向往小学生活的,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是与生俱来的。家长要特别珍惜孩子的这种时机,鼓励孩子,有机会可以带孩子到小学的校园去走一走、看一看。

  陪伴的准备

  首先是要给孩子提供和谐的家庭环境,这有助于孩子自然茁壮地成长。其次是家长时间的投入,不要以忙为借口忽视孩子。最重要的是家长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孩子的成长是自然的,需要时间,要耐心等待,千万不要拔苗助长。

  幼升小阶段,家长还要注重培养孩子几个好习惯,这对入学十分重要。

  ■?专注的习惯??进小学后,孩子们的任务开始改变,从以游戏为主转到以学习为主。课堂上有的孩子会发呆、不倾听或做小动作,专注力的分散往往成为学习分化的分水岭。虽然进了小学以后,教师会非常刻意地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但这并非一日之功。因此,在家庭里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专心听一段故事,听的内容可以由短到长,且听的要求只说一遍,听完后能复述大致内容。

  ■?自理的习惯??孩子进入小学后需要相对独立地处事,必须要有自理的能力,自己学会照顾自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溺爱孩子,不要什么事都替他们打理好,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穿衣、系鞋带、如厕等,整理自己的玩具和学习用品、收拾好自己的小书桌、养成洗手与喝水的好习惯等。自理能力将直接地影响孩子学习的效率,以及在校生活的自信。

  ■?阅读的习惯??阅读能开拓孩子的视野,帮助孩子养成静心的习惯。当孩子自己从书中了解到一个个精彩纷呈的童话故事或科学奥秘时,又会激发起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每天亲子阅读的时间不应少于半小时。家长还要善于和孩子讨论故事、续编故事,练习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向阳小学教研组长洪瑛瑛——

  对上学要充满期待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较大的跨度,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存在适应的问题,家长们不需过度焦虑,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孩子。

  首先,用积极的表达让孩子充满期待。在生活中,我们时常耳闻有些家长对即将入学的孩子说:“这下要收骨头了!”甚至还会细数入学后的种种“后果”:没得玩了、要做很多作业、老师会很凶……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表达环境中,孩子先入为主,就会对小学生活产生排斥、抵触乃至恐惧。其实,父母是孩子获取外部信息的重要来源,如果我们给予孩子的信息是正面而积极的,如跟孩子说说小学的校园环境、和孩子聊聊在小学可以学到的更多本领等等,那么孩子就会感受到愉悦并能对小学生活充满期许,为开始小学学习生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其次,用温暖的支持让孩子更好地融入新集体。入学后,孩子正式开始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除亲子关系之外的同伴关系,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发展环境。这些都是孩子成长中需要应对的,而我们家长能做的而且必须要做的,就是表达温暖,让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刚入学,我们可能要更关注孩子回家后的情绪,除了用积极的表达去鼓励孩子适应学习生活,也可以适当学习一些关于儿童有效学习方法以及自我调控的知识,这样可以更科学地帮助孩子一起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一起解决。

  第三,用有的放矢的训练让孩子对进入小学有较充分的准备。这里的“训练”可不是学习上的,而是指孩子一些基本能力和习惯养成上的练习,主要指孩子基本的自理能力。孩子都是我们的心头肉,有些时候父母或祖父母对孩子难免会“帮办”和“包办”,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长不能剥夺孩子自我练习和在尝试中成长的机会。入学后,孩子需要自己整理书包,中午需要自己吃饭,需要自己系鞋带,相信这些本领在幼儿园都有一定的练习。在入学前家长需要关注孩子这些基本的自理能力和习惯的养成。这样,进入小学后孩子就能尽早地适应学习生活的节奏。

  (新民晚报记者?王蔚?陆梓华?整理 图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