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浐灞第三小学 焦婷婷

  摘要: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正逐渐走向了开放,在这一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制约着阅读教学的因素,使我们的教学中不能很好的把握住阅读教学的本质特征,深化语文课程改革迫切需要研究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内涵进行了解读,根据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重视,并实践中加以落实。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The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Abstract: The current primary school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s gradually opening up, in this process, there are still many restricting factors of the essence of reading teaching, make our teaching can not have a good grasp of the reading teaching, deepening the curriculum reform is an urgent need to study the effectiveness of improving reading teaching.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hoping to attract attention and practice in practice

  Keywords: language; read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

  绪论

  语文的阅读有着丰厚的文化意蕴,许多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形象、哲理、情感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相比较,更注重抓实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得到提高,提高阅读教学的水平是决定语文教学的质量的关键,重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会帮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通过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小学语文的学科价值。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双方面在遵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学科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用最少的时间、精力,最优的速度、效率、效益,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从而满足对个人和社会而言所需的教育价值。具体表现为学生提高对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并且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这是学生方面的提高,老师同样会从中受益。

  二、小学语文低效阅读的现状

  新课改实行以来,人们对语文阅读教学或多或少有了研究,从阅读原理、阅读内容到阅读时使用的模式、方法、技能等都有十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仍然无法真正领悟新课改的精神,这就导致了语文教学中低效现象仍较为普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改实施以来,仍存在教师课堂讲解随意或只重视整体感知,架空分析,讲解不精,抓不住要点,点拨不到位,这样既浪费时间精力,又不利于学生有效学习。

  2.阅读教学方法,内容老旧,淡化学生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体验,探究过程,直接把教师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的结果直接转化为概念化的知识硬灌给学生,其结果只能是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目标”没有落实。

  3.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存在课堂“一言堂”现象,教师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存在缺陷,认为自己是教学的领导者,决策者,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迸发。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了空谈。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没有得到培养。

  4.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一些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不够,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困难,一些教师只是片面地站在语文学科的角度和考试成绩的角度看课改,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基本素养的形成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缺乏整体的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语文阅读教学的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

  三、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对策

  (一)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阅读水平标准是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设计和实施教学的依据,只有准确地把握了阅读水平标准 ,才能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新课改实施以来,仍存在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只是根据经验,考试的要求和教材,有的甚至没有教学目标。如果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讲也许不会有太大的偏差,但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国家对课程的内容标准进行了重新定位,如果再仅凭经验做事,就会使教学踩不上点,出现大量的无效劳动。造成时间,精力和资源上的浪费只有准确地把握了阅读水平标准,才能准确定位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教材中提供的教学内容只是可供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的。

  一个蓝本,对于一节有效的阅读教学来讲,教师不应是照猫画虎式地把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搬给学生,而是要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处理,这个处理包括阅读内容重选或重组,或对阅读内容进行挖掘和拓展。而内容重选选什么,重组怎么组,挖掘多深,拓展多宽,要依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阅读水平标准确定。因此,处理教材与课程的关系实质,就是要紧紧抓住学科的性质,依据学生阅读水平标准来设计和组织教学。这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性和鉴赏性,比如学习《四时田园杂兴》,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微调教学方式,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范成大情感,针对语文素养比较高的学生,有时间可以讨论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在讨论中明确现实,体验情感。这种做法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实现方式,改变了阅读教学低效的现状。

  (二)教师要加强对阅读内容的有效解读,抓住重点

  阅读要强化“读”这个环节,在读之中培养读感,了解整体,通过精读理解文章的韵味,通过默读理解文章的中心,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默读,从而真正体悟文章的内蕴。教师要做好导读、范读,引生入文,在学生心灵深处撒下美的种子并让它生根发芽。教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真正让学生融入阅读的材料当,融会贯通,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注重阅读的弹性留白,培养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提高阅读有效性。教师在阅读指导中要善于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的空间,锻炼发散性思维。所谓有效解读包括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准备阶段,对包含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理解和评价,在此基础上理解材料的主题、价值取向。真正弄清楚阅读材料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几个问题,有效的解读是经过了正确解读、准确解读和创意解读这三个阶段的。第一步可以进行反复诵读,读准字音,弄清词义,了解阅读材料的大意。第二步是进行有效的分析,通过分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组织结构,第三步是根据学生情况结合文体创意解读。可以是在文本中分析作者情感,由此拓展延伸,让学生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点,由此潜移默化地实现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精神世界得到丰富,也可以是针对写作技巧,阅读技巧等的训练,分析文本行文结构安排的优点,以便学生自己写作中运用,学生掌握了恰当的阅读方法。此外,我们的阅读教学是针对某种体式的文本的阅读,因此阅读的方法 要能够适合文章本身的体式要求,比如名阅读诗词类的作品,我们可以从意象、意境、情感等方面入手,但因为诗词还分为唐诗、宋词、元曲等具体的形式,即使同样是诗句,在阅读教学时的重点也会有所有不同,如果千篇一律,将会使教学内容固定化、模式化。比如学习《荷塘旧事》这篇散文,了解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本文题目中的“旧事”当然指过去的事,但作者常忆常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经历了荷塘的悠闲惬意生活,那次溺水事件后,“我”彻底改变了对农村孩子的认识和态度,尊重他们,友爱对待他们,向他们学习;而且,我也对自己有反省,不再自以为是,自命不凡。“我”还会把这样的认识和态度传给自己 的孩子。从人生意义来说,这样的“旧事”很有必要常提。课文的讲解紧紧围绕课文进行,重点突出,解决了阅读教学讲解不精,抓不住要点,点拨不到位这种低效的现状。实现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即用最少的时间,精力,最优的速度实现教学目标。

  (三)阅读教学要追求多样化,带动学生兴趣

  1.方法多样化

  阅读课堂与其他课堂不同,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阅读特性,创造情景式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高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情景教学中让学生能力得到全方位训练。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大胆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积极使用多媒体手段,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到阅读教学中,如今是数字传媒化时代,谁也无法拒绝信息化技术,教师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或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学习《爱我中华》这篇课文,可以播放选读篇目同声朗读,视频播放《少年中国说》片段,让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提升,让学生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感受文章之美,纪录片的放映加深了学生对篇目内容的理解,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带着问题观摩短片,纪录片放映结束,学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阅读兴趣逐渐提高。这是一小部分,也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辩论赛等形式进行教学,以求最大限度的调到学生的积极性。

  2.内容多样化

  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不应只是局限在课本有限的文章,教师可以推荐给学生合适的阅读文本,让阅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也可以根据能力开发校本课程或者推荐学生课外书籍,要注意的是,课外书籍数量丰富,教师要仔细筛选,比如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伊索寓言》和一些经典著作,让学生逐步养成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使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并且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制订阅读计划,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这样才可以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语文知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使学生把自己所阅读的语文作品有效地运用到语文写作中,从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教师应正确认识小学生这一特殊年段群体,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允许并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对比初中生和高中生,小学生还没有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阅读喜好,教师应深入了解不同学生兴趣喜好,科学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书目,在发挥学生特长的同时帮助学生全方位发展,弥补学生“短板”;对比初中生,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阅读情趣需要教师科学引导,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阅读方法多予指导,帮助学生自主阅读并独立解决阅读问题。教师在阅读技巧上的引导可以是多方面的,如朗读、默读、速读、精读、复述、评析、背诵等,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使用不同阅读方法,体验每一种阅读技巧的不同效果,指导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3.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阅读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由于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并且阅读和写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可以更好地促进阅读。因此,教师应该采取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有着很大的作用,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同时也要把阅读的知识运用到习作 中。让学生持之以恒、练笔不止,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于一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高质量的诵读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办法,比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解说要好得多。如果能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和图像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在这种境界之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会日渐提高。另外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续写作品,并且教师做适当的引导,以此来使学生对作品更加了解,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语文课堂阅读的水平。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学生多读多背,采用多种形式多读课文,精彩的部分还要多品读,直到能背诵下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并且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记录到本子上,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滴,让学生的阅读走进生活,扩大学生的阅读空间,使学生的阅读范围得到有效的延伸,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语文阅读材料的理解。由于作者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通过生活累积来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只有课文的思想和学生的生活有至关重要的联系,才可以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积极性。例如:在《不愿长大的小姑娘》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父母拖着疲惫的身子为自己做饭洗衣的背影。送自己去学校远走的背影等,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与《不愿长大的小姑娘》的学习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与学生的生活积累形成联系,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投入高中语文阅读学习当中 ,这样做也实现了学习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举多得。

  (四)教师转变身份观,大胆欢迎课堂质疑

  1.传统的教师身份观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领导者,是决策者,而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跟随者,这种错误的身份定位有很大的危害,出现了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记,阅读教学按照老师提出来的思路回答问题,学生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创新型的想法,课堂死气沉沉,有效阅读教学从教学的本义出发,把学生摆在了阅读的中心位置,让学生成为阅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阅读教学实现由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的方向转变 。据此,提出应该还课堂主体地位给学生,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探究问题上是平等的个体,但考虑到老师生活阅历丰富,掌握的知识量比较大,必须得强调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教师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意见交换的参与者,一个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的身份观一旦改变,很容易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互相启发,开拓思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师从课堂的统治者变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促进者。

  2.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当有干扰,问题,混乱出现,系统尚未确定,需要继续运行以达到再确定时,系统就会进行自组织。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与自组织关系不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容忍学生对课文的怪异想法,一旦问题或干扰出现,教师往往设法回避,或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对课文单一,确定的解释,使本来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失去了活力,有效的语文教学大胆欢迎课堂出现问题,但需要声明的是,这里的出现问题不是指捣乱课堂事件,是大胆欢迎不寻常的观点,看法。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讲授看作是课堂的主旋律,而把学生的质疑看作是杂音,噪音,不和谐音。正如前面提到的要还课堂主体给学生,学生有疑难,说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思考,对于这种现象,教师要鼓励,对有疑难的学生,要找准需要帮助的点,进行适当的点拨②。对于学生突如其来的驳问,教师不能含糊其辞,而应坦诚相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表现出高尚的风范,也为学生严谨求是树立榜样。对于学生不成熟的见解,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由于学生知识和理解力的局限,有时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幼稚,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小心的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在肯定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教师要“动”起来

  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新课标的实践和建设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新课标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求教师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要适应这些要求,仅仅是观念新还不行,还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熟练的学科技能,特别是要有学习的能力,否则教师就不能将新的理念,好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有机地融入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做课程和教学的研究者,要从课程、教材和教学的奴隶变成主人。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教材的使用者变成主动的研究者,主动地去研究课程,研究学生,研究学法,研究教法。教师要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倡教师编写教学案例,撰写教学心得,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喜悦,困惑和问题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以反省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不断提高自己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和教学水平,以保证新课程的健康进行。比如教授《飞夺泸定桥》这节课,一定要引导学生了解这篇课文的背景,那么该如何让学生了解这篇课文涉及的时代背景,这是个问题,渭南市某小学语文教研组每周的集体备课就提出了这个问题,集思广益,最后确定播放制作好的幻灯片展示抗日战争现实,先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提问,你认为夺下泸定桥能不能做到?他们需要克服哪些障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低效这个现状,有效阅读教学要进一步实施。在这个实施过程中,首先要重塑“阅读重量观”,应充分认识到阅读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这是前提也是实施的保证。其次教师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小学生阅读水平标准,适时微调目标实现方式,要加强对阅读内容的有效解读,抓住重点,要追求多样化,带动学生兴趣,追求方法,内容等方面的多样性,以带动学生的兴趣,教师要主动开发校本课程或者推荐优秀的课外阅读作品,课堂上要大胆欢迎出现问题,相信课堂的自组织功能,另外阅读教学也不是单一进行的,阅读要与写作,与生活结合,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作品。教师也需要观念上的转变,教师从课堂的统治者变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促进者。大胆欢迎课堂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幼稚,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小心的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在肯定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也不能安于现状,要教师要做课程和教学的研究者,要从课程,教材和教学的奴隶变成主人。所有的措施不是独立完成的,是多方位结合,共同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倪文锦.问题与对策:语文教学有效性思考阴.中国教育学刊,2011,(9)57

  [2]温儒敏.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阴.课程·教材·教法,2011,(1)80

  [3]王富仁.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坚持三个主体性[J].语文学习,2003,(1)247

  [4]蒋成瑀.走出阅读教学的封闭圈[J].语文学习,2002 7-8

  [5]赖瑞云.多元解读应为“多元有界”[J].语文学习,2004 9

  [6]曹明海.整化语文工具观的建构[J].高中语文教学.2002 2

  [7]储建明.阅读教学离不开“人——本”对话[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 5

  [8]赖瑞云.语文课程理论与应用[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 23

  [9]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9

  [10]崔允槨.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6

  [11]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沖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8

  [12]边永朴.构建起阅读主体与阅读客体间的桥梁[J].语文教学之友,2006,(3)22-23

  [13]蒋成瑀.对阅读教学过度诠释的思考[J].语文学习,2003,(11)13-14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