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笔记——教育学篇(二)
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水平的直接和最终决定性因素)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的规格;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3)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制约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
4.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4)文化影响教育方法的使用。
5.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保存和传递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5)教育具有活化文化的作用。
6.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
(2)教育推进科学和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7.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结构、规模和质量;
(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8.教育对人口发展的作用(教育的人口功能):
(1)控制人口数量、人口增长;
(2)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质量;
(3)是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4)有助于人口迁移。
9.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体现在: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2)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3)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4)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5)教育本身的历史继承性。
10.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
11.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教育(学校教育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2.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总的要求。
13.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的贯穿于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14.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15.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取向;
(4)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6.教育目的的理论:
(1)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会成员,
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尔巴特、巴格莱、纳托普、孔德等。
(2)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马斯洛、康德、萨特、玛利坦、奈勒、
爱伦·凯、帕克等。
1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8.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教育空间的开放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价值的多元化、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19.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