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高考录取,招生专业划分的三种类型,可优化空间非常大

  2021年高考录取继续进行中,由于今年是重庆、湖南、广东等八个省市的“3+1+2”新高考元年,而八个省市的高考志愿填报模式又分为“专业(类)+学校”和“专业组+学校”等2种类型,加上原来的上海、北京等6个新高考省市,一共有14个省市实施新高考模式,为适应新高考模式,全国所有高校为应对新高考变革而对各自的招生专业类进行了重新划分。对于新高考招生专业(类)或专业组的划分,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绝大部分原本科一批次的招生高校均采用这种招生志愿模式,将自己的招生专业分为若干个招生专业大类,考生被录取之后,进入高校的第一年实施大类通识教育,在大二开始时再进行专业分流。

  一般来说,招生高校会按照12个学科门类、95个一级学科进行招生大类的划分。比如计算机类包含有18个本科招生专业,虽然各高校不可能开设齐全所有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但在专业(类)或专业组的划分上,足够成为一个计算机类密切相关的类或组。

  可也有例外,最突出的就属中山大学的超级大组,几乎将所有的工科专业都打包成了计算机类相关专业,比如土木工程、水利与海洋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材料、航空航天工程等专业均变相打包成了计算机类;同样临床医学类包含了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之外,还包含了预防医学、法医学、基础医学等专业。

  从今年已经公布的录取结果来看,中山大学的录取情况不甚理想,在部分省份甚至可以用滑铁卢来形容。比如贵州,去年620分的国家专项投档线,今年变成了524分,位次下降了1.4万个位次;甘肃省的录取分数线也下降了110分之多,在高考大省河北也出现了40余分、3200多个位次的下滑。

  不得不说,中山大学的这种打包方法,给高考生、家长及整个高考录取提供了一个警醒,莫乱打包,还得考虑学生、家长的心理,以学生的利益为重。

  其实,笔者一直有一个建议,希望教育部门引起重视,在高考招生过程中,各高校可以进行大类招生,但在招生大类的划分上,应该严格禁止跨一级学科分类,限定高校乱分类、分组的行为。

  

  有些高校会比较遵守专业大类的划分规则,但是,在招生计划的分配上,更为隐秘,也更为大胆。那就是将本来属于同一所高校的不同的专业,按不同的招生代码来进行招生,明明可以是一所学校一个招生代码的事情,偏偏将学校的专业划分成了2个甚至多个招生代码。

  比如原来在本科提前批以“超短裙”著称的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在教育部明令禁止普通类专业进本科提前批以后,这些学校将提前批的计划回归了本科一批或者本科批次,但又出现了如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农学)等等多个招生代码。

  从表面上来看,学校是为高考学生考虑,将冷门的护理、农学专业分开,将高分的医学分开,更有利于学生区分,但从整体招生考虑,绝对多数的高校并没有如此操作,说明这个分类并不是非得分招生代码来进行,多分几个专业大类不就可以了吗?

  还有一个比较传统的划分,就是有些高校有多个校区,将不同校区设置为不同的招生代码进行招生,于是导致很多不是非常熟悉的高考生及家长,分不清这个校区是不是和本部为同一家。因为被原来的独立学院吓怕了,一遇上东北大学秦皇岛校区、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就摸不着头脑,总要多处问问,弄清楚以后才能填报。

  其实,也有多校区的高校,并没有分别划分招生代码,而是合并在一起招生,并未影响到学生与家长报考。对于那些跨省的高校分校区,分招生代码尚可理解,但明明是在同一个城市,为何要分多个招生代码招生呢?

  

  这一模式在原来的二本批次高校中比较常见,一般原来的一本高校绝大部分均采用了专业类招生,只有极少数专业采用单个专业招生模式。而原来的二本高校则是专业、专业类混合招生,其中只有约三成左右的专业采用专业类招生,其它七成依旧采用单专业招生模式。

  对于这部分高校,笔者建议学校招生部门还是可以向新高考靠拢,大幅度提升专业类招生比例,这样不仅简化了学校的招生工作量,同样还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机会。

  

  高考招生,采用专业大类招生是趋势,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但是笔者以为,专业大类的划分,应该有它的界线,不能毫无界限,将不同的一级学科,甚至不同的学科门类专业划分到一起,这样并不利于向社会大众传递学科门类、学科界线,而是刻意让大众模糊学科界线。

  新高考改革,日益深化,后续又有贵州等多个省市行将加入新高考阵容,随着新高考省市的日益增加,我们在高考志愿及高校招生专业类的划分上,应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为是。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