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题家”学习优势越来越少!面对新高考孩子如何先行制胜?

  新学期开学两周,孩子们开始逐步适应日程,又进入了每日紧张扎实的学习。刚过去的高考是落实“双减”政策之后的第一次高考,变化趋势关乎着孩子未来的学习方向,之前只在纸面上的那些课标变化也有了更清楚的落点。

  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靠“刷题”取胜的时代真的要过去了!

  以大家熟悉的语文学科为例,以前的学习模式主要是学字、背古诗、读好文、记好词好句,连阅读理解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靠刷题来保证分数。而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中,“古代诗文阅读”占35分,作文涉及古典名著、围棋、创新、时代精神等多个方面。文理分科也被打破,新高考引导孩子跨越文理的死板分界,灵活选科也意味着要培养“全面”的人才。

  也就是说,孩子们很难再在中高考里靠“单点”或“单科”优势取胜。

  学习上的问题通常是超过某个单独的点的,阅读理解不好的人也许语文上还能达到及格水平,因为学习过程中会为了解决这个单点问题而多加练习。但更容易在其他科目的大题上失分,例如历史大题没有读懂。以后高考时阅读理解不好,影响的就不止语文科目,还有历史、政治、物理等科目的题意理解。

  因此,从一开始就不要只从单点或单面出发,而是将点线面看成一体,同步培养、逐步拓宽知识面,搭建起知识网络,在学习的同时鼓励孩子用多种形式进行知识输出,才能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1

  基础启蒙

  点线面一体培养知识面

  点线面一体培养知识面听起来有些抽象,我用最近看到的适合孩子学习语文的优质纪录片给大家举例说明。

  爸妈们应该还记得学汉字的过程,从学拼音、记字形,之后就是机械的读和抄写练习,我们将复杂的偏旁部首组合都记住,但鲜少有人能说出为什么这样的字形是发出这样的读音。

  央视就制作了这样一部纪录片《“字”从遇见你》。

  

  每一集5分钟,向大家介绍那些我们熟悉了书写形式和含义的汉字,它们的前世今生,它们是如何从最早的甲骨文演变至今。

  看到这个虎头虎脑像猫的字,能猜出来是哪个汉字吗?

  

  “鼎”字,从字形上还是能看出一些早先的形式。鼎是中华民族最高贵的器物之一,在悠久的历史里一直被称作国之利器,国之重器。所以我们俗语里会有“一言九鼎”、“三足鼎立”这样的说法,在不同地方的博物馆里也有考古发掘的各类顶级鼎器,都是镇馆之宝。

  在纪录片里还有一则有趣的小故事,一个鼎上记录过周康王对一位姓孟的贵族的告诫与赏赐。他先告诫这位贵族要谨记殷商因酗酒灭国的教训,却又随后赏赐了这位贵族香酒。那这个故事可以解读成周康王的用意是希望他治下的贵族能面对诱惑保持清明,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当然,也还可以有其他的解读。

  

  我们学汉字,不只是要学会拼音、辨别字形、理解词义,更要了解汉字背后到底有什么含义,为什么这样的字形表达的是这个含义?

  更重要的是,这种学习方式也是遵从孩子好奇求知的本性,他们本来就喜欢探索某一个事物背后的故事。

  单单把“鼎”的发音与字形记下来是个很枯燥的事。这个字背后的知识、趣味故事会让这个字变得“鲜活”起来,也让学习汉字不再是机械记忆和抄写。

  我们的语文课里还有很多古诗词,许多家长从幼儿园开始就让孩子背诵《唐诗300首》,很多时候孩子虽然能背出许多诗,却不知道到底背的是什么?李白是个什么人?杜甫呢?

  

  央视的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就选取了杜甫、孟浩然、王维、岑参、李白五位诗人,他们人生里最具代表性的五段旅程,邀请五位当代文人学者跟随他们曾经的轨迹回到唐诗发生的地方,在变换的山川风景里带大家更深地品味诗词。

  2

  持续深入

  构建互联的知识网络

  就在这个过去的中秋,我看到一个妈妈幸福地抱怨说晚上家人一起赏月,孩子一直在问妈妈:知不知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是怎么计算的?光年到底是什么?妈妈不知道的他便一本正经给出解释。

  这部分知识是他妈妈没有学过的,他从小喜欢读闲书,妈妈会让他买很多想看的书。没想到他自己看绘本、动漫学到了这些内容,不是过中秋妈妈都还没发现,在孩子脑子里,“月亮”这一个关键词能发散出来的,除了赏月、月饼、嫦娥、玉兔之外,还有地球和月亮相关的天文知识这个更大的宇宙知识网络。

  当我们不给孩子那么多限制,让他们基于某一个点或某一面上尽兴探索,孩子们往往会给家长许多惊喜。他们就逐步会构建出自己的知识网络。

  《跟着书本去旅行》就是这样一档融合体验式文化教育纪录片。

  

  里面每一集都以中小学课本内容或经典名著为线索,带孩子们走进文化古迹,实地实景讲故事、身临其境触摸历史、感知文化,给书上枯燥的文字配上真实、可触摸的场景与体验。

  相信很多家长也都读过《马踏飞燕》,那能回答出孩子们这些问题吗?

  

  “马的脚下为什么踩了一只燕子呢?”

  “马的尾巴为什么是竖起来的?”

  “马三只蹄子腾起,这样可以站得稳吗?”

  就这样一篇课文,看了纪录片我们才知道这里面有很多可供挖掘的历史、物理、生物知识:马这个造型的力学平衡、飞燕其实是龙雀、汉朝的养老制度、中国悠久的尊老传统文化、青铜器铸造历史......

  这样互相连通的知识网络,到孩子初高中会愈发突出其有效性,也更符合学习本身的规律。大家一直说的“大语文”早已不是我们认知里的语言、文字这些基础的点线面知识了,而是在此基础上将历史、文化、社会常识、科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科目。

  更多同类优质纪录片/综艺

  ☉《诗画中国》

  ☉《博物馆里的中国通史》

  ☉《如果国宝会说话》

  ☉《典籍里的中国》

  3

  多角度引导

  适应新学习模式

  应对新高考的学习与考试模式变化,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孩子学习的着力点应由单科独立学习的模式转换为多科融合学习,综合培养拓展知识面、构建知识网络。

  而学习的衡量标准也要由只看单科分数、考试技能转换为多种能力协同培养。

  家长要从各个方面引导孩子点线面一体开始学习:

  1

  学习内容选择

  选取适合孩子这个年龄段和学习水平的优质、融合性强的学习素材。

  以前我们给孩子买的很多都是语文课后阅读材料、数学练习册、物理习题册等,而现在这些都要变成以拓展知识面为主的内容。像我推荐的这几部纪录片,从语文课的马踏飞燕这个点开始,拓展到历史、物理、政治。

  2

  学习评价标准

  读名著、看纪录片、参观博物馆、实地体验、项目实践等等,不再拘泥于在家面对着一套套的书本与习题。

  引导孩子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发现新的知识,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引导下去不断探索。在不断吸收的同时也多多输出,让学到的知识不只在考试的时候才用上。

  3

  学习内容选择

  从只看分数与解题技能变为知识面的宽度、学习的深度与知识输出的能力。

  经过家长的引导,孩子在适应了这样的学习模式后,便能自发地去寻找更丰富的内容、渠道进行自主学习,像培育一颗树一样,等种子破土而出长出嫩幼的枝芽,便能自己抽条生长。

  如果家长们有更多的优质的学习内容,也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