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才女”武亦姝高考613分:每个父母都可以拥有的教育方式

  前两天,2019年上海高考成绩揭晓,第二届《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诗词才女”武亦姝高考成绩613分,距离上海高考满分660分只差47分,顺利被清华大学录取,将入读新雅书院,许多网友惊讶到:“我一直以为她是文科生,没想到竟然是个理科学霸!”

  

  图片来源于@人民日报微博

  这个在节目中大放异彩的女孩,用自己的才情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腹有诗书气自华”。

  

  图片来源于《中国诗词大会》截图

  其实武亦姝厉害的还远不止这些。就在今年,高考前最紧张的时间段,她作为复旦附中2019届的一名高三毕业生,为母校填词作曲了一首原创毕业歌《红墙边》。

  歌中是这样唱的:“时光今晨忽然悄悄来叩我门,说将要起航,一切可都收拾妥当,我慌忙起身,细打点行装,一共恰好是三年长……”

  

  图片来源于@中国大学生在线微博

  我们在感慨武亦姝如此优秀的同时,不禁想问,她的父母到底是如何培养她的呢?

  这个疑问,或许能从武亦姝母亲之前接受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中窥见一斑:“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寻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其实武妈妈的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爹妈”,但“教育”语境下的拼爹妈,是在比拼父母的教育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处世方式。

  

  现在年轻一代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陪伴孩子的时间也开始增加,但很多年轻父母的陪伴方式被称为“佛系陪伴”,是因为绝大多数的陪伴不过是“文盲式”的陪伴,在陪伴孩子的同时做家务、看朋友圈、刷微博、聊微信、处理工作上的事等,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孩子的世界中,更别提高质量的陪伴了。

  或许只有个别父母是像小亦姝的父母那样,在听到孩子咯咯笑时,会饶有兴趣地听她讲述故事的内容,会不断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在家中营造学习氛围,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年纪小小的亦姝才会将2000多首古诗词烂熟于心。

  在如今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总有人鼓吹读诗“无用”,甚至有些家长质疑:高考只占6分的古诗文默写,为何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值得吗?

  但正如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老师所说,正是家长们这些“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产出、最高的分数”的功利思想,才渐渐让中小学语文教育走偏。

  古诗文或许在考试中的占比不大,但它在不经意间,持续不断地涵养着孩子的价值观、审美方式和表达方式:诗词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可以感受形象,发展孩子的想象思维;可以积累名言警句,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可以开拓视野,增长孩子的见识。

  但如果孩子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仅仅是死记硬背地学习生字生词、诗词释义,完全无视诗词中寄情山水的浪漫情怀、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懑、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和诗人的万千感慨,孩子们无法体会这些情感,也就想象不到诗人所看到的另一番天地。感受不到诗词之美,又怎么会有兴趣学习它呢?

  

  《揭秘古诗词》

  季翀/文

  陈伟 杨静/图

  适读年龄:5+

  乐乐趣揭秘翻翻书华夏系列《揭秘古诗词》,是送给所有孩子打开诗词大门的一把钥匙,告别死记硬背,让古诗在脑海中“活”起来,用更轻松的方式学习古诗词。

  换一个方式让孩子和古诗词相遇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古诗词没有特别深刻的认识,所以常常不知道该如何学好古诗词。

  这时,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明白,良好的导入很重要。在学习古诗词前,可以将有关作者的一些生平趣事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孩子,让他们对作者产生兴趣,进而引导他们学习作者的作品,这样的做法会比生硬的导入更富成效。

  

  南北朝时期的大诗人谢灵运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非常喜欢游山陟岭,也没少做开山造湖的事情。为了便于走山路,他每次登山都会穿上一种前后齿可装卸的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面的鞋齿,下山时则去掉后面的鞋齿,这是中国最早的“登山鞋”。

  

  爱国情深的屈原将自己的故事和苦闷都凝聚在了《离骚》中,他常常以美人自比,借助美人遭人嫉妒、被王疏远,来抒发自己的不满与哀伤。

  

  

  

  在唐代,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喜欢写成诗记录下来,不管是小朋友喜欢玩的斗草、捉迷藏、骑竹马,还是文人墨客聚会时玩的飞花令、九宫格,都可以写进诗中,仔细找找,你都发现了哪些诗呢?

  我们学习诗词的目的,一定不是死记硬背,《揭秘古诗词》也没有依照最常见的一诗一赏析的传统模式,而是教孩子赏析古诗词的方法,拓宽孩子的视野,正如书名所示,它重在“揭秘”。

  在全局的认知与诵读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很多孩子学习诗词,其实是没有全局性的概念的,搞不清楚诗词的发展历史,更不明白为什么诗词会细化为绝句、律诗……

  让我们从上古时代,人类吟出的第一首诗出发,带领孩子顺流而下,徜徉古诗词的历史长河,触摸古诗词的发展脉络。培养孩子的全局观,找出《诗经》《楚辞》以及唐诗、宋词的历史锚点,为之后的阅读做好准备。

  

  当然,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的学习离不开诵读,教孩子古诗词时更应对此引起重视,通过范读、自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他们在读中培养语感。

  但诵读不是背诵,青少年教育专家、教育学硕士尹建莉老师曾说,家长带领孩子学习古典诗歌,动机一定要单纯,不要让孩子给别人表演背诗,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他背会了多少诗,这样才能让孩子对诗歌有单纯的心境,也才能产生真正的好感。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吾生南国兮”……楚辞中经常会用“兮”“哉”等语气词,这些字的使用,会让诗词更有潇洒的感觉~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歌中经常会有押韵,这些押韵字通常会在偶数句的句末,比如上面这首《小池》。只有多多诵读,才能真正读出美感,体会内涵。

  带孩子一起走进诗词中的意境

  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仅靠诵读并不能完全达到理想的效果,还要通过想象走进作者的世界,与其产生情感共鸣。

  所以,我们要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同时为他们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加深他们对古诗词的整体认知,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情感。

  

  《揭秘古诗词》中的超长折页设计,一秒钟带孩子“梦回唐朝”,走进唐诗现场,把每一首诗拆解成一段段有趣的故事,让孩子真正融入到诗词意境中去。

  

  能与唐诗相媲美的,文学史上的另一座高峰——宋词,对孩子而言可能比较陌生,有趣的楼阁设计仿佛让我们穿越到了宋朝,沿着楼阁逐层而上,推开一扇扇窗格,发现宋词的乐趣。

  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是诗词和文采,更会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之外,他更有一个“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世界。

  从不同诗词中感受诗人相同的心情

  很多古诗词中所体现的意境和感情基调是相似的,教孩子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展开对比学习,这样既能起到温故知新、巩固记忆的作用,还能有效提升孩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比如宋词,有的悠扬婉转,如泣如诉,有的气势磅礴,慷慨激昂。它们造就了宋词历史上的双璧——婉约派和豪放派。

  

  小桥流水相隔,左岸是豪放派,右岸是婉约派,将著名词人的生平和作品相连,读人读词,加深理解与感悟。同时,将作品融入到历史发展脉络中,让孩子不再孤立地看待词,而是与时代背景相联系,了解文学和历史的相互作用关系。

  

  每首诗都汇聚成了一个个小剧场,将古人的生活图卷镌刻在小场景中,这些小场景中又隐藏着丰富的信息,可谓一图胜千言。

  古代诗词博大精深,我们希望带给孩子的,是一个“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处事态度,也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道德观念,更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豁达人生。

  随着各省高考成绩公布,学霸们也都相继浮出水面,做父母的,关心的不应该是他们考了多少分,考到什么学校,而是要看到这些学霸们取得高分的背后,孩子付出了多少,家长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对孩子而言,古诗词就是那棵树和那朵云,让他们从古诗词开始爱上阅读,养成阅读习惯,万千诗词自在心中,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阅读能给他方向和力量。

  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天才,所以我们可以接受孩子的平凡,但一定要拒绝他们的平庸,诗词带给孩子的不仅是语言韵律的敏感,还有对情感、审美和心灵的滋润,继而化成一种独特的气质,伴随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