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商丘】贾谊论婴儿教育

  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五十三

  贾谊论婴儿教育

  讲述人:陈功文

  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商丘师范学院汉梁文化研究中心学术骨干,主要从事传统学术文化研究,在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 余篇。主持国家社科资金后期资助项目一项,主持教育部古籍整理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一项,主持省厅级项目多项。目前主要从事贾谊研究,目前已著成《汉初贤才贾谊》一书,交大象出版社待出版。

  当代父母信奉“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自孩子诞生那天起,便会尽可能早地利用一切机会向孩子开展有目的的引导和培养,以期推动孩子全方位地快速成长。已经注意到胎教重要性的贾谊会忽视对孩子出生后的早教吗?显然不会。贾谊不仅十分重视早教,而且将早教纳入了自己的系统教育理念之中,提出了鲜明的观点。

  这是一个奇迹

  在胎儿教育之后,贾谊认为还要重视对婴儿的教育。这是贾谊所提出的早期教育的第二个环节,也是后天教育的起步阶段。

  贾谊认为:“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贾谊还认为早谕教与选左右最急,他说:“开于道术,知义之指,则教之功也。若其服习积贯,则左右而已矣。夫胡越之人,生而同声,嗜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也,累数译而不能相通,行有虽死而不相为者,则教习然也。臣故曰:‘选左右、早谕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由此可知,贾谊认为,太子在婴儿阶段所进行的教育,一方面要趁早,另一方面要选对辅助太子之人。

  现在做个总结的话,可以说贾谊的胎教理论与“早谕教”婴儿教育理论是其学前教育理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两个阶段中,贾谊都强调了环境熏陶的重要作用。当然,贾谊更为强调将婴儿心智发展的水平与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婴儿有什么样的接受能力,就应该实施什么样的教育,正所谓“习与智长,故切而不愧;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此外,贾谊多次强调“选左右、早谕教最急”。贾谊的这种观点是依据秦朝太子教育的失当,并导致亡国的事实而提出来的。

  在贾谊看来,夏商周三代之治长,在于太子教育得法;而秦朝灭亡迅速,在于太子教育失法。贾谊认为,太子的教育关乎国家“存亡之变,治乱之机”,因此太子的教育与王朝的兴废有很大的关联。从贾谊所强调的“选左右、早谕教最急”来看,贾谊已经将婴儿早期教育与国家存亡、治乱时务之大计联系起来,把婴儿早期教育看作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所以,有学者认为,“早在二千多年前,贾谊既重视父母双亲素质的选择,又重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既重视孕妇的胎教,又重视婴儿的早期教育,并把它提高到国家存亡、治乱时务大计的高度认识,这不能不说是世界早期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

  要早还要好

  在婴儿教育中,贾谊提出的第一条是“早谕教”。至于“早谕教”,贾谊认为要趁婴儿“心未滥”时进行,即在婴儿心中还未有杂乱思想前进行教育。婴儿初生,心地纯洁,未受外界干扰,不会杂有不纯的思想与欲望,此时对婴儿进行教育,“则化易成也”,在他身上所施行的教化就容易使之长大成人后会形成高尚的品德,为以后从政与治国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此时形成恶习,在幼儿的心灵中常会根深蒂固,难以去除,以后若再去矫枉过正,不仅会失去了良好的教育时机,其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

  贾谊还注意到了环境与生活习惯等在教育上的重大意义,他认为:“古之王者,太子初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斋肃端冕,见之南郊,见于天也。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太子一生下来,就要“举以礼”,一定要为他举行一个礼仪仪式,以行孝子之道。这些事情必须在太子为婴儿时期来完成。这也是“早谕教”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一环其实也强调了环境在教育上的意义,“使士负之,有司斋肃端冕,见之南郊,见于天也。过阙则下,过庙则趋”,主要让太子从一生下来就能受礼仪环境的熏陶,感知礼仪教化。

  尽早开展幼儿教育的时候,贾谊还提出了“选左右”观点。就太子的教育而言,贾谊认为“选左右”即择取辅助者是非常重要的。在《新书·保傅》和《新书·胎教》中,他写了这样的故事:周成王还在襁褓之中,就为其择取太保、太傅、太师辅助他,太保的职责是“保其身体”,太傅的职责是“傅之德义”,太师的职责是“道之教训”。

  可见,太保、太傅、太师三公分别是从体、德、智三方面进行训教,教育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这与当今学校教育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惊人的一致。除太保、太傅、太师三公之外,又立少保、少傅、少师三少作为三公的副职,三少与太子一起起居相处。在太子刚刚懂事时,“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为太子创造一个无邪人、无恶行的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若想实现这样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必须“左右前后皆正人也”才行。三公、三少是太子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教育者,他们的品行对太子的影响很大,能直接影响到太子的身体、德行、智慧等,毕竟“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所以,选择“左右”就显得十分重要。

  正人明正礼

  《新书·连语》中,贾谊根据君主的才性,将君主分为上主、中主、下主三个等级。实际上,上主与下主在现实社会中都是极少数的,而中主则是普遍存在的。由于中主“得善佐则存,不得善佐则亡”,因此,辅助君主的那些“左右”们就显得非常关键了。在太子教育阶段也是如此。太子要趋善,则左右就要“日以善趋”,因此“选左右”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贾谊的这段话,实际上是认为人性可以由教育而加以改变,从人性论的角度找到了太子学习的根据。

  如果在为太子“选左右”这个角度上更进一步,我们会发现,贾谊的主张其实主要是让太子从婴儿时期始即能明正礼。

  《新书·保傅》中,贾谊有云:“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初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齐之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无不正也,犹生长于楚之不能不楚言也。故择其所嗜,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殷、周之所以长有道也。”

  贾谊认为,教育太子,“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主要使太子能“初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受其熏陶,才能“明正礼”,这样才能符合做君主的标准。所以贾谊强调,“左右前后皆正人也”。

  所谓“正人”,就是“孝悌博闻有道术者”,即品德行为优良的人。在这样的“正”的环境中,“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就像生于齐而能齐言、生于楚而能楚言一样。况且“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所以在婴儿阶段让其明正礼,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来源:京九晚报

  文/记者 贾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