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文学】阅自然文学,悟生态之美——浅谈自然文学作品中的写作观

  ? 阅自然文学,悟生态之美

  一一浅谈自然文学作品中的写作观

  寇宁

  自然,是最好的百科全书。而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指引我们前进,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身,认识自然,感悟世界。

  ?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以歌颂自然、表达人类对大自然的爱为主题的优秀文学作品不计其数。从诗经到陶渊明,从梭罗的《瓦尔登湖》到各种生态文学、自然文学作品,都记录了人类在不同时代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阅读自然文学,如同一场视觉盛宴。好的自然生态文学作品,不仅形神兼备,情景交融,更是文质兼美,情理相融。

  ?

  自然文学最大的特质是尊重生命。对自然文学作家而言,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是人类赋予情感的寄托。从《诗经》的“野有蔓草”“蒹葭苍苍”,到李白的“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大自然都被文人赋予了情感,成为种种隐喻和象征。

  ?

  优秀的自然文学作品,不仅仅在于山林之美和辞藻之美,更在于思想之美,能够启发我们重新思考正确的生活方式。近来,我最大的闲暇是沏一杯清茶,品读自然文学作家李青松的新著《相信自然》,读完仿佛自己也沾染了盎然生机,不由得对自然、人文、环境产生一些思考。

  ?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过去人类曾经宣扬人定胜天,强调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但工业革命过后,留下的是千疮百孔的生态环境。《寂静的春天》犹如旷野中一声呐喊,敲响了人类因为破坏环境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警钟。自此,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学作品也从征服自然,转为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今,人类的发展已经从掠夺性发展转向可持续发展,自然文学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自然文学作品中,我们逐渐凝聚共识:人类对于自然不再是征服和掠夺,而是尊重与保护。通过阅读自然文学作品,我们不仅增长了知识,还会跟随作者的视觉和思路,以更高的站位,更立体、更多元地去看待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重新审视工业与科技、城镇与乡村、消费与生产等多方面的关系。

  ?

  自然文学不仅仅是描写自然,还描写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好的自然文学作品,不仅反射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还记录了人类在保护自然环境中采取的积极行动。例如,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自然文学作品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涌现出许多充满生机、朝气蓬勃的自然文学代表作:阿来的《三只虫草》、肖亦农的《毛乌素绿色传奇》、李青松的《塞罕坝时间》等。

  ?

  这些作品,有的风格清新如同初春嫩芽,有的大气沉稳带着泥土的芬芳,还有的慷慨激昂展现出历经岁月的沉稳与坚定,都适合我们慢慢品读。《三只虫草》聚焦牧民生活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困境,《毛乌素绿色传奇》记录了沙漠变成绿色草原的奇迹,《塞罕坝时间》讲述了塞罕坝林场几代人艰苦奋斗,将荒原变成百万亩林海的故事,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的包容与宏大。“漫山遍野的樟子松、油松透着青绿……沙原上株株柳树、白杨树满身金黄、彤红,在高高的蓝天下彰显着难以言状的华贵雍容。云朵般的畜群自由出没在黄中透绿的茫茫草浪里。”治理成功的毛乌素沙漠,在作家笔下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绚丽多彩的油画,充满生机,展现了数十万人用生命、汗水、智慧共同创造的绿色奇迹。

  ?

  当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关系人民福社、关乎民族未来的根本大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等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中国自然文学发展指明了道路,面对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世界与飞速发展的中国,如何立足本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创造出适合中国的新自然文学,也许是我们的自然文学写作者需要面对的新课题,同时也是新的出发点。

  ?

  “置身自然,重要的不是看到了什么,而是从看到的自然中感悟了什么,理解了什么。”阅读自然文学,感悟生态之美。自然文学作家以其为指导思想,以文学的形式描写自然,记录生态之美,展望出对自然之美的思考与探索。自然之美不仅在于风景,更在于人的内心。我们从阅读与思考中,感受自然的馈赠与教诲,探求生活的本质,进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或许就是自然文学作品给我们的启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