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政治》模拟题试卷及复习知识点汇总

  它主要的分值构成:

  选择题40道×2分/道=80分

  判断题2个×10分/道=20分

  简答题3道×10分/道=30分

  论述题1道×20分/道=20分

  合计150分

  政治的很多知识点是共通的,

  选择题的一些概念在大题中也会涉及到,

  问答题可以结合考试题目中材料的话

  或者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去论述,

  分点分段作答!

  多编多写!

  完成即完美!

  切记试卷任何一题都不能空白!!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模拟试题

  一、选择(本大题共 4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8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4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意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间的关系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唯物主义—元论与唯心主义—元论对立的根本问题是( )

  A.世界发展的动力问题 B.意识的本质问题

  C.世界的本原问题 D.真理的本性问题

  3.形而上学认为静止( )

  A.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有运动寓于其中

  C.无运动寓于其中 D.是寓于运动之中的

  4.“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5.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指( )

  A.质量互变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系统规律 D.矛盾规律

  6.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 )

  A.事物的消亡 B.外部因素对事物的作用

  C.事物自身的转化 D.无保留抛弃的过程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是( )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C.理性认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就是感觉,理性认识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集合

  8.阶级现象( )

  A.贯穿人类社会始终 B.永远不会消亡

  C.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 D.是一个历史性范畴

  9.社会形态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10.社会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

  A.发展生产力 B.变革生产关系

  C.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 D.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1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 )

  A.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B.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D.可能与现实的关系

  1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

  A.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B.封建社会的残余

  C.资本主义社会 D.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13.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属于( )

  A.旧民主主义 B.民主主义 C.新民主主义 D.社会主义

  14.俄国十月革命后,最早在我国宣传马克思主义、赞扬十月革命的是( )

  A.李达 B.李大钊 C.毛泽东 D.陈独秀

  15.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是( )

  A.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B.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C.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D.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

  16.标志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事件是( )

  A.辛亥革命的失败 B.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C.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D.护国战争的失败

  17.下面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的是( )

  A.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 C.土地革命 D.党的建设

  18.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三大经济纲领中规定,对民族工商业采取的政策是( )

  A.没收 B.改造 C.保护 D.赎买

  19.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中国进入( )

  A.社会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共产主义社会 D.新民主主义社会

  20.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形成 C.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 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21.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 )

  A.土地革命 B.武装斗争 C.党的建设 D.统一战线

  22.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件是( )

  A.《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B.《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C.《论联合政府》 D.《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23.邓小平理论中,反复强调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消灭剥削 B.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C.发展生产力 D.实现共同富裕

  2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于( )

  A.新中国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实行改革开放

  26.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 )

  A.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

  2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8.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建立市场自发调节的经济体制 B.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指导性计划的经济体制

  29.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依据是( )

  A.按劳分配规律 B.商品经济价值规律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规律 D.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规律

  30.我国的国体是( )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无产阶级专政

  31.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是( )

  A.资本主义民主 B.社会主义民主

  C.原始公社民主 D.共产主义民主

  32.社会主义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性质的基础是( )

  A.爱国主义 B.新民主主义 C.社会主义 D.“一国两制”方针

  33.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 )

  A.主观为别人,客观为自己 B.先人后己 C.集体主义 D.个人主义

  34.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是( )

  A.“叶九条” B.“邓六条” C.“一纳四目” D.******提出的八项主张

  35.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

  A.人民民主专政 B.多党合作制 C.依法治国 D.政治协商

  36-40 题为时事政治题(略)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 2 个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41.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42.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3 个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43.什么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4.简述红色政权能够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45.为什么说我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四、论述题(本大题满分 20 分)

  46.试述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A 2.C 3.C 4.B 5.D 6.C 7.A 8.D 9.C 10.A 11.A 12.D 13.C 14.B 15.C 16.D 17.C 18.C 19.D 20.D 21.A 22.D 23.A 24.C 25.B 26.D 27.B 28.C 29.C 30.A 31.B 32.C 33.C 34.D 35.C 36-40(略)

  二、辨析题

  41.(1)错误。混淆了新旧事物的本质区别。(2)新生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指丧失了存在 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3)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及远大前途。不 能把是否是新出现的作为衡量标准。有些事物虽然是新出现的。但本质上却是旧事物,是旧事物以新的 形式出现了。

  42.答:错误。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杰出贡献和党的集体智慧的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共同构 筑的理论大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中,毛泽东的贡献最大、创造最多、水平最高, 因此,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天经地义的。毛泽东思想主要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 毛泽东的科学着作是它的集中概括。但毛泽东思想又不是毛泽东同志的个人独创,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都对它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党的许多重要会议和文献都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因 此,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独创。

  三、简答题

  43.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叫意识的反作用,指的是意识反映客观事物并影响客观事物的作用。其作用主要 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表现在人们的思想动机和行为目的上,意识具有选择性。在错综复杂的世界面前,我们以什么作 为认识对象,以什么方式认识对象,认识的目的是什么,取决于人的不同主观意识。(2)表现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意识具有指导性。人们在改造世界之前,须预先制定计划,提出 设计,并通过实践把观念形态的计划、设计变成物质状态的现实。(3)表现在对人自身生理机能的控制和影响上,意识具有调整性。人们是否理智,自控力强弱等就是 这种作用的体现。

  44.客观条件有:(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 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了各派军阀之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有利于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2)红色政权产生的地方一般都经过大革命的洗礼,有较好的群众基础。(3)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主观条件有:(1)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2)最重要的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政策的不错误。

  4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 段。这是因为:(1)我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经新民主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力水平落后。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相当长的阶段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行的现代化、工业 化过程。(2)建国 50 年,社会主义事业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仍没有改变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 平衡状况。所以要在初级阶段中解决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

  四、论述题

  46.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历 史必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原则和任务。它是指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 作的法制化、规范化,保证人民群众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各项国家事务。真正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具体说,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否则,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 式两个根本转变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就不可能有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2)依法治国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没有社会 主义。民主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坚实基础。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又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根本 保证。(3)依法治国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需要。

  大家准备的以下必背考点, 一定要好好看看哦,

  划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两者虽然都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对象的,但具体科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某一特殊领域或某一特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划重点

  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划重点

  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答:(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划重点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及其相互关系

  答:(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第二,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对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划重点

  对立同意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划重点

  简述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实践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一、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有哪几个方面

  1.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

  2.劳动对象。

  3.劳动者。

  4.科学技术。

  二、如何理解国体与政体关系

  1.国体既国家的类型,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或说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3.国家的职能是国家本质的表现。

  三、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

  对内: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管理职能

  对外:国防职能、外交职能

  四、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五、新民主主义改造的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主要内容),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必要性(主观因素)

  1.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3.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点。

  可能性(客观因素)

  1.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2.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以及其相互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乱,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间隙。

  3.红色政权产生的地方都经过大革命的洗礼,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最重要的是共产党组织的力量和政策的不错误。

  七、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而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关于中国人民革命的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指导思想,具有伟大的意义。

  2.新民主义主义理论,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的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的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的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3.在新民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是二十世纪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极大的增强了他们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信心,有力的支持了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八、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九、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3.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循序渐进。

  

  答题小贴士

  假如遇到完全不会的题目,没关系,要会编。在背了一些题目和概念的基础上,编起来自然更有话写。

  01

  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意义

  答:内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理论意义:

  第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第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三,有利于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利益问题。

  第四,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物质要素、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的总和。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意识要素、精神活动和思想关系的总和。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内容。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和变化。

  第三,社会存在的阶级性决定社会意识的阶级性。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衡性。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第三,每一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具有自己纵向的历史继承性。

  第四,不同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具有横向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4

  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答:(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这就是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理。

  (2)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要按照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去认识事物,这就是坚持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的原理。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时空条件,这就是坚持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原理。

  (4)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揭示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增强我们鉴别各种理论和路线是非的能力。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运用概念的艺术,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

  6

  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是指作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主体的人们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构成、分布、增减、迁徒。

  一:一定的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影响因素。

  1.一定的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前提和物质基础。

  2.人口因素的状况直接制约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二:人口因素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1.人口状况不能直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2.人口状况不能直接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

  7

  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简称生产方式,是指人类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一定的生产力以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体现着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体现着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作用:

  1.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产生。

  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存在。

  3.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

  5.生产方式决定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影响作用的性质、方式和大小。

  2021年政治知识点汇总之单选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9.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1.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17.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

  18.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

  19.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21.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

  22.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

  2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24.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

  25.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2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

  28.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29.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30.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1.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33.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发展

  34.“一国两制”构想的起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3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辨证关系

  3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39.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40.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41.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42.不属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是:科学技术

  43.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这一范畴是指:推动社会进步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4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45.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6.社会进步的含义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4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48.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最迫切的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49.“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是:土地革命

  50.在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工农联盟

  51.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52.我党提出把工作重点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七届二中全会

  53.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5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谁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55.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56.我党对待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采取的政策分别是:没收 和平赎买

  57.“一五”计划确定的优先发展的重点是:重工业

  58.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

  59.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60.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62.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63.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6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