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菱歌敌万金:张籍最著名的八首诗,展现了他高超的情商与智商

  张籍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最崇拜的诗人是杜甫,他迷恋杜甫到什么程度呢?唐朝的冯贽在《云仙散录》中有一个有趣的记载:张籍因为非常迷恋杜甫的诗歌,自己就想了一个办法,把杜甫的名诗一首一首地抄在纸上,然后再一张一张地烧掉,接着把烧完的纸灰拌上蜂蜜,每天早晨吃上三匙。

  

  一天,张籍的一位朋友来拜访,他看到张籍正在拌纸灰,很是奇怪,就不解地问道:“老兄,你为什么把杜甫的诗烧掉,又拌上蜂蜜吃了呢?”

  张籍洋洋得意地回答道:“我这样吃了甫哥的诗,肚子里就有货,就能写出和甫哥一样好的诗来了!”

  这尽管是个故事,却也能说明成功的一个捷径,就是善于向高手学习,从高手那里可以快速获得优秀的思想、方法和技巧。张籍就是这么做的,一开始,他和王建一起学诗,后来他认识了孟郊,通过孟郊的介绍,他做了韩愈的弟子。再后来,他结识了白居易,又和白居易互相切磋诗歌艺术。

  

  就这样,张籍经过不断地艰苦摸索,终成一代名家。他的诗歌语言凝练、平易自然,贴近现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表现了对人民的真挚同情。他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为“张王乐府”。王安石读了他的诗集后,写了一首《题张司业诗》评价他:“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寻常最奇堀,成如容易却艰辛。”

  笔者精心选取了张籍最著名的八首诗,展现了他高超的情商与智商,一起来欣赏张籍诗中的才华吧:

  

  一、《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您知道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我心中暗自感激你的缠绵情意,把明珠系在我的红罗短衫上。

  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手持长戟在皇宫里值班。我知道您的用心是光明磊落,但我已发誓与丈夫同生死共患难。

  归还您的双明珠,我不禁两眼泪涟涟,非常遗憾没有在我未嫁之前遇到您。

  

  表面上看,这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的言情诗,这是一位有节气的女子,婚后遇到了一位狂热的追求者,送给她一双美丽的明珠。可是,这位女子非常忠贞,她委婉地拒绝了追求者,表示她已经发誓和自己的丈夫同生共死。

  可是,当你看到诗的题目《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你就会奇怪,东平李司空师道是谁?张籍给什么会把这首言情诗寄给他呢?

  东平李司空师道是指李师道,他当时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同时兼任着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此张籍称他为李司空师道。因为平卢淄青节度使的治所在山东省东平县,所以这首诗是寄往东平县。

  在“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的控制力下降,地方上藩镇割据,暗自发展自己的势力。许多节度使等地方大员勾结、拉拢文人和朝廷官吏为其所用,一些不得志的文人也乐得依附于这些封疆大吏。

  李师道身为平卢淄青节度使,割据山东、河北、江苏的十二州之地,他的权势炙手可热。他非常仰慕张籍的才华,为了拉拢、收买张籍,他以古书、重金相赠。

  张籍作为儒家弟子、朝廷官员,他目睹了军阀混战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他坚决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分裂。因此他不可能上李师道的贼船。

  但是,怎样拒绝李师道呢?张籍踌躇了,他很清楚,李师道为人骄横跋扈、心狠手辣,得罪了他,连当朝宰相武元衡他都敢派人刺杀。思来想去,张籍作了这首《节妇吟》,给予李师道委婉的回绝。

  

  张籍的情商确实高超,在诗中,张籍放低姿态以“妾”自比,以“君”来喻指李师道。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忠于爱情的妻子拒绝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实际上张籍是在向李师道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一千古名句,语气缠绵,言词恳切,拒绝之意虽然委婉却是坚定果断。

  李师道收到这首诗后,深受感动,从此不再勉强张籍入伙,也没有为难他。

  情商高的人处事就是得体,赞美人要直截了当,让人一听就明白,听了心高兴。拒绝人要委婉含蓄,不伤和气,赢得了对方的尊重,还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二、《蓟北旅思》

  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

  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

  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每天我都向南遥望故乡,徒然地唱着故乡的那曲《白苎舞歌》。常常因为送朋友回归故乡,而回忆起自己当年离别家乡的情景。

  不如意时只能喃喃自语,几多乡愁也只有自已知道。客亭门外的那青青杨柳,朝南面的柳枝都被人们折没了。

  

  张籍是安徽和县人,年轻时,他曾漫游晋、冀、鲁、豫等地区。游到蓟北(今天津市蓟县)时,友人即将南返,张籍折柳相送,这勾起了他对家乡无尽的思念,于是写下思乡诗。

  旅居蓟北的游子归乡,按照习俗,送行者都要折柳送别。送行者善解人意,都折那些向南生长的柳条相赠。南向的柳枝都折尽了,可见南归行人之多,而张籍却独不得归。他那寂寞悲愁、思乡念家的形象怎能不令人动容呢?

  三、《没蕃故人》

  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前年大军出征月支国,在城下全军覆没。吐蕃和唐朝断绝了音讯,我与你生死两地,长久离别。战场上无人收拾废弃的营帐,逃回来的战马还认识残破的军旗。想祭奠你,可又希望你还健在,此时,我只能朝着天边痛哭流涕。

  唐朝时期,对外战争不断,张籍的一位好友参加了对月支国的征战。此役非常惨烈,唐朝军队全军覆没,张籍的好友生死未卜,下落不明。

  张籍想设奠祭祀友人,却又希望他还活着。如果人还活着,祭奠肯定是大不敬;如果确实已经战死,不祭奠也是大不敬。欲祭而不得祭的痛苦,深深地折磨着张籍,他左右为难,无奈之下,也只能遥望着天涯而放声大哭了。

  

  这是一首怀念友人之作。诗中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字里行间充溢着对没蕃故人和唐军将士的深切同情,张籍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国事的忧虑也隐含在其中了。

  四、《征妇怨》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九月里,北边的匈奴杀死我军将领,我军在辽河边上全军覆没。大片的土地上,白骨露于野,无人收尸回送,家家都在城下为死去的亲人招魂安葬。

  妇人一生中最大的依仗就是儿子和丈夫,能够同在一起,即使贫贱也心满意足。如今丈夫已战死,儿子还在腹中,我虽然活着,却已如同白日点燃的蜡烛。

  

  唐朝的中期,北方的契丹人大举入侵,唐朝军队英勇抵抗,可惜在辽河之战中全军覆没。惨痛的战争,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白骨露于野,万里无人收,家家户户都忙着为战死的亲人招魂安葬。

  张籍目睹了整个社会的惨状,他以一位“征妇”为典型,创作出这首诗,来控诉战争带给普通人们的灾难。本来她作为家庭妇女,能与丈夫和儿子相依为命,即使生活贫贱也心满意足。可是,如今家里的顶梁柱战死了,怀的骨肉还在肚子里,这位征妇求生则无依无靠,求死还难舍这可怜的遗腹子,她哀叹自己悲惨的命运,犹如这白天的蜡烛。

  清朝学者吴瑞荣在《唐诗笺要》评论道:“说征妇者甚多,惨淡经营,定推文昌此首第一。”

  

  五、《采莲曲》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并船歌。

  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

  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

  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

  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这是一首献给采莲女的欢快赞歌。

  

  张籍运用叙述和白描手法,描绘了在清秋时节,采莲女们从晨出到暮归群体采莲的全部过程。“采莲女儿并船歌”展示了她们的爽朗和快乐,“争前竞折漾微波”讲述她们的勤劳和敏捷,“断处丝多刺伤手”描绘她们的娇柔和辛苦,“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这一句,刻画了她们的俊俏和朴素,“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揭示了她们的善良和友爱,最后一联“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表现了她们收获后的轻松和欢乐。

  全诗构思独特,风格纯朴明丽,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洋溢着浓郁的江南民歌风味。读后令人留连往返,兴味无穷。

  

  六、《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老农家居住在深山中,日子过得很贫困,他在山上开垦了三、四亩田地。苗少税多,家人吃不到粮食,收获的粮食都被收入官府,最终腐烂成泥土。

  年终把锄犁放置在空空的房间,呼唤儿子一起上山去捡拾橡子的果实来充饥。西江的商人有无数珍贵的珠宝,他们船上养的狗都常常吃肉!

  

  张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贫民与官家的对比、与富商的对比,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富贵阶层的奢侈腐化,真实地反映了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普通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洛阳城又开始刮起了阵阵秋风,想写信告诉家人我的心事重重。写得匆忙担心还有没想到之处,在信使出发之前再次打开了信封。

  

  张籍的这首《秋思》,语言平淡、自然,借助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寄送家书时的心理活动和行动细节:唯恐家书说不尽,于是封了又拆,拆了再封,那种着急且又匆忙的画面,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人,对于家乡亲人们深切、真挚的思念。

  这首诗有一个典故,“见秋风”:说的是晋代文学家张翰在洛阳为官,“因见秋风起”,就恐怖片思念起家乡吴中的美味名:吃鲜美的鲈鱼脍,他说道:“人生最宝贵的就是舒适,哪能离家千里,为求当官呢?”(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说完,这位老兄很潇洒地撂挑子不干,回老家享受美食了。魏晋名士的风流洒脱,由此可见。

  

  秋天,是游子们思乡的季节。萧瑟的秋风,拨动着张籍的乡愁,他要给家人写一封家书。这封家书承载着他对故乡深深的眷恋,这也是绿叶对根的无限依恋。

  八、《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这首诗里隐藏着一段张籍赏识人才、奖掖后进,助攻朱庆馀进士及第的佳话: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张籍担任水部员外郎。浙江绍兴举子朱庆馀去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他把自己最优秀的二十六篇作品编成一个卷轴,向张籍行卷。

  张籍看了朱庆馀的卷轴后,认为朱庆馀很有才华,就对同僚们极力赞扬朱庆馀,很快朱庆馀的名声就在长安传播起来。

  

  科举考试之后,朱庆馀不好意思直接问张籍结果怎样,就写了一首题为《闺意上张水部》的七言绝句,委婉来问自己的考试结果。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余在探问张籍,自己用心写就的诗文是否适合时宜,能否被主考官赏识而最终被录取?

  张籍看了这首诗后,就以高超的智商,用同样委婉的手法,写了《酬朱庆馀》这首回赠诗来回答朱庆馀:

  

  越女是指朱庆馀,因为他是越州(今浙江绍兴)人,越州出美女,所以张籍说,朱庆余你像刚刚梳妆打扮得越州美女一样,应该知道自己非常明艳动人了,为什么不自信,还要问我呢?

  齐纨是指张籍自己,张籍自谦地说,我的诗不值得时人贵重,而你的诗一曲菱歌就价值万金啊!

  这首诗的意思就是告诉朱庆馀,像您这样富有才华的考生,还担心什么呢,等着吧,会有好结果的。

  最终,得到张籍大力宣传和举荐的朱庆馀,不出所料的进士及第。

  张籍赏识人才、奖掖后进,助攻朱庆馀进士及第的佳话,随着这两首著名的诗,一起得以永久地流传了下来,成为后人赏识、提拔人才的绝佳范本。

  

  以上就是笔者精心选取张籍著名的八首诗,展现了他高超的情商与智商,你怎么评价呢?欢迎好友们一起分享、讨论、转发!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