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语文课本惹争议,复旦教授:意思相同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这是当年上学时背得最熟的一段话。

  跟那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一样,简直刻在了脑海。

  犯罪片

  尤其是出自《孟子·告子下》中的这句“苦其心志”,尤甚。

  说句不夸张的话,每当生活不如意的时候,我都会在心中默念,它居然能带给我一种内心力量的支撑。

  我猜测,孟子这句话或许曾带给我们同样的心灵激荡。

  然而,当这段《孟子》原文反复被印刷到课文中时,却不知不觉走了样。

  其实,也不是走样,而是“一字之差”引起的误解。

  

  网友曝光有初中语文课本中将“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中的“斯人”改成了“是人”。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引驰认为,“斯”和“是”意思相同,并不影响文本理解。

  可是网友从情感上很难接受,毕竟学了这么多年,说改就改,还有没有尊重原作者的意思了。

  甚至有人留言说感觉自己上了个假学。

  再说了,承认“错别字”很难吗?

  专家表示,“斯人”变“是人”,属于“勘误”引发的争论,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是对语言生命力的感悟。

  关于教授与专家的说法,咱先保留。

  我想先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一下“斯”和“是”这两个字,如有不足的地方,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先说“斯”。

  从造字结构来看,“斯”这个汉字是由“其”和“斤”组成。

  在《说文解字》中,“斯”,析也,从斤,其声。诗曰“斧以斯之。”

  “斯”从属于“斤”这个部首,那“斤”是什么意思?

  “斤”,斫[zhuó]木也。象形。

  饶炯解释:“斧刃纵向,伐木者用之,其形与刀同;斤刃横向,斫木者用之,其形与锄同。”

  段玉裁解释:“斫木之斧,则谓之斤。”

  由此可见,斯从“斤”,本义有解析的意思。

  

  说完了表示部首从属的“斤”,再来看“其”。

  “其”的本义是簸箕,是“箕”的古字。

  《说文解字》中,“箕”,簸也。从竹。

  以上是从造字的角度了解了“斯”的本义,但是在古文句式中,“斯人”的意思却指的是“此人”。

  此外斯人还指人民,百姓。

  比如《论语·雍也》中就有“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孔子的弟子伯牛生病,孔子去看望,感慨了一句:“你这样的人,也会得这样的病。”

  

  上面看了“斯”,我们再从造字的角度来看看“是”。

  是,直也。从日正。

  “是”这个汉字由“日”和“正”组成。

  “日”很好理解,“正”需要特别说明一下。

  提到“正”,我们都会联想到“正确”、“正直”等等。

  但是,“正”的本义却不是“组词”这么简单。

  在《说文解字》中,正,是也。从止,一以止。

  

  “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所以,综合来理解,“是”具有确定的意思,正直无偏斜。

  那么,“是人”,究竟是几个意思呢?

  在汉语使用中,有“回文近传锦字,道为君瘦损,是人都说”的佳句。

  “是人”,指得是任何人。

  比如《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是人都大呢。”

  上面分析了这么多,并不是想说“斯人”正确,“是人”就不对,而是我们追求真理,既要尊重原著,刨根问底,树立严谨的求知的精神, 又要辩证看待,学会融会贯通。

  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受汉语的精髓,教会孩子认识方方正正的中国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感谢阅读——

  更多传统文化知识分享,欢迎关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