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的现实意义

  文|米琴

  财新文化专栏作家

  【名著的启示】端午前后,中华大地掀起了纪念屈原,诵读《离骚》的热潮。不仅国家领导人引用了《离骚》中的名句,[1]民间也举行了大型文化活动。除了演绎《离骚》的歌曲外,还出现了“3000师生齐诵《离骚》迎端午”的壮观景象,更有“万人唱诵《楚辞?离骚》纪念屈原”的震撼场面。其浩大声势,真可谓惊心动魄。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创作于战国后期,距今已两千多年。如今,中学课本仍在选用,年年端午人们仍在诵读。除了诗歌艺术的传承之外,《离骚》的现实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一说是“爱国主义”。一般的评论都形容《离骚》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希望国家富强的爱国情怀。学界对屈原是否具有“爱国主义”曾进行过激烈讨论。持否定态度的学者认为,在先秦时代,人们的社会思想意识中,“实际上只有忠君政治道德观念,而并不存在爱国政治道德观念,‘卫社稷’、‘存君兴国’、‘思君念国’等都是忠君政治道德观念的具体体现。”但也有作者以为,“若以‘楚国’或者‘故国’去理解‘爱国’之‘国’,应该没有问题,但若以现代之‘国家’观念去理解,则有待商榷。……《离骚》除忠君外,亦表达了屈原对故土的眷恋。”[2]

  另一些学者认为,屈原的爱国和忠君联系在一起,但他为了国家敢于与昏君决裂。“《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的爱国主义形象全无忠君不二的伦常羁绊,表现出鲜明的叛逆精神。辞中表现了自己对楚王朝整个贵族统治集团的决绝之意。”[3]“他关心国家和人民,……又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并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从而也是国家的引路人自居。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大多数人对抗,宁死不渝。这就在忠君爱国的公认道德前提下,保存了独立思考、忠于自身认识的权利。” [4]

  评论者讨论较多的另一现实意义是《离骚》中表达的美政思想。 “美政意识,是屈原对自己在政治上追求明君贤臣、选贤与能的社会理想的设计,美政是屈原社会价值追求的核心。……《离骚》中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句,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述了他对民众苦难的同情。所以,‘美政’思想的起点,是诗人对民众苦难生活的同情。”[5]

  有学者认为,屈原“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张举贤授能。……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6] 在《离骚》中,屈原例举了历史上的明君:尧、舜、禹、汤、文王,称其“耿介”、“遵道而得路”、“举贤而授能”、有智慧又有德行。他痛斥以羿、浞、浇、桀、纣为代表的昏君骄奢淫逸、昏庸无德。

  评论者议论最多的现实意义是诗中表现的崇高人格。屈原“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7] “作为理想的殉难者,后人曾从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处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为仿效的榜样。”[8] “可以说,哪里有士子之不遇,哪里有节操之坚执,哪里就有屈原的英魂。屈原精神既是安顿历代文人士子痛苦心灵的家园,也是砥砺志士仁人坚贞操守的金石。”[9]

  还有学者分析了屈原的“文化人格悲剧二重性”:“《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人格峻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屈原强烈的个体人格独立意识的体现。……可以这样说,屈原在追求独立人格的同时,又总是把自己禁锢在狭隘的君臣关系之内,他是在传统的君臣关系模式中追求人格自尊和独立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祖国变得富强起来,但这种努力又必须以君主亲信自己、疏远谄佞为前提。由此可见,作为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知识分子,屈原要求有所作为;但是,处于宗法等级制下的屈原又不得不依附国君,他与国君――其实是宗法等级制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屈原内心痛苦的根源。这反映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政治家在那个时代的两难处境。[10]

  《离骚》中被后人引用最多的句子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鲁迅1926年出版《彷徨》时,就引了包括这诗句的那一段作为题词:“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吾将上下而求索”常被解释为对真理的永恒追求。

  有学者认为屈原的求索精神源于“对自己人生的完美塑造”:“这样的意识,支撑着诗人在现实的各种苦难和矛盾中,依然选择上下求索的态度。我们从屈原的诗作以及其一生的所作所为来看,屈原是有着清晰的自我人生设计的,他知道自己的家世,他清楚自己的政治使命,他明白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用自己的一生去塑造着自我的形象,强烈的自我意识时时地激励着屈原去进行着现实的各种抉择。”[11]

  2010年端午期间,人民网发表了《毛泽东推崇屈原仍有重大现实意义>》文章。文章提到“1958年1月中旬,中央工作会议在广西南宁召开,毛泽东批示印发《离骚》给与会者”。作者没解释原因。不过,在2008年一篇题为《毛泽东为何推崇屈原,<离骚>可与日月争光》的文章中,作者提到:“1958年3月中央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在提倡干部要讲真话时,说屈原是敢讲真话的人,敢为原则而斗争,虽然不得志。”从日期看,毛泽东说屈原敢讲真话,正是出现在“批示印发《离骚》”后不久。

  如果说《离骚》的现实意义之一是毛泽东所言“敢讲真话”,那诗里到底讲了什么别人不敢讲的真话呢?

  屈原在诗里揭示,自己遭楚怀王疏远不再被信任后,朝廷上结党营私者享乐,国家前途黑暗而险阻。他并不害怕自己惹祸上身,只担心楚国遭受灭顶之灾:“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而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这不是在暗示自己比君主还英明,是君主的“引路人”吗?而楚国后来果然灭亡,证实屈原的预见并非耸人听闻,也证实屈原确实英明。

  在诗中,屈原埋怨楚怀王:“荃不揆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 他形容当时的楚国上层社会已完全腐败:“哀众芳之芜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骛以追逐兮,……。” 他以“謇朝谇而夕替”(早晨进谏傍晚就被罢官),讽刺楚怀王昏聩,听不进逆耳忠言。接着他又直接抨击楚怀王:“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他还暗指楚怀王是不善不义的国君:“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有学者总结道:“屈原满怀愤怒地揭露了楚王反复无常,不辨忠奸,昏庸无能的作为;同时揭露腐朽的贵族集团贪婪嫉妒,苟且偷安,背法妄行,结党营私,把祖国引向危亡的罪恶。”[12]

  此文可算是部分精彩评论的汇总。■

  注:

  [1]《以古鉴今,习近平多次提及屈原》 2018-06-18 新华网

  [2] 此段中的引言均出自程艳梅的《探究<离骚>中屈原的美政思想》一文。

  [3] 罗义群,《从苗族巫歌看<离骚>的“魔法综合”》

  [4] [6][7][8][12]《楚辞<离骚>赏析》 ,雪花新闻 2018-06-16

  [5] [11]《屈原<离骚>中的美名意识和美政意识》,2016-06-07,天论文网

  [9] 《端午节,载道邀请你去看最牛的<屈原离骚>》,雪花新闻 2018-06-20

  [10] 《<离骚>与屈原的文化人格》,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