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020年,科技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辽宁科技大学成为全国首批40家试点单位之一。两年来,辽宁科技大学充分发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功能平台作用,着力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奋力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辽宁科技大学胡知之教授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专利技术,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内空白,在透光性和耐高温性能等方面国际领先,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目前该科研成果已经在企业成功转化,团队以技术入股的形式与企业展开深入合作。

  长期以来,高校科研队伍在成果转化上存在不愿转、不敢转、不能转的“三不现象”。成为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后,辽宁科技大学坚持放管结合,建立赋权成果“负面清单”制度和风险防控机制,加大对赋权项目团队收益的分配比例,并将“成果转化类”统一纳入学校科研工作评价和聘期工作量考核体系,极大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对于团队的贡献和学校平台的分配,原来是三七开,学校占七,团队占三甚至更少。随着新政策出台,现在已经上升到团队占九学校占一,大家的积极性得到大幅提升。”辽宁科技大学化工学院教授胡知之表示。

  “我们可以自己做主,选择比较好的合作伙伴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而且在转化过程中,也不用像过去更多地担忧市场、资金方面所带来的压力。试点以来,辽宁科技大学以许可和转让形式转化科技成果合计118项,投资额百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首批已有6项。”辽宁科技大学化工学院教授李先春表示。

  辽宁科技大学校长张志强说:“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高校科技人员在得到实际收益的同时,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带动了地方经济转型和振兴。”据悉,辽宁科技大学将进一步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纪录片机制和模式,积极摸索更多经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高质量发展,为地方经济作出高校贡献。

  原标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