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胡适对母亲的眷恋,曾感动了多少人?

  胡适的文章《我的母亲》入选过中学课本,但笔者并没学过这篇课文,有多少人学过?胡适、金庸等“争议人物”的“争议作品”能够入选课本,不得不说是现代教育的一种宽容。

  胡适的父亲胡传去世的早,胡适是由母亲一手拉扯大的。胡适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对胡适的一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一起来看看胡适《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吧。

  

  胡适在文章中说:“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儿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胡适的母亲叫冯顺弟,17岁时嫁给了大她三十岁的胡适父亲胡传续弦,冯顺弟是胡传的第三任妻子。冯顺弟出生在农村家庭不识字,胡传在闲暇时候教她识文断字,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她。

  冯顺弟十九岁时生下胡适,她算起来可算是小胡适的“同学”,胡传在家没事的时候就教她们娘俩读书识字,胡适三岁时认得七百多个字,而她已识得一千多个字。

  据胡适自己讲,他小时候是一副文绉绉的样子。家乡老辈都说他像个“先生样子”,都叫他“穈先生”。胡适从小就爱读书,而冯顺弟也鼓励儿子的这一爱好,为他请来最好的教书先生,并以身作则培养胡适的好习惯。

  在胡适的文章里记录了一件早起的事: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们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们都知道鲁迅小时候为了给父亲买药,上学迟到过一次,便把“早”字刻在书桌上铭记终生,而胡适的母亲则是亲自典范给儿子做榜样,胡适有样学样,也是第一个早早到了学堂。但凡伟大的人物,许多方面都是共通的。

  冯顺弟在二十三岁成为胡家的主母,但胡家一大家子并不服从她的管束。胡适的大姐、二姐、长兄也都比冯顺弟年龄大,而且为人刻薄。胡适的长兄吸毒又赌博,且经常从家拿钱,冯顺弟没少受委屈。

  

  但冯顺弟习惯了逆来顺受,对于子辈的无理和不敬丝毫不介意,正如胡适说的: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是以冯顺弟的好脾气还能维持着胡适一大家子表面上的和和气气。而冯顺弟的好脾气也影响了胡适的性格。

  民国时,胡适的人缘是出奇的好,好像跟谁都能处到一起,比如鲁迅骂过胡适多少次,胡适还是帮鲁迅说好话。胡适还经常给人当月老介绍对象,比如沈从文。胡适后来也坦承,他日后好脾气的养成,和他小时候在家的冷眼旁观母亲的一切有关系。

  冯顺弟对胡适的教育还体现在慈严相济上。冯顺弟从来不在别人面前打骂胡适,胡适做错了事,就只对他一望,胡适看见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如果犯的事小,冯顺弟等到第二天早晨胡适睡醒时才教训他。犯的事大,会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他,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他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胡适对母亲对自己的处罚是怀念的,他说:“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现在有多少家长当着外人的面教育孩子?还总爱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对比,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他们真应该学学胡适母亲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胡适的母亲也教会了胡适爱惜名誉,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胡适的五叔是个无业,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胡适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胡适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江枫月夜:综上,胡适的母亲对胡适的影响是各方面的,对胡适的教育无疑也是成功的,从《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我们领略了白话文的魅力,也领略到了胡适对母亲真挚的情感,如果这样的文章都不能入选中学课本,那我就真不知道什么样的文章可以入选课本了。我是@江枫月夜,继续为你带来胡适的故事,喜欢的朋友欢迎点个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