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每个角落好像都挤满了人,新的根据地在哪?”

  “你骑着摩托车,

  手上不能拿着手机,

  不方便也不安全,

  我们可以把这个织物集成到你的衣服上,

  也可以贴在你的衣袖上,

  它就可以起到导航的作用。”

  “一些特殊的人群不能说话,但是他有脑电波,可以把脑电波采集下来,实时显示在他的衣服上。对于这个人来说,他想说的话很快就显示出来,比说话还要快,对方可以马上看到,这样就实现了实时沟通和交流。”

  

  这样像《三体》中的科幻场景正是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主任彭慧胜的研发成果。

  从2008年开始

  彭慧胜带领团队历经十多年努力

  研制出变色纤维器件

  截止目前

  彭慧胜已经做了

  20多种具有不同功能的纤维器件

  其中一些也已经可以规模化的制备和生产

  

  2021年,彭慧胜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高性能纤维锂电池的规模化构建”科研成果,被审稿人评价为“储能和可穿戴技术领域的里程碑”,可谓“从0到1”的突破。并且,这一成果入选了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这位登陆nature的中国科学家来自贫困县

  早在2009年,一种可以随流过“身体”的电流变化而改变颜色的“变色龙纤维”在中国复旦大学的研究室里诞生了。当时《自然·纳米技术》上刊发了这项成果,即刻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这种“变色龙纤维”正是出自当时的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彭慧胜带领的课题组之手。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硕士(2000-2003)

  彭慧胜介绍自己出生自湖南十大贫困县城之一的邵阳县。“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事,放学回家去找锅里还有没有剩下的冷饭或者锅吧。”

  他回顾,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给家里干农活。“我们那里没有很现代化的灌溉的工具,所以就要从池塘里把水调出来放到田里去。小时候我每天很早都要去放水,这可能是童年中印象最深刻的事。”

  高度简单而匮乏的农村生活磨砺了彭慧胜坚韧不拔的品格,更加珍惜时间和机遇。

  灾

  难

  ● ●

  2015年8月,彭慧胜在美国新奥尔良求学期间遭遇了飓风“卡特里娜”。

  那一次飓风过后整个城市全部被淹没。彭慧胜说:“遭遇飓风逃难期间,所有奖学金停掉,勉强维持生活,完全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

  

  美国tulane大学化工系博士期间,彭慧胜的“难民岁月”

  “但当你经历了灾难,

  你就知道只要坚持下去你就会成功的。

  所以我说希望是美好的,可能是最美好的,

  而美好的东西永远不会消失。

  我都要坚定这样一个信仰,

  所以尤其现在,

  我们在做很难的课题,对吧?!”

  “科学不是简单地在实验室做实验”

  电子织物,欧盟战略报告认为是第四次纺织工业革命,未来5–10年市场规模在2万亿欧元。近年来,“电子织物”更是催生了千亿级市场。

  介绍,彭慧胜电子器件是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朝着微型化、柔性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港台综艺

  可穿戴设备,strategy analytics预计全球市场规模千亿美元级别,并将推动现代通讯、医疗器械、微电子等广泛领域发展。

  彭慧胜期待:“如果每一根纤维具有不同功能,可以实现功能的定制,那么从能源系统到信息技术到物联网、人工智能、大健康,以及未来太空探测,它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进入无人区,不顾一切的勇气

  纤维,具有储能、发电、发光、显示、传感、治疗、计算、通讯等多种功能。在电子织物、可穿戴设备、新能源、信息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大健康等广泛领域显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

  似乎

  “科学的每个角落好像都挤满了人,

  新的根据地在哪?”

  彭慧胜读研究生时期经常睡在实验室,

  直到现在基本上每天也都处于工作状态。

  他每年会读完20多本书

  

  在彭慧胜看来

  研究工作最需要的2个品质——

  不顾一切的勇气和丰富的想象力

  未来的研究不会是阳光大道,但也不是完全无路可走,科研已进入无人区。

  

  “现在你就是最前沿的。这是一名学者的使命。”彭慧胜说。

  上观号作者:上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