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挑战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扬州大学“云”召开

  交汇点讯 2022年12月31日,“新时代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挑战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暨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江苏省鲁迅研究会2022年理事会在扬州大学文学院举行。本次会议由三个学会联合主办,扬州大学文学院承办。

  

  本次会议虽受疫情影响,但百余名专家学者踊跃参加,线上线下结合,共襄盛举。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张光芒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江苏省社科联领导陈朝斌主任出席并发表讲话,他指出学会活动是维持社团活动生命力的重要手段;学会活动采用多家合办模式非常有特色;在社团管理愈加严格的情况下,感谢大家对社科联工作的支持。扬州大学文学院王定勇院长致辞,介绍了扬州大学文学院的历史传统与优秀文脉,对本次会议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云端参与本次学会的领导、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南京大学王彬彬教授致辞,表示虽然线上会议存在诸多遗憾,但学术会议的核心还是学术讨论,仍然以学术讨论为重。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温潘亚教授、江苏作协书记处书记黄德志教授、常熟理工学院书记丁晓原教授等学会领导也都出席会议并致辞。

  学术研讨会由三场主题发言及三场分论坛组成。第一场主题发言由南京晓庄学院副院长秦林芳教授主持。南京师范大学杨洪承教授首先分享《文体的尴尬与现代散文写作经验的反省》的主题发言,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文脉和本科实际教学经验的角度,提出散文文体的尴尬,其涉及到的核心问题是散文文体书写作家身份的模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纯散文作家、非散文作家、杂家,并分别对这三类作家的特点进行了阐释。他认为,当代散文一定要表现出思想与良知,散文作家应该具有文化素养,散文是透视人格、人心的,当代散文研究要重视现代散文的优秀传统。王彬彬教授作了《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史料问题》发言,对于当下的史料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一是在老资料中发现新问题;二是史料的鉴别;三是史料的性质。江苏社科院姜建研究员作了《中学教科书中的鲁迅》的发言,以中学教科书为视域,以鲁迅为落脚点展开研究。鲁迅进入中学教科书并不早,直到1928年鲁迅的作品在中学教科书中才趋于稳定;教育界当时从是否符合教育层面,而非鲁迅作品本身来选择鲁迅作品的;从中学教科书中收录的作品情况来看,对鲁迅作品的理解是逐渐加深的;教科书基本囊括了鲁迅所有体裁的作品;是否收录鲁迅作品、放入什么年级反映了编者的文化眼光。苏州大学王尧教授在《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挑战与转型》中提出了对文学史的思考:首先重申了史料研究的问题,认为其不足以上升到学科研究的范畴;其次,从现有教科书展开新文学史研究是有问题的;第三,提出目前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互相定义现象;第四,文学与革命的话题,指出要强调主旋律,但是也应该注意多样性,应该关注的是在什么层面上看革命对文学的影响;第五,文学制度的问题,强调研究的落脚点应该在文学与制度之间的互相影响的问题研究。最后,强调加强对文本的审美、结构、语言等的研究更显重要。南通大学顾金春教授在《“新文学书评”的问题特点与文史价值》发言中从“新文学书评”的内涵、外延与价值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在内涵方面,认为新文学书评是文学批评的一种形式;新文学书评与一般的文学批评存在区别;新文学书评与书话和读后感有相通与区别。在外延方面,从新文学文本与新文学书评作家两个层面展开。最后,指出新文学书评的文学史价值与广阔的研究前景。扬州大学颜水生教授在《音乐话语与新世纪小说的抒情形式——以格非为中心》发言中,以格非为个案,认为音乐话语包括音乐家等人物形象塑造、音乐化的形式、音乐与小说主题三个层面阐释其丰富了新世纪小说的审美维度。随后,常州工学院陆克寒教授与扬州大学刘永春教授对几位专家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的点评,总结与肯定了各位专家的研究成果。

  

  第二场主题发言由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范卫东教授主持。南京大学李章斌教授在《现代汉诗的“语言问题”——叶威廉<中国现代诗的语言问题>献疑》中,对叶威廉在中国现代诗言语问题的认识提出质疑,并从语言、词性、句法、意象等层面展开阐释。常州工学院陆克寒教授在《现代早期知识活动与新文学创生——有关<新社会>与文学研究会关系的深度探询》中,回归文学现场,回到文学史与史料中,追踪了《新社会》与文学研究会之间的关系,并对《新社会》刊物所呈现的文学现象展开了说明,认为现代社会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文学知识,进入到文学研究中。苏州大学房伟教授在《跨越鸿沟:网络时代的文学的沟通与共赢》中,认为当下网络文学研究方法仍然多是文艺学视角的研究,提出网络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多学科的介入与整合;二是网络文学的外部研究过多,网络文学的当代性没有得到关注。江苏师范大学郝敬波教授在《新时代文学批评话语建构的历史化问题》中,首先梳理了新时代文学的发生与概念内涵以及新时代文学批评话语建构的概况,同时,提出批评话语建构缺乏历史化问题,认为新时代文学已经形成一种语境。南京大学韩亮副教授在《论波德莱尔对第三代诗人的影响——以海子、张枣为重心的考察》中,以西方现代主义诗学与中国新诗关系为切入点,从波德莱尔诗歌译本如何进入第三代诗人展开研究,以海子与张枣为个案,追踪两位第三代诗人对波德莱尔诗学的体认。扬州大学罗小凤教授在《“以心会心”式诗歌批评的重建——当下诗歌批评“空心化”趋向的思考》中,提出如何扭转诗歌批评“空心化”的问题,提出“空心化”表征表现为标签泛滥、强制阐释、很多批评被严重功利化与商品化。同时,她认为重建古典诗歌批评理论“以心会心”才能够真正理解诗歌的内涵。最后为如何做到“以心会心”提出了相关建议。随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初清华教授从方法论角度上对三位诗歌研究专家的论文成果进行了详细地点评,南京晓庄学院童娣教授则从文本关系与文化现象等角度呈现了听会感受。

  第三场主题发言由苏州大学季进教授主持。扬州大学黄诚副教授在《经济困境?体式选择与小说创作方法——从<钏影楼日记>透视包天笑长篇小说创作(1925—1940)》中,以《钏影楼日记》为考察史料,探讨包天笑在上海经济变化后的身份转变、作品创作体式的选择变化、包式创作法与长篇社会小说的内涵式发展等问题。特别提及包天笑在材料搜集与处理层面,对其小说创作的重要影响。常熟理工学院包中华副教授在《1958年周瘦鹃赴京事考辩及其一封佚信》中,立足于史料,对周瘦鹃何时进京、进京后是否将盆景与赋诗送给毛主席,并对盆景为何等做了考证,从而对学界流行的周瘦鹃年谱提出质疑。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马炜副教授在《文学论争与新时期的文化政治——以<乔厂长上任记>的经典建构为例》中,以《乔厂长上任记》为例,从文学界、官方与读者三个层面探讨新时期对文学作品经典化的角力,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政治。华南师范大学张宇副研究员的《情感焦灼下的斗争与退守——十七年小说“新妇女”情感危机书写》观照了“十七年小说”中的性别、情感焦灼与情感结构,以及探讨这一时期小说中新妇女的不同抉择。《扬子江文学评论》李杨编辑在《老舍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中,将老舍在韩国传播与接受的40年分为四个阶段,梳理了韩国有关老舍研究面貌。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王冬梅副教授在《性别伦理与民族记忆重构——以新世纪江苏长篇小说的南京大屠杀书写为中心》中,从女性献祭的姿态与民族记忆、女性献祭的多重意涵与国家伦理的耦合、女性纯洁性与民族悲剧的文化反思三个方面展开对新世纪江苏长篇小说的南京大屠杀书写面貌与意涵。随后,扬州大学颜水生教授与金陵科技学院赵步阳教授给予了精彩的点评。颜水生认为本组报告紧扣当下文学研究史料化的研究特点与热点,呈现研究的跨学科特色,运用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使用理性冷静的语言且又不失情感地展开论述,受益匪浅。赵步阳认为本组发言论证严谨,论述冷静,对跨学科史料与思维的运用灵活,讨论议题精彩且“好玩儿”,精彩绝伦。

  下午,三场分论坛同步开展,与会专家围绕文学思潮、作家作品等新时代中国现当代文学前言热点议题展开讨论。江南大学陈佳冀副教授总结了分论坛一的学术成果,指出本分论坛聚焦学界前沿问题,学术视野开阔,研究思路清晰,通过扎实的文本细读,追述到文学、文化与社会的勾连,研究成果卓越,意义非凡。接着,南京大学李章斌教授总结了分论坛二的学术成果,指出本组发言涉猎范围广泛,从清末民初到网络文学,呈现研究的多元化。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陈进武副教授总结了分论坛三的学术成果,指出本论坛表现出视野宽(涉及文学体裁多样化)、研究深(表现跨学科的研究特色)、水平高(可见江苏学者的研究能力)的三大特点。随后,南京师范大学刘志权教授主持了闭幕式,扬州大学张堂会教授进行了大会学术总结,指出今年的学术年会虽然聚集云端,研讨依然热烈紧张,老中青三代学者共聚一堂,展开学术交流,话题丰富多元,研究视野开阔,研究方法灵活多样,充分展现了江苏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最后,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张光芒致闭幕词,指出会议节奏紧凑、线上会议技术支持成熟、与会年轻学者人数最多且话题多元,呈现出了学术共同体的特点。同时,对线上线下与会同仁以及承办方扬州大学文学院表示衷心的感谢。理事会决定2023年学术年会将在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举办,承办方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院长谢燕红教授介绍了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的相关情况,并热烈欢迎大家来年到常州参会。

  此外,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还就增补李章斌、韩亮为学会理事及秘书长、副秘书长等事宜进行了表决。金虎辞旧岁,玉兔迎新春。三个学会联合主办的本次学术年会在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张光芒会长的致辞中落下帷幕。

  通讯员 张堂会

  编辑: 李鑫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