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一章》玄义直解

  作者:卜殿东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此乃“自知者明”也,一闻即省。“中士闻道,若存若亡”,此乃“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虽“介然有知”似有得于“中”,然若存若亡也。“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此谓道“正言若反”,似与俗相悖,常为俗人所讥讪也。即下文所云“明道若昧”、“建德若偷”等皆是。“建言”即圣人之“立言”,《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是以圣人云”;《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明道若昧”者,绝圣弃智、绝伪弃虑,故曰“若昧”。

  “进道若退”者,不敢为天下先。“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夷道若颣”之“夷”指平坦、平夷,“颣”通“絫”或“累”,本义为绳索缚结,转借为“壘”、“垒”或“磊(磥)”,指土石之增垒、积累、堆叠。《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说文·土部》:“壘,军壁。”段玉裁注:“壘之言絫也。”;《说文·石部》:“磊,众石也。”段玉裁注:“磊之言絫也。”

  “上德若谷”者,“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大白若辱”者,“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广德若不足”者,“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建德若偷”,今本或作“建德若输”。建,建立、成立。输,堕落、覆败。“输”与“建”正相反对。《谷梁传·隐公六年》:“六年,春,郑人来输平。输者,堕也;平之为言以道成也。来输平者,不果成也。”;《公羊传·隐公六年》:“六年,春,郑人来输平。输平者何?输平,犹堕成也。何言乎堕成?败其成也。”另外,今通行本《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二句在郭店楚简本作“天地相合,以俞甘露”;帛书本作“天地相合,以俞甘洛。”古今本相对照,明显可知二古本“俞”字皆当假借为“输”。输者,堕也、落也。

  “质真若渝”者,质朴真诚而貌似变心违俗。真,诚也。《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於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於人,不知贵真,祿祿而受变於俗,故不足。惜哉,子之蚤湛於人伪而晚闻大道也!”渝,改变、违背。《尔雅·释言》:“渝,变也。”郭璞注:“谓变易。”

  “大器晚成”在帛书乙本作“大器免成”。“免成”即莫成、无成、不成,“大器免成”犹言“君子不器”。“免”本当借为“浼”,“成”当借为“盛”。《说文·水部》:“浼,汙也。从水免声。”汙、洼、洿音义并通,扬雄《方言·卷三》:“氾、浼、洼,洿也。自关而东或曰洼、或曰氾。东齐海岱之间或曰浼。”郭璞注:“皆洿池也。”是则“器浼盛”即言器物因其洼而可盛。《第二十二章》:“洼则盈。”;《第十一章》:“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原本水器之用乃因洼而可盛也,然而大器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敝而不成(盛)。”(帛书乙本、傅奕本《第十五章》)此所谓 “敝而不成(盛)”者,正谓“君子不器”也。故普通器用之“浼盛”正相对于“大器”之“免成”,其“免”字一言而通两用,以为转义也。

  “道隐无名”之“隐”,依也。《孟子·公孙丑下》:“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赵岐注:“孟子不应答,因隐倚其几而卧也。”;《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陆德明《庄子音义》:“隐,冯也。”“无名”指“无名之朴”,道依于“无名之朴”而存焉。道依于“无名之朴”,“无名”则智不能识知、心不能思虑,无所知、不能识,故曰“隐”。“无名”乃回归纯粹之“有”,“归根复命”回归事物本身——“朴”,归于“朴”则合于“道”。《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恒无名,朴。”。

  本章章末依据郭店楚简本和马王堆帛书本,下句紧随“反者道之动”云云,正是今通行本《第四十章》文字,可知今通行本《第四十章》、《第四十一章》实乃颠倒古本文字顺序。但此颠倒之举却又造成了两章文字的分章错误,以致贻误千载。按:今通行本《第四十一章》章末“夫唯道,善贷且成”二句当属今本《第四十章》章首。其解说见《第四十章》疏释。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