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吹爆的芬兰现象式教学,我来手把手教你怎么设计它
全文长约?5000?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本文转自:芬兰吧 (有删减)
作者:钱文丹,芬兰教学法协会创始人,现居芬兰赫尔辛基。文丹五年间,走访芬兰100多所学校、访谈教育者、与芬兰家长和学生对话,让我们看到芬兰教育的现场和细节。多年定居芬兰,在芬兰养娃,对芬兰文化和北欧文化的理解,更让我们看到教育背后的土壤。
芬兰现象式教学的评估方法及在中国的教研创新
在正式开始今天的主题分享之前,我先简短的介绍一下我是谁。我之前是上海公立学校的一名教师,5年前因为家庭原因辞职来芬兰留学,就读于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教育心理学院。
过去这5年,我一直专注在芬兰中小学教师教学法研究上。同时,因为我们越来越多的中国教育者愿意来芬兰学习教育,我在这边接触到很多中国校长和教师团来芬兰学校参访和考察,所以也在做中国教师培训工作。
今天分享的主题也是围绕教学法,而且是芬兰这几年被全球热捧的现象式教学。
今天我想换一个新角度来谈它。这个角度是真正从事教学的人非常关心的问题——评估方法。评估方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在驱动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过程,不管在哪个国家,基本是评估什么就学什么。可以说,评估是教育的指挥棒。
我会讲下面这3个问题来帮助大家理解芬兰现象式教学如何实施,如何评估。
第一个问题,是你设计的教学法过程是否有效,怎么评估。
第二个问题,是运用这个教学法所获得的学习结果是否有效。所获得的能力和素养是抽象的,怎么评估。
第三个问题,是我们中国教师怎么落地这个教学法,怎么做教研创新。这是如何为我所用的问题,哪些地方能用,哪些地方不能用。
理清楚这三个问题,我觉得才是真正找到打开这个教学法的钥匙,而不仅仅是看篇文章、看个故事而已。
1
用“六步法”先做起来
为了做好这次演讲,我请了2位芬兰教师朋友把他们设计现象式教学的手稿发给我看看。同时,我一直在赫尔辛基大学科瑞斯蒂·龙卡教授的一个在线教师教育项目里,这个项目一直在给芬兰教师教育学生上现象式教学课程。
可以说,我手中积累了一些现象式教学在芬兰实施的真实数据。
回到2位芬兰老师身上。我一看到他们的教案,说实话,有点失望,写得太简单了,打碎了我想要获得宝藏的心。但整体思路还算清晰。他们把实施过程分为下面这四个阶段:
确定一个现象——设计探究式过程
——合作解决问题——小组项目展示。
这四点看上去还是太抽象了。怎么确定现象/主题?怎么设计探究式过程?怎么展示?能不能破解成更易上手的要素?
有方法。我根据自己参加过的芬兰教师培训课程,把它细化成下面这6步,希望能指引你们逐层推进这个教学法:
第1步,确定队友。
一个班级在你的面前,一批教师来到会场,你怎么把他们进行分组,这是一个很大的学问。此时你要引导这些学员去想是内容本身重要,还是跟谁一起做重要?
还有一个问题,你怎么确定团队的人数,几个人最合适?其实不管是芬兰课堂还是教师培训,我看到的是三个人是比较合适的队形。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有他的智慧的。
第2步,确定小组目标/现象。
每个人其实都是带着个人目标来的,怎么把个人目标融合进小组共同目标中,大家要在这个过程中交锋、达成共识。
在选择现象时,两个要点大家要记住:一是这个现象一定来自学生身边真实发生的事情,它的真实性很重要。二是这个现象一定跟学生相关,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所以相关性同样重要。
第3步,确定能力框架。
当小组内确定了主题和共同目标后,就要去想:想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呢?你们要把这个能力框架勾勒出来。
这也是有现成的方式方法的。芬兰学校是靠七大横贯能力框架,在做项目过程中,团队会从这个大框架里选出三四个技能,作为这个主题要着重培养的目标的。
注意,他们也只是选择三四个技能作为一个项目的培养目标。芬兰人很懂一个项目不可能帮助孩子逼近所有能力。这一点,值得我们中国教育者学习。
第4步,创建安全的分享氛围。
这一步是最难的,教师要帮助每个小组构建一个安全的支持系统,让学生感觉到我可以在这里说出自己的奇思妙想,不用担心被否定、被笑话。
这是一个鼓励尝试和允许犯错的氛围,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5步,确定技术平台。
真正开始干了,你一定会遇到资源管理和资源共享这个问题,因为大家是一个团队,每个人的想法如何让对方看到、如何协作,技术是可以帮我们解决的。
芬兰师生很喜欢共创平台,比如谷歌文档、云存储等。我们国内也有类似的产品,比如石墨文档、坚果云等等。这个可以让学生内部协商,他们想用什么。
第6步,准备就绪。
项目完成了,要给学生展示学习结果的机会,要把学习结果可视化。
展示形式可以很多样:PPT、视频、海报、动漫或表演都可以。此时教师是把选择权放在了学生的手中,他们愿意用什么方式展示自己的小组成果,就让他们用。
这一环节的核心点是让学习结果可视化,很考察学生的表达力、沟通力、合作力、美学设计力。
以上这6步,基本能让你先玩起来这个教学法。但效果如何?我们就需要站在评估视角去看了。
2
教师VS学生,谁手中的权利更大?
评估是一把尺子。
在介绍这把尺子之前,我先来说下“评估”这件事在芬兰教育者的观念里究竟是什么意思,也就是他们的评估哲学是什么。
大家看一下这张图:
图片引自我的芬兰教学法培训课程
我们传统意义上,用标准化考试的形式来评估学生,是最底层这个角度,侧重于评估学习的结果,是总结性评估。这个通常是教师来做。芬兰基础教育阶段平时不用这个,参加大型国际测评会用。
他们更侧重于第二层这个角度,也就是形成性评估。评估是为了学习,是为了不断指引学习,不断修正学习的过程。那谁来做呢?是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给你反馈,还有你的同伴,你的同班同学,他们也会给你及时反馈。
能做到第二层已经很了不起了。
但芬兰更进了一步,他们走到了最顶层——发展性评估。他们把评估就作为学习内容的一部分,学生要学习怎么来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估以及给他人同伴评估。这个阶段的评估,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来完成的。
我想用一个更具象的案例来解释这三种评估。
评估很像做菜。
图片引自我的芬兰教学法培训课程
总结性评估,是顾客坐在那里等待,厨师把做好的饭菜搬到顾客面前,顾客在餐厅里面吃;
形成性评估,是指主厨边调味边做,他不断的修正做菜的过程,一直在调味食材和佐料;
发展性评估,是把顾客和主厨一起拉到厨房,他们一起做菜。
此时,请大家想一下:教师和学生都在评估中发挥作用,他们发挥的作用一样吗?分量谁轻谁重?
事实上,有的芬兰教师会给学生的自我评估50%的比重,给小组成员之间的同伴评估30%,教师自己的评估占20%,当然这个比例分配因教师而已。重要的是,是这三方合力的打分机制形成了学生最终的项目得分。也就是说,学生表现好不好,教师一个人说了不算。
那么重点来了:学生怎么给自己打分?怎么给同伴打分?教师怎么给学生打分?有实操工具吗?
真有。
第一份工具包,是评估这个教学法过程是否有效。在我的培训课程中会细致讲。
第二份工具包,是评估所获得的学习结果是否有效。芬兰现象式教学指向培养学生的横贯能力和素养,可是能力和素养是抽象的,怎么测评?芬兰教师手中有《通向21世纪能力的道路:芬兰中小学生横贯能力评估指南》。
这套评估框架,是基于芬兰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七大横贯能力,分成22个主题,48项技能展示,每个技能又分成4个等级,真正勾勒出芬兰基础教育的核心。
图片引自我的芬兰教学法培训课程
这套评估指南,是芬兰中小学教育者必备的评估工具,这份资料能够支持教师去评估自己在教学设计时到底多大程度上融入了21世纪所需的能力。它最初是为所有芬兰教师、学校 和地方课程大纲而设计。
在我们《芬兰教学法》培训课程中,第一期学员觉得这是“真经”。于是一期学员里的王琨、朱永和我一起把它翻译成中文版,12月份将会推出。在这里向他俩表达感谢。
3
想要为我所用,先弄清这4点
前面讲了这么多,都是芬兰教师在他们的课堂怎么实施。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我今天分享这个主题,但我并不是鼓吹大家马上把现象式教学法搬进自己的课堂。
我想让大家思考一下:这些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觉得什么地方有借鉴意义?我建议大家从下面这4点思考。
第一点,教学法创新背后的土壤不一样。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芬兰之所以能够实施“以学生为主导”的现象式教学,是因为过去这三四十年他们一直站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阶段,一直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现象式教学是他们向前迈了一步,走向了培养横贯能力。
图片引自我的芬兰教学法培训课程
但是中国教育的语境不一样。
我们所站在的土壤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法,也就是靠教师主导讲述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所以,对我们而言,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法,直接跳到第三步“以学生为主导”的现象式教学,太跳跃了。这就相当于,你还没有学会走,就要跑起来,挑战太大了。这其实也是我当初选择“以学生为中心“来做中国教师教学法培训的重大原因,而不是什么是热点就追捧什么。
再看芬兰语境,现象式教学对芬兰而言是一场教育创新,它不是一场教育变革,因为变革的力度更大,颠覆性更强。从能力和素养导向走到横贯能力导向,这是芬兰教育的方向。
而中国教育现在的方向,是强调从以知识为导向的课堂转向以能力和素养为导向的课堂。大家一定要看到教学法创新背后的土壤不一样。
第二点,培养目标的本土化。
如果你还是想运用这种教学法,我希望你可以把它本土化。比如说芬兰要培养的是学生的横贯能力,我们中国也有自己要培养的核心素养。
所以你把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融入备课环节和教学环节,我觉得这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操作。
第三点,教师认知信念的转变。
芬兰现象式教学一再追求的探究式过程,背后其实是跟教师的认知信念相关的。
芬兰大部分教师的认知信念是这样的:知识的本质是通过合作,通过创造性活动生成的,所以要构建合作式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去自主地建构知识。
传统的认知信念是什么样的?是我们把知识视为是存储在心理空间中某些事实的集合。也就是说,知识像一个外物,可以通过教师的口述表达传递到孩子的大脑中。在这种认知信念指导下,开展的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法,他在课堂上讲述,学生在那聆听。
如果我们中国教育者要学习芬兰现象式教学法的话,这个认知信念一定要转变。
第四点,要学习芬兰教师教育模式,也就是孕育这种教学法的模式。
这是最后一点,但我觉得是最重要的一点。与其学习这个教学法本身,不如去学习创造什么样的模式能让这个教学法滋养、生长?
我们今天看到芬兰教师能展开现象式教学,其实是三股力量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股力量是研究型教师教育。大家都在说芬兰中小学教师都是硕士学历,是研究型人才。可是这个研究型究竟是什么意思?我觉得是成为一位优秀的科研消费者,不一定是科研生产者。能够经常阅读科研文章,快速更新教育科学内的知识,内化到课堂。
第二股力量是同行支持。芬兰未来教师的培养,是他/她自身、大学、附属学校共同培养的,非常强大的同行支持,从理论到实践。
第三股力量是教学实践。芬兰任何一所有教师教育的大学,都有自己的附属学校,这给每一位师范生教学实践的场地。师范生5年本硕连读,要去学校实习4次,每次都2个月以上。
是这个“三角”模型,让芬兰教师从理论到实践、有效地掌握教学法。
最后,回到教学法转型。从“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再到“以学生为主导”的现象式教学,背后的实质是什么?是放权,是学习的权利越来越大放到学生手中,是学生拥有的学习自主权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这场变革不仅仅是教室内教师的事情,不仅仅是教师放弃控制,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事,它更是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决策者的事。
因为这背后涉及到强大的支持系统。涉及到要重塑学习环境,以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景;涉及到要重塑评估体系,来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能力和素养;涉及到要重塑教育管理模式,把更多的领导力分布到每个教师手中。
所以对中国教育者而言,这是一场学校变革运动,没有整个体制的支持,我们教师就像这张背着重壳的蜗牛,举步维艰。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