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三所“联大”的湮灭之路

  

  建国前,中国有两所联大;建国后,中国也有两所联大。

  1

  1938年4月,从长沙迁往昆明的长沙临时大学正式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这所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成立的大学,在中国的西南一角醉心学术,无问东西,为后来的新中国储备了大量的科研人才。

  然而8年过后,西南联大解体,仅留下其师范学院来遗泽云南。七十多年过去了,如今西南联大唯一的衣钵继承者叫做云南师范大学,在云南排名第3,在中国仅排在167名。

  是啊,即便当年在云南可以和西南联大相提并论的云大也没落了,谁还记得那个西南联大的师范学院呢?

  1938年7月,即西南联大成立的3个月后,由西安前往陕南的西安临时大学也随之更名为西北联合大学。这所由北平大学、北师大、天大三所学校所成立的新大学与西南联大一北一南,交相辉映。

  与西南联大所不同的是,西北联大对于今天的国人来说并不熟悉,没有多少人为她歌功颂德,甚至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曾经有过这么一所“联大”。

  虽然其存在不过一年时间,但她反哺的是整个西北大地。或许在“交大西迁精神”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精神,那就是西北联大的奉献精神。

  如今西北联大的主要继承者是西北大学,然而当年分离出来的四个学院几乎都不弱于西北大学。

  比如最早分离出去的工学院,如今叫做西北工大,在陕西仅次于西安交大,位列“国防七子”前列,为新中国输送了大批的军工人才。又比如第二个分离出去的学院——农学院,后来成为了西北农科的主要源头,而西北农科属于二期985。

  至于再之后分离出去的师范学院,则迁到了甘肃,成为今天的西北师范大学。而西北师范虽然不属于中国八大师范,但在甘肃的排名仅次于兰州大学,为西北地区提供了优质的教师资源。而最后分离出去的医学院,则兜兜转转之后,在2000年被并入了西安交大医学部。西安交大医学部,在国内可不弱,是中国的top30医学院。

  2

  30年河东,30年河西,30年后的中国会再次诞生了一所新联大。然而我们先把时间再往前拨,一直拨到孙中山再次下令北伐这一年。这一年是1922年,这一年的中国不太平。

  这一年,国人要求废除“二十一条”,反对四国协定;这一年,香港英军制造“沙田惨案”,袭击了罢工的工人;这一年,孙中山允许我党党员加入国民党,北伐也提上日程;这一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在败北后过了没几天就宣布满蒙独立。

  这一年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大婚,这一年国外第一社会主义国家在列宁的提议下组建了苏联。

  这一年发生了很多大事,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上海南车站路401号的大同学院改称为大同大学。

  此时的大同学院成立已有10年,“学院”这个后缀的确不够格,远不如“大学”来得阔气。而大同二字可不是山西大同的意思,许是有着致力于天下大同的希冀。

  从1922到1952,这中间隔了30年,而30年对于很多百年大学来说或许不会有多少显著的改变,但对于大同大学来说也不一样,她招收的学生,她所种下的种子,将在几十年后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1952年,大同大学被拆分,拆分后的各个院系相应被并入今天的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华东师范、华东理工。大同大学没了,没有留下任何的直系院校,被泯灭于时间长河之中。因为被拆分地太彻底,70年后的今天恐怕没有几个人还会想起这所大学。

  西北大学的人会怀念西北联大,可有谁会怀念大同大学呢?

  然而就在大同大学所存立的三十年里,她所培养的人才撑起来中国科学界的一片天,因为从大同大学里走出了十多位院士。当年一批在大同大学求学的学子,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

  但今天我只介绍其中一位学子,他在大同大学成立的前十年出生,在大同大学成立的后十年毕业,并且在50年后,他也会建立一所大学。一所新的大学,一所有所改变,值得被铭记,也应该被铭记的大学。

  他是江苏吴江人,从大同毕业后在北京研究“镭”。提到对镭元素的研究,大家或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个人,即那位因发现镭元素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

  而这位从大同大学毕业的青年叫做杨承宗,他在北京研究了两三年镭学后,便启程前往法国,在巴黎大学师从居里夫人的大女儿继续研究并获得博士学位。

  尤为重要的是杨承宗在回国之时,通过小居里夫妇的关系,带回了居里实验室独有的碳酸钡镭标准源10克,这是玛丽·居里夫人亲手制作的国际标本,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有了这个碳酸钡镭标准源就能搞铀矿,有了铀矿就能搞铀,有了铀才能开发原子能。

  小居里夫妇或许已经知道杨承宗想要带回这些东西是为了什么,但他们依然提供了帮助。约里奥·居里就鼓励杨承宗等人搞原子能,居里家族最早发现了核裂变,德国科学家提供了理论,美国最早制造出了原子弹。

  有了原子弹,世界将不会和平。而想要阻止原子弹,那么自己就必须有原子弹才有谈判的筹码。约里奥·居里就告诉杨承宗,认为中国有钱三强等科学家,可以自己制造原子弹。那个年代,美国封锁,苏联反对,中国的原子能起步离不开钱三强,杨承宗等一批爱国科学家的努力。

  1958年,国家依托中科院的资源成立了中国科大,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最顶级的研究型大学。而已经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兼任两个研究室主任的杨承宗自然也进入科大,担任起科大教授和系主任。

  十年后科大外放,辗转周折才终于落户安徽合肥,此时的科大已经不再是当年作为“京校”时辉煌的科大了,流失了许多的教师和设备。但杨承宗选择留下来,留在这个处于中国中部但只有小县城规模的年轻省会合肥。

  3

  科大从北京到合肥属于二次创业,这一次科大失去了地域优势,不再是当年那个能媲美北大清华的名校了。人们再提到中国科大,依然会以为她在北京,而很多年后,北京人所说的科大,只会是指学院路那个北京钢铁学院所改名的北京科技大学。

  而杨承宗在合肥度过了人生的又一个十年,十年后的杨承宗已经年近古稀。

  这两年前,安徽出了个小岗村,十八个农民的红手印按在一张纸上,从此小岗村成为了全国改革开放的标杆。而科大的少年班也在同一年开办,出现的三大神童被媒体争相报道,一时间科大风头无两。

  而两年后年近古稀的杨承宗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非公立大学,也成为了全国的一个范例。

  建国之前,中国的私立民办大学很多,如今的南开和复旦等一众中国顶级名校,其前身都是私立大学。但在后来的私立改国立,以及建国后学习苏联的大环境下,中国的私立大学早已销声匿迹。

  70年代,因为时代的原因,导致国内名校录取的学生竟然只有小学生水平,何其荒谬?因此恢复高考才大快人心。然而此时高校太少,想要参加高考的学子太多,甚至出现相差一分两分而无法上大学的情形,这又是一大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杨承宗老先生才提议创建一所新的大学,打破陈规,让更多的人能上大学。虽然这所大学采用自费走读的形式,但只是适当收费,让那些因为几分之差却与大学校园失之交臂的考生有个学习的地方。

  从无到有创建一所大学到底有多难,当年的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有着深刻的体会。当年的私立大学改为国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经费。教师的工资要钱,学校的土地要钱,日常的水电也要钱。办私立就要求爹爹告奶奶,哪里能像国立大学一样拿着政府拨款那般惬意呢?

  然而此时的杨承宗不是一般人,如今的他已经是科大的副校长。他有地位有人脉有资源,最重要的是他有信念,所以才会站出来。

  没有土地就依托于科大,没有资金就游说政府,没有资源就联合整个合肥的高校。当年西南并没有中国第一学府,然而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联合起来,就是一所顶尖大学。那么,合肥的各个高校联合起来不也会是一所优秀的大学吗?

  于是以科大为主,联合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农学院、安徽工学院所组成的合肥联合大学诞生了。

  这七所院校,代表了合肥本地最好的教育资源,而联大之意,未尝不是致敬当年的西南联大和西北联大。

  这应该是中国的第三所联合大学,而她的校史将会延续20年,远超当年的西南联大和西北联大。

  3个月,合肥联大在杨承宗老先生和安徽省政府和合肥市政府等领导的支持下,一路开绿灯,让一所大学从无到有。3年后,这所新生的大学将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教学大楼和独立宿舍。

  这所大学的学生虽然当年高考的成绩略有不足,但他们享受的却是整个安徽省最一流的教育资源,甚至比之其他名校也不遑多让。由于杨承宗老先生的努力,合肥联大的学子们甚至能听到国际知名科学家的演讲。

  虽然合肥联大不包分配,但她采用的是和现在如出一辙的学校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模式。或许在当年老百姓觉得大学毕业后包分配才稳妥,但合肥联大向国人证明了,即便不包分配,只要学校教得好,教开的是实用的专业,输送的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那么绝对不用担心工作问题。

  4

  1985年,合肥联大建校的第五年,中国再次出现了新的联大,即今天依然健在的北京联大。这是中国的第四所联大,在这之后还会有西湖大学等非公立大学走合肥联大走过的路。当时的合肥联大向国人证明了,在中国,非公立大学的路并不是走不通。

  这里不得不说一说北京联大,彼时的合肥联大相当于七校共建,集合了合肥本地七所大学的资源。可北京联大就恐怖了,集中的是北京三十六所大学的资源。

  这三十六所大学皆为北京各个大学的分校,初期合并了十五所。这些分校有的只是专科院校,但有的分校却属于国内顶尖名校,比如北大清华,中国人大,北京师大,北航北理,北交北邮北工,北外北二外北中医。

  合肥联大的联合类似于西南联大和西北联大,虽然只是利用了七所大学的一部分资源。但北京联大有点像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英国的伦敦大学,有很多个分校,但共用一所大学的名头。

  2002年,合肥联大和另外两所合肥的普通院校组成了新的合肥学院,从大学到学院,合肥联大至此消失在了老合肥人的视线之中。

  对于合肥学院的学生来说,每年都在讨论一个话题,合肥学院什么时候能够变成合肥大学。年年都在讨论,可年年都没有结果。可能有的人大一入学的时候就开始听闻要升级,但直到毕业这件事儿也没个影。

  甚至还有人直接在网上向市长留言反映:合肥作为迅速崛起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需要一所以“合肥”命名的综合性大学。

  每念及此,顿觉悲哀。

  这部分学子只是想自己的毕业证由“学院”变为“大学”字样,提升的是逼格,失去的却是合肥联大能够复名的机会。

  当年的安徽大学是个新学校,本来原名就是合肥大学,虽然后来没叫这个名字,甚至引发了校史之争,但据说章都刻好了,最后只能弃用。不知道合肥学院改名合肥大学算不算违反规则,但合肥大学这个名字并不好听。

  安徽几乎有一半的市都有一所以自己市名所命名的学院,比如滁州学院和黄山学院。你说合肥毕竟是省会,合肥市所辖的大学自然要比其他市的等级要高一些,一定要有合肥的大学,但这也不是惯例。抛开中国的四个直辖市,并不是每个省会都有以省会命名的大学。

  江苏有以省会命名的南京大学,但浙江以省会命名的杭州大学却被并入了同根同源的浙江大学。湖北有以省会命名的武汉大学,但湖南却没有真正的长沙大学,倒是如今的长沙学院合并过一个招收专科的长沙大学。

  广东有以省会命名的广州大学,但广西却只有南宁学院。山东有以省会命名的济南大学,但山西却只有太原学院。河南有以省会命名的郑州大学,但河北却只有石家庄学院。广东有以省会命名的广州大学,但广西却只有南宁学院。而贵州和云南更甚,只有以省会命名的贵阳学院和昆明学院。

  合肥学院并不差,差也只是差在“学院”二字上。合肥学院改名合肥大学这件事,满足了某些人所宣扬的“合肥应该有一所以合肥命名的大学”,没人关心老联大的执念,只对如何从学院升格为大学而念念不忘。

  在我看来合肥大学这个名字既不好听,也没必要,合肥联大才是一个有着历史传统和光辉荣耀的老牌子。看看如今合肥学院主打的中德合作教育,依然继承的是老联大留给的资源。

  而合肥学院能够和市内的科大和合工大进行资源对接,未必没有当年合肥联大的香火情在里面。

  所以我依然希望合肥学院能够复名成当年的合肥联大,合肥联大是合肥学院的底色,复名可能才是给这所大学最好的礼物。

  杨承宗老先生一生欣慰两件事,一个是炼铀,另一个培人。铀炼成了,原子弹也有了,中国不再被西方国家欺负了。但杨承宗老先生所创建的合肥联大呢?也许只有当年的老合肥联大的学子还会缅怀一二罢了。

  作者:肥水阿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