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校长论坛在渝举行

    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校长论坛现场。新华网发

  新华网重庆12月4日电(李海岚)12月4日,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校长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旭(重庆)学校召开。来自全国的教育专家、学者、名校长齐聚重庆,聚焦五育融合、教育评价改革等热点问题展开了讨论。

  本次由华东师范大学体美劳教育工作推进委员会、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集团联合举办,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旭学校承办。论坛以“面向未来教育,落实评价改革,激发学校活力,促进五育融合”为主题,旨在通过交流学习各校典型经验,共同构建新时代育人体系,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共同努力。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旭(重庆)学校美育教育的成果展示。新华网发

    在论坛的主旨环节,华东师大终身教授、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华东师大终身教授、校教学委员会主任季浏,华东师大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代蕊华,华东师大教授、教务处处长孟钟捷分别发表了题为《教学方式的变革》《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形势与任务》《提升审美素养,打造顽强拼搏意志,激发创造创新劳动能力》的主旨演讲。

    同时,为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和研讨,共同构建新时代的育人体系,在百名校长、专家的见证下,华东师范大学大中小幼体美劳教育一体化联盟正式成立。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旭学校等7所学校成为联盟的发起单位。

  专家观点:

  袁振国:教育方式要从重教书向重育人转变

  “我们的育人方式、教学方式要从重教书向重育人转变。”在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校长论坛上,华东师大终身教授、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在主题报告《教学方式的变革》中表示。

  他表示,“人类正在进入第三次教育大变革前叶。”人类教育第一次大变革是三千年前学校的诞生,人类开始有计划的培养人才。第二次大变革是三百年前现代学校的建立,最大的制度性特征就是班级授课制,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效果,使得每个人都接受教育的理想能够得到实现。

  “但是班级授课制的制度建立也带来了很大弊端,那就是标准化和单一化。”袁振国认为,内容、形式、选拔要求的标准化,使每个人越来越趋同。在他看来,在第三次教育大变革中,变革教学方式是首先要做的事情。

  “人们一直在憧憬着怎么能在大规模、高效率的背景下实现个性化,现在有了可能,这个可能就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根据不同人的需要进行量身定制、以学定教。”他表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简单的、重复的劳动将会留给机器,而人、教师可以真正回归到人和人的工作上面来,作为灵魂的工程师,真正把教学的活动变成思想和思想的交流、情感和情感的沟通、生命和生命的对话。

  季浏:要解决学生喜欢运动不喜欢体育课难题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里,体育美术学科是“小三门”,也就是边缘学科。如何改变这一观点,并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在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校长论坛上,华东师大终身教授、校教学委员会主任季浏在论坛上发表了《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的主题报告,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表示,“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学生学了12年只学4年的体育课,一项运动也未掌握;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说明体育课单调枯燥乏味。”

  “为此,2015年我们正式提出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并于2016年开始在上海、江苏、山东、江西、湖南、浙江等地的50多所,小、初、高学校进行了实验。”季浏介绍。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主要解决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下降的问题,包括心理状况差、意志薄弱、活力不够、缺少交往、性格孤僻、焦虑抑郁等问题。

  如何解决?季浏提出了“三个关键要点”,一是负荷运动,要求运动密度75%以上,运动强度140-160次/分钟。二是体能练习,每堂课要有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而且体能练习强调多种化、多样性和趣味性。三是运动技能,更多强调教结构化的运动技能,而不是碎片化的技术,要创设复杂的运动情形,而不是创设简单的运动情形。

  “理论和研究实践表明,落实好‘三个关键要点’,就能解决我国学校体育长期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季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