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拒用微信,痴迷教学28年,深研四书只为“以文化人”

三好老师之“好教师”

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无论是一二三线城市的年轻白领还是偏远山村的老农,手机里几乎都安装有同一个APP“微信”。

作为国内社交软件之王,腾讯微信发展至今已顺利闯入祖国大江南北数亿人民的工作与生活,并成功使用户对其产生依赖。

然而腾讯微信可能永远也想不到,在杭州,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竟还有一个至今无法“触及”的高知用户——领导力与组织管理学系张钢教授。在他的世界里,有课堂、有书籍、有学生......唯独没有微信。

张钢教授在给浙大管院EMBA学生上课

这样的他,在当前几乎人人都在使用微信的各类圈子中似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可能会被人诟病“思想古板、不合群”,为师生朋友所孤立。

但事实恰好相反,多年来,他的课堂总是人气爆满,他的儒雅谦逊与对教学的痴迷,受万千师生盛赞、敬仰,甚至还有EMBA学生为他自发成立“钢丝群”(张钢粉丝群),有教师频频前往他的课堂听课,大家都称其为“思想领路人”。

那么这位人气教授的身上究竟散发着何种魅力,能获师生们如此爱戴?他拒绝使用微信的原因又是什么?

本期【三好老师】系列专题,一起走近浙大管院第三届“三好老师”之“好教师”张钢教授的故事。

1

痴迷教学28年,循循善诱,做学生思想的“接生婆”

张钢出生于“孔孟之乡”——山东,1985年9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自此开启了与浙大长达数十年的不解之缘。

从工业管理工程到科学技术哲学,再到管理科学与工程,张钢的本硕博学习经历了三次“跨界”,多元化的学科背景赋予了他分析问题时的多重视角与思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时的理性与沉稳。

1992年,出于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张钢选择留校任教。而这一教,便让他痴迷其中。

从教至今28年来,他在兼顾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的同时,承担了大量教学工作,如自2006年浙大全面建设通识课程体系起就一直承担教学的全校本科通识课《中外管理思想史》;浙大管院MBA的《儒家文化与企业管理》《战略领导力》、EMBA的《求是精神》《管理哲学》、EDP的《论语的管理精义》以及博士研究生的《组织与管理研究》(全英文)与《组织理论前沿》等课程。

尽管课程数量多、类型多样,且上起课来常常需要奔波于多个校区,但张钢依然乐在其中。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师生们口中“引人入胜的课堂”。

“张钢老师的授课逻辑严密,兼具思想高度、理论深度与学识广度。他总是以学生为中心,循循善诱,不断启发学生思考,通过与学生思想的碰撞,来促进思想的升华。每次听完他的课,我都有新的启发和收获。”“听张钢老师讲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整个授课过程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而且让我深受触动的是,他会在潜移默化中将德育融入到知识技能的教学中,这点让我很是敬佩。”两位听过张钢讲课的管院教师叶欣、徐伟青激动地说。

同时,也有不少学生表示,“张钢老师上起课来抑扬顿挫,充满激情,总能让人茅塞顿开,醍醐灌顶,并产生强烈共鸣,非常精彩!”

其课堂能够获得师生们如此喜爱,不只是因为张钢博古通今的知识积淀与中西结合的多元化视角,更关键在于他逐渐养成的独特教学风格。

张钢教授在浙大管院MBA名师公开课上讲“管理者的文化自信”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个著名的“催生婆”理论,提出教师不应该由外向内地灌输知识,而要启发学生把内心已有的认识表达出来。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过类似的“助产士”理论。

而区别于二者的“催”和“助”,张钢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出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即作为教师,不能只是引导学生,还要做学生思想的“接生婆”,通过循循善诱与启发,让学生主动思考并将自己的思想产出。

这样的教学过程,相比照本宣科式的传统教学而言要复杂很多,需要博览群书、精心备课。那么,承担多门课程教学、本就应接不暇的张钢,为何还要“自找麻烦”?

因为他对“教学相长”育人理念的坚守。

2

坚信教学相长,因材施教,以思言行一致“身教”学生

在张钢看来,教学与学习的关系,应该是“高瞻远瞩的开放”与“脚踏实地的聚焦”。其中,“高瞻远瞩的开放”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思想开放,而不是局限在固有的思维框架中,只有保持思想开放,才能在启发同学思考、与同学互动碰撞中让思想得到升华。

他认为,如今的大学生都已是成年人,特别是管理学院的MBA、EMBA、EDP学生,他们大多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时代脉搏的把握也更直接,这时候拥有文化积累与理论前沿知识的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更应该是教学相长,相得益彰,而不是单向灌输。

张钢教授为企业界人士讲解“儒家文化与管理”

基于这样的育人理念,张钢在课堂内外从不强迫与支配学生做任何事,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学生沟通交流,用心倾听学生的思考,并对其想法给予尊重。

对此,张钢指导的直博生李慧慧深有感触。她说,“张老师本身是一个非常刻苦且自律的人,对自己要求很高,他也希望自己的学生可以这样。但他只是建议与鼓励学生要做什么,并不会强制要求。”

同是张钢指导的直博生,王琳也异口同声地说,“张钢老师非常有涵养,从经济学、社会学到管理学,各个学科的书他都看。平常也会给我们推荐一些书,但并不会强迫我们必须读。有一次,我只是随口问了一句有什么推荐书籍,他却在邮件里推荐了一长串书单,每一本还详细地说明了推荐理由。”

平等对待、不强求,那是否就意味着张钢的育人理念很“宽松”,任由学生自由发展?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据相关师生透露,张钢实际上是一位“严师”,他始终坚守自己的育人原则与职业底线,比如,若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对待毕业论文或课程作业不够认真,他也一样会生气,给予学生严厉批评与教育。

但他并非情绪化的人,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在学生遇到具体问题时第一时间提供热心且理性的帮助,这就是他所说的“脚踏实地的聚焦”。在张钢的育人理念里,教师要做到“高瞻远瞩的开放”与“脚踏实地的聚焦”相结合,否则学生光有思想,没掌握知识与技能,也无济于事。

直博生李慧慧在采访中透露,无论是关于学习还是生活,只要学生开口,张钢都会以他的学识与经验竭尽全力提供帮助。当学生对待学习懈怠或分心时,他还会持续督促。

“张老师很有学术风骨,不会急功近利地育人,他对我们博士生的培养非常注重打基础。同时,论文指导方面也非常细致负责,几乎是逐字逐句地改。”直博生王琳满怀感激地说,“平日里张老师特别关心我们,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寝室室友打呼噜总睡不好觉,想要出去租房,张老师知道后默默帮我找了很多助教兼职信息,帮我渡过难关。这样一次又一次如同老父亲般的关怀,让我倍感温暖。”

此外,给张钢当过助教的王琳还透露,张钢在育人过程中非常注重因材施教,对于本硕博等不同阶段、不同类别的学生,他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来选择教学案例与育人方式,推荐不同书籍等。

张钢教授给浙大管院EMBA学生上课

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教育与管理一样,“言传不如身教”,或许正是这种思言行一致的“身教”与德行,让不同类别的学子深受张钢影响,在各行各业成为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

而这样的育人理念,实际上源于儒家的智慧——中庸之德。在儒家文化中,德就是真(伦理之真)和诚(思言行一致)的一体化。只有做到了真和诚,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

3

拒用微信,历时10余年深研四书,只为“以文化人”

张钢对儒家管理智慧的研究,始于2006年。在一次EMBA课堂上,张钢讲到中西方管理哲学时,同学们对中国管理哲学尤其感兴趣,希望张钢能多教授相关知识。

为了满足中国企业管理者们的强烈需求,张钢利用每个难得的闲暇时间开始深研《四书》。尽管这件事并无前人经验可循,甚至不为人文学科与管理学科的“主流学派”所接受,但他仍然选择坚持,只要这些成果能实实在在地服务于对“中国气质”管理者的培养,他认为就值得为此义无反顾。

这也是他拒绝使用微信的真正原因,选择舍弃微信,可以节省出更多时间,静下心来研究儒家管理智慧,让科研推动教学、教学反哺科研。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潜心耕耘,他终于出版了《论语的管理精义》(2015年)、《大学·中庸的管理释义》(2017年)、《孟子的管理解析》(2019年),这面世后被众多粉丝称为“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系列里程碑著作”的三本书,从字词注释、今文意译到管理解析,每一本书的框架结构与内容组成都逻辑严密、言辞精炼,但总字数依旧高达180万字,倾尽了张钢10余年的心血。

而在书籍出版发行后,张钢并没有因此停下,他努力尝试着把儒家管理思想文化传统的研究、教学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实现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化,并将管理思想文化传承和研究的思路,贯穿于本科、博士研究生以及MBA、EMBA、EDP学生的教学与人才培养中,践行“以文化人”。

他不仅在课堂上解读儒家管理智慧,还在各大读书会上慷慨分享,在浙大管院EMBA,他还开展了《论语》学习沙龙,正如2018级EMBA综合1班唐柯同学所言,张钢对儒家管理智慧的教授始于课堂而非止于课堂,延伸到了课堂外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进入浙大管院读EMBA转眼两年多过去了,要说哪个老师的讲课对我影响最深,非张钢老师莫属。在他的谆谆教诲下,我加入了《论语》学习494小组(494代表不间断学习494天)。最终按照他所教的30天坚持法,我养成了每日学《论语》并写感想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我真切感受到这是一本论述管理的巨作。我常把学习《论语》的感悟传授给公司其他各级管理者,并要求他们尝试30天坚持法,终身学习儒家管理智慧,最终我们公司业绩的提升有了质的飞跃。”唐柯滔滔不绝地说。

张钢教授与《论语》学习小组同学合影(右1为唐柯同学)

作为同样参与《论语》学习的2018级EMBA综合1班同学,胡旭璋也对张钢的“以文化人”与其分享的儒家管理智慧赞不绝口:

“每次《论语》学习的小组讨论,张钢教授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遍阐述基础理论知识,且在授课后针对不同班级组织线下学习,鼓励大家从《论语》学到《孟子》。他只要有空,每个月都会出席我们的小组讨论,这让我们非常感动。此外,读完他编著的那三本书后,我明显发现他提炼出来的儒家管理精髓,对我们实际的工作生活真的非常有用,这很了不得!”

张钢教授与《论语》学习小组同学合影(后排右3为胡旭璋同学)

4

淡泊名利,修身立德,培养有中国风范和气质的管理者

看着同学们对儒家管理解析的认可与喜爱,张钢感到很欣慰。作为将中国儒家管理智慧、西方管理哲学以及中国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者,他曾面临多方压力,也曾听到过不理解的声音,但他还是坚信“以文化人”的重要性。

他说,管理学科从世界范围来看是一个实践导向的学科,它对一个大学和社会的贡献并不仅仅体现在科研指标与学科排名上,而更是培养有中国风范和气质的管理者,造就世界级的企业家和企业。他认为,中国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传统,这是对管理者承担文化责任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企业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

“越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的管理者越是要眼睛向内,真正理解自己的社会文化传统,并自觉成为自己的社会文化传统及企业文化的践行者和代言人,树立‘文化自信’,这样才有可能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上赢得独特的竞争优势。”张钢如是说。

而这些想法,正是张钢多年来花费大量精力在教书育人与中国儒家管理文化研究上的动力源泉与初衷所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作为管理学院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技术与技能,还要以修身立德的行为传递给学生健康向上的文化,让他们明白这些技术与技能应该如何正确运用。

因为管理学院的学生大多是管理者,他们的思想与文化决定了一个组织的氛围与前途。所以培养“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管理者,对中国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这是张钢所体悟到的管理教育的初心。

张钢教授在浙大管院EMBA私享交流会上分享现代企业管理哲学

为了坚守对这份初心,他不仅研究儒家管理智慧,在教学上融入“以德育人,以文化人”,而且还坚持阅读各学科书籍,并以在儒家文化中所领悟到的“德”,来规范自身行为举止,以修身立德影响身边人。这才有了如今学识渊博而又儒雅谦逊、心静气正、不为外物所动的张钢。

这样的他,数十年来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很多人。“张钢老师身上有一种正气,这是在他深厚学识功底之上更让我敬佩的。他心中有自己的坚守,不会人云亦云;他淡泊名利,总是润物细无声地去践行他的育人初心,这在当前这个浮躁的时代显得特别可贵,也带给我很大影响,即便他现在不是领导了,我依然发自内心地把他当做我学习的榜样。”管院教师徐伟青说。

作为张钢老师的“铁杆粉丝”,管院教师叶欣也说,“张老师在我心中就是德智兼备的大学教师的楷模,是思言行一致的典范。我到现在还是会在钉钉上听他讲课,我非常认同他的价值观,也希望自己可以像他那样以修身立德去育人。”

专注上课的张钢教授

曾听过张钢授课与育人的两位MBA同学黄泓、武豪,同样深受张钢影响。

“张老师就是一个‘行走的图书馆’,课上,他层层递进的逻辑思维、价值观的传递、战略领导力的专业讲解深深震撼到我,引发我开启关于‘诚’字中所包含‘思’‘言’‘行’一致的思考与自查。在我论文写作进展困难时,他不仅允许我这个‘旁听生’参与他每周的论文例会,还耐心回答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可以说在浙大的两年,张老师无论是对我价值观的确立还是学习习惯的重塑,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黄泓说。

“知识储备量大,专业,儒雅,讲课激情澎湃,引经据典……这是张钢老师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同时他没有一点架子,平易近人,我真的被他的人格魅力与学识功底深深吸引。”武豪说。

在师生们的共同推荐与投票下,2020年1月,张钢众望所归地荣获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第三届“三好老师”之“好教师”荣誉称号,学院为弘扬其育人精神对他进行了隆重表彰。

浙大管院魏江院长为张钢教授颁发“三好老师”荣誉证书

今年9月,张钢凭借多年来在育人上的突出贡献,还荣获了2019-2020年度浙江省“三育人”岗位建功先进个人。

对此,张钢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位平凡教师应该做的事,教书育人于他而言是一个内心愉悦的过程,在与同学的互动中,他也能保持心灵的年轻与健康,并获得思想上的升华。

他热爱教师这份带给他无限快乐与成长的职业。因为热爱,所以专注;因为专注,所以要有取舍;因为要培养引领中国健康发展的商界领袖,所以要思言行一致、修身立德……仅此而已,无关名利、无关伟大。

浙大管院“三好老师”颁奖典礼上的张钢教授

这就是张钢,

一位内心通透、

28年来默默以自己的方式

传承中国管理文化

并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浙大管院好教师。

他的故事,

有触动到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