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丨全国政协委员姚树坤:推进健康教育,聚焦慢病“对因治疗”
本报记者 苏浩 曹学平 北京报道
近年来,不良生活方式所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及其所致心脑血管病患病率快速攀升。
近年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3.2%(2018年),糖尿病患病率为11.6%(2010年),且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增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60岁以上人口中一种以上慢病患病率为75%,高血压58.3%,糖尿病19.4%。我国卫生总费用中慢病支出占70%左右,给经济社会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实现造成巨大挑战。
《中国经营报》记者日前从中日友好医院方面获悉,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姚树坤带来一份关于强力推进健康教育,聚焦慢病“对因治疗”的提案。
姚树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病因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去除危险因素是这些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对因治疗,而对因治疗是最理想、最有效,也是成本最低的治疗。但目前真正开展健康教育并且有所成效的医疗机构整体来看还是占少数。
慢病增长势头不减
《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专题报告》显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重大慢性病占我国疾病经济负担超90%,我国55岁至64岁人群慢性病患病率达48.4%,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发病率达62.3%。
随着慢性病患者基数的不断扩大,我国慢性病死亡比例也有所增加。《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8.5%,与2015年相比有所上升。慢性病防控工作仍面临较大挑战。
“目前临床上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治疗主要是降压、降糖等对症治疗,普遍缺少对因治疗。”姚树坤告诉记者,中老年患者常同时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脂肪肝等多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常需要服用5种以上药物,而且是长期甚至终生服药,给患者、医生和医保都带来巨大负担。
以上疾病属于共患病,有共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即热量摄入过剩造成体重超重或腹型肥胖。另外,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还包括食盐摄入过多、精神紧张和吸烟饮酒等。然而实践证明,避免这些危险因素就可以有效预防(不得病),去除危险因素就可以使多种共患病同时长期缓解(逆转),即恢复健康,不需服药。
在姚树坤看来,对因治疗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实现。所谓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促使个人和群体采取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目的。而健康管理则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通过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利用有限资源达到最大健康效果。
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的核心是教育和规范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其基本手段是信息传播与行为干预,需要相应的知识、技能与艺术。
《“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强化慢性病综合防控和伤害预防干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科幻片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综合防治能力”“推进‘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共管”等,在国家战略层面为慢性病防控做出指引。与此同时,我国已将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虽然国家先后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政策中,对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方面作了整体部署,但实践中可行性措施仍亟待完善。
姚树坤认为,真正的健康教育应该有具体的方案。如饮食方面,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患者,针对不同的病患需给出不同饮食结构、定量每天热量摄入、运动方式与运动量的具体可行的方案。此外,还要提醒患者,如果其按照给出的方案执行会有怎样的预期,而如果不进行有效控制会导致怎样的危害。如上述慢病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出现心肌梗死、脑卒中、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还有像脂肪肝控制不到位会产生肝纤维化、肝硬化等严重后果。
“通过健康教育的正确引导,患者既省了饭钱,又省了药钱,减少了病痛,换来了健康。”姚树坤如是说。
姚树坤表示,正是因为二、三级医院中,专科医师在诊疗过程中的健康教育是纠正患者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最有效方法,也是提高疗效的根本措施,因此,二、三级医院最主要的职责应是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而健康管理则主要围绕基层医院来展开。
“但目前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是对其在慢病防治中的地位普遍认识不足,卫生服务机构对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职能落实不到位。”姚树坤指出,全科医生、乡村医生和各级医院的专科医师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的知识与技能亟待提高,难以履行新的医学模式和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强化“对因治疗”地位
为解决上述问题,姚树坤建议,首先,应聚焦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在慢病防治中的对因治疗地位,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辅助手段。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能去除病因、切实降低慢病患病率,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有效降低医疗支出。“引起、医务界和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至关重要。”
姚树坤强调,如果不重视健康教育,仅仅是用药,预期疗效会大打折扣。“比如高血压病人,如果医生开具了降压药,但没有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如热量控制、低盐饮食等,病人仍然大鱼大肉、高盐饮食、吸烟饮酒,那降压药的效果也不可能会好。”
其次,要通过绩效考核,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的职能与责任。公共卫生机构(各级CDC)是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的组织者、指导者,基层卫生机构是主阵地,全科医生、乡村医生是主力军。“建议将人均居民公共卫生经费的一定比例(如1/4~1/3)用于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并在基层卫生机构的签约医师对服务对象的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工作量进行量化考核的基础上进行拨付,对慢病控制实际效果(患病率降低)进行较大力度的绩效奖励。”姚树坤说。
如何调动医生对于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姚树坤认为,可以从医生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唤起他们对于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行动。“我觉得,新时代的医生应该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诊疗方案的决策者和健康教育者。因此,新时代的医生不仅需要开具药物的处方,而且还需要开出健康教育的处方。”
最后,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必须培训培养医护人员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要求其把健康教育切实落实在医疗过程中,并对其健康教育工作进行量化考核。二、三级医院中专科医师在诊疗过程中的健康教育是纠正患者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最有效方法(看病时专家的话就是“圣旨”),也是提高疗效的根本措施。提升慢病相应专科医师健康教育的知识与技能,履行新的医学模式,是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可防可治可逆,强力推进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聚焦慢病预防控制和对因治疗,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源头和根本,是破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难题的治本之策,也是缓解国家、社会和个人经济负担的上上策。”姚树坤说。
(编辑:曹学平校对:颜京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