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培养》:启动亲子深度对话,帮助年轻人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漂浮的青春,卡住的人生,不知下一步何去何从的心情,正在全世界蔓延。

  长期研究青少年发展的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威廉?戴蒙,在大型研究与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发现了年轻人心中所缺乏的关键元素——目标感。

  启动亲子深度对话,帮助年轻人培养正确的人生观,9大秘诀,12个关键步骤

  作者赢得美国家长严选奖,御宅族?拖延族?啃老族?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拒绝长大,甚至怀疑“这一生,为何而来?”比成功更重要的事──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现在的年轻人大致可以分成四类

  第一类,疏离者

  他们还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去追求有意义的人生目标。其中有些人冷漠且疏离,有些人则是把兴趣局限在追求个人的享乐或虚荣之上,对于自己以外的世界不太关心。

  第二类,空想者

  他们通常拥有一些充满想象的梦想,也常幻想自己会对世界做出伟大的贡献。但直到目前为止,他们几乎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尝试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现。

  第三类,半吊子

  他们兴趣广泛,参与很多活动,但不知道这些活动与未来生命里需要完成的事情有什么关联。他们的兴趣都太短暂,稍纵即逝,以致无法成为一个持久的目标。

  第四类,前行者

  他们已经发现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并且献身于这些活动。他们对此的兴趣已经维持一段时间,而且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在这世界上完成的事情,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年轻人的不同?他们缺少的是更高的竞争力,还是更强的学习动机?是更多的热情,还是更大的梦想?

  本书将会告诉你答案:都不是!今天年轻人心里所缺乏的是动机的来源,是对人生观的认识模糊不清。

  在不确定感越来越高的时代,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显得更加重要。本书介绍了第四类年轻人与众不同的9个关键特质,为父母提供了12个步骤。

  透过更多深刻的对话、分享与适时的资源提供,培养年轻人的人生观,这将可以帮助他们迈向更圆满丰富的、属于自己的英雄旅程。

  

  

  教育系统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

  作者讲到,教育系统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疏于培养人生观等具有建设性的思想。

  很少教会学生社会上需要用到的实际知识,很少向他们发问“你了解自己是谁吗?

  你要到哪里去?你要成为谁?你要做什么?为什么这对你来说如此重要?”

  这些问题,何尝不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呢?

  上述问题的探索,也许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成,但意义非凡。

  这是唯一能使我们感受到源源不断的、持续充沛的存在感的方式。

  如何做到呢?

  需要从敬仰的人、生活中的细节和所从事的行业以及任何其他的领域,来寻找到我们感兴趣的事物,确定什么才是我们的终极关切,是外界的需要而非自己的需求。

  

  

  成功教育孩子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里,通过对话,发现孩子感兴趣的地方,并支持他们一开始的想法。

  如果能提供支持,那再好不过,比如介绍他们认识潜在的导师,这其实挺考验家长的人脉。

  如果家长自己具备那样的能力,培养起来更容易。比如生于1755年的伊丽莎白,因为父亲是个画家,当他发现女儿在画画上有天赋,父亲就成了他的家庭教师。

  找到孩子感兴趣的地方,提供相应的帮助,是帮助他们建立目标感的第一步。

  对于自己的工作,家长无论是否喜欢,都需要向孩子传递对工作的目标感。不能常在孩子面前抱怨工作很难。

  当老师的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所在的行业,会对做老师,有一种期望;当医生的孩子,在平日的耳濡目染中,也可能会有长大后当医生的愿望。

  有女孩,因为妈妈在银行里工作,她希望自己长大后,像妈妈一样,也去银行工作。能有这样的想法,离不开女孩妈妈,平时对自己工作热爱的想法传递。

  

  

  父母只是引领者,而非决定者。

  毕竟孩子具体要做什么、想做什么,终究会成为怎样的人,还是由他们自己做出决定。

  父母在家庭中,对孩子目标感的引导,就像发现种子的过程,如果有幸发现,那么,提供养料,静待花开就好。

  点个「在看」,与家长们共勉。

  和 千万妈妈互动分享,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