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校长张军: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上集)
张军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校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国戏剧表演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获得者,素有中国“昆曲王子”之美誉。专工昆剧小生,师承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岳美缇、周志刚,是俞振飞大师的再传弟子。从艺30余年来,主演过《牡丹亭》《长生殿》,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我,哈姆雷特》等多部大戏,塑造了昆剧舞台上多个风格迥异的角色。
可以这么说,中国传统戏曲真正的“出圈”,是从张军开始的。
1986年,张军从2万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60个幸运者之一进入著名的上海戏校昆三班学习。毕业的那段时间,正是传统戏曲的低迷期,毕业后这60人仅剩下了一半,另一半都转行去做了其他行业。张军也曾在当年火热的流行音乐舞台留下炙热的身影,但是最终,他还是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昆曲舞台,追随这一生无法割舍的情缘。
2010年,张军带领团队在青浦朱家角正式开演实景昆曲《牡丹亭》,使得昆曲这一最古老的戏曲走出了剧院,走进了现代年轻人的心里:雅丽的美学外观、浪漫的戏剧表达、精巧的表演风格,结合交融的表演效果,让“昆曲王子”张军和牡丹亭,成为了时尚美学的新符号。
又是一个十年,2021年,张军出任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校长,从舞台到校园,张军回到了自己的母校:童年时期的点点滴滴,青年时期的轰轰烈烈,直至今日,化为了张军内心的责任与使命,从一个人、一个团,到现在的薪火相传开枝散叶,张军实践的是艺术传承,探寻的是艺术的真谛。
从舞台到校园
两个转变
张校长您好。您到戏曲学校担任校长已有两年多时间了。从一名著名的艺术家到专业学校的一校之长,其中角色的转换还是非常大的,您这两年经历了什么?思考了什么?
于我而言,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实践,来适应这个转变,其中一个词是“理解”,理解从艺术家到教育家,不是换一个办公室,或换一种工作习惯。另一个词是“放弃”,原来我基本上三天一场戏,有大量的时间在舞台上和观众在一起,现在必须要放弃一些,主要是花时间和老师在一起,和孩子们在一起。
我们先来说说您谈到的第一点,其实您谈到的问题是,艺术和教育这两个不同的体系之间,有怎样的差异,而您又是如何去认识这个差异的。
对于艺术家来说,最大的要求是“清空脑袋”,让自己脑袋里空空的,这样你演的柳梦梅也好,张若虚也好,唐明皇也好,才可以住到自己的身体里面,让自己在舞台上活灵活现的呈现角色。而校长则要求“脑袋复杂”,要想得很细,尽量复杂一点,因为一个教育者真的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体系。比如在我们戏曲学校,作为一名老师,他教学生演戏,这个教育的过程中,包括了教师的认知、经验,也有学生习得的方法、途径,有对学生的了解,也有对时代的认识。如果单纯是一名演员,那么本事都在自己身上,演戏本身具有一种不可复制性,一样演游园惊梦,为什么张军演会跟别人演不一样?但是作为教育,却要把其中的规律提炼出来,通过恰当的教授,让孩子得到传习,让他们在戏校的6年,甚至10年里,得到最好的东西。
那么关于第二点,让一个艺术家放弃,或者说至少是大部分放弃舞台,事实上恐怕真的是非常艰难的选择。放弃舞台,您现在说的时候,可以讲已经是颇有些云淡风轻的意味,但是走出这一步,想必是经历了很多。
我觉得,我能走出这一步,看起来是工作的转变,但实际上又是经年累积思想上的水到渠成。因为做演员的时间长了,他最大的乐趣和成就感,或者说往前走的勇气都来自于舞台。我希望自己在舞台上的每一次演出,每一个剧目呈现在观众面前并得到他们的鼓励的时候,我依然可以有前进的动能。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是不舍得。
但是演员也好,剧团也好,就算一年已经演到120场戏了,但是观众数量还是有限的。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不遗余力地做着昆曲的传播工作,到了今天,我觉得我更应该从教育着手,通过戏曲教育健全整个美育的生态,让传统艺术,让我所挚爱的昆曲生生不息。这是我思想深处的动力。人的时间只有这一点,不舍得也要舍得。未来当我不再有能力站在舞台上的时候,依然有青年一代的孩子,通过完整的戏曲系统教育,站上张军曾经站过的舞台,那么我们的昆曲、传统文化实际上是真正得到了生生不息的传承。所以我这个阶段的转型其实是发自内心的愿望,虽然很累,但走出了这一步,就很坚定。
从您刚才的话里,我可以看到有一点,您走上一校之长的岗位,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而是在之前几十年的昆曲表演、昆曲美学传播的过程中,寻找到的通向艺术真谛的更宽阔的道路。
您说的很对。如果说我20岁毕业留校做老师,到我60岁退休,我有40年的工作时间,在这40年的工作时间,我可以说可能是“不思上进”的,因为我可能一直在教《游园惊梦》。虽然说孩子一茬一茬在换,那我就把每一茬孩子《游园惊梦》都教好就可以了。但是我现在是从舞台上回到了校园,我可以看到现在对于我们教育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时代不同了,孩子不同了,接受传统艺术的方式也需要更新。比如说,我们现在增加了大量多媒体的教学,有严格的课程设计,原来基本上是老师怎么教老师说了算就好了,但是我觉得现在我们需要去面对新的挑战。
从学生到校长
“我们永远是学生”
从著名的演员到一校之长的岗位,您的眼界更宽,体会更深。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您现在担任“一校之长”的戏曲学校也是您的母校,您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因此感情也是格外深厚的。
我做校长后第一天去学校报到,大家就问我,校长来了要去看看什么课吗?我脱口而出说我要看早功课,因为早上6:30的早功课一直是我童年的“噩梦”。你知道吗?因为在戏校读书8年,我每天都要6:00起床,6:30上早功课。所以当我看到学校的这个传统还在,一个是回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另一个是感受到学校传承有序。
早功课是练基本功吗?是不是非常辛苦,听您说是“噩梦”?
早功课是指早上6:30开始到7:30这一个多小时里,基本功教研组的老师带着孩子们扳腿。扳腿是我的“噩梦”,因为我的腿很老,但老师非得把你腿绊得很有弹性,这样你才能走台步走圆场,做出来身段才好看。
所以尽管您在戏校已经是快40年前的事了,但实际上,当您脱口而出“早功课”这三个字的时候,记忆全都回来了,历历在目,感同身受,这种体会,是您独有的。
是的。我非常激动,推开一间教室的门就走进去了。老师们就来和我握手,说欢迎新校长来学校工作。就在和我交谈的时候,老师把扳腿的孩子给忘了。我们小时候都这样,要把腿扳180度,差不多10分钟会达到肌肉的临界点。这个时候差不多就过了临界点,孩子太疼了就叫了起来。我一下子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我小时候最怕扳腿,所以我就赶紧冲过去,抚摸他安慰他,问他你是唱什么行当的,扳了多久,疼不疼。
您突然就回想到了自己小时候。
是啊,第二天我跟大家开会的时候,就和老师们说。我说同志们,真的,在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灵魂出窍,突然觉得我就是那个孩子。现在我来了这所学校,其实我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因为在孩提时代的那种训练,给自己留下的身体和心灵的记忆太深刻了。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如果我还是那个孩子,我在10岁出头的时候在学校里被老师管理,需要扳腿练功,我需要这所学校给我带来什么?不仅仅是教我技术,带我训练,更多是给我温暖和前进的勇气。我小时候特别不勇敢,因为我觉得练功好苦,我要勇敢起来,所以我跟老师们分享,当我们从学生变成老师以后,不要忘记,我们能够给予孩子的能量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让他学会唱戏,也应该让他学会勇敢,所以成为老师以后不要忘记,我们永远是学生。
戏曲学校新挑战
如何走得更远
您所说的“温暖和前进的勇气”,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适用的,但是对于我们戏校的孩子来说,可能是更需要的。因为,据我所知,我们戏校的孩子,一个是他们需要非常扎实的“术”,就是基本功;另一个,在现在的时代下,他们所需要接受的普通学校的学科教育也比以前多;还有一个,他们对于未来的期待也好,认知也好,也不会像四十年前那样,比较单一,事实上他们目前可能会有更多的可能,但是戏曲训练又是非常繁重的。
您说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义,也是我担任戏校校长后最关注的问题。作为一名昆曲演员,大家一直评价张军是一个非常具有创新精神的演员。而我回到学校以后,我会首先关注守护,唱念做打翻、手眼身法步,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基本功,没有这些基础,你是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戏剧演员的。
所以在6年时间里,孩子们怎么拉山膀,怎么做身段,怎么走路走圆场、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怎么来演唱?他一点点都不能闪失,不是说新时代了,这些东西就不重要了。不行,他还得扎扎实实认认真真练功的。
但现在孩子的时间少了。练功的时间比原来少了。
是的。原来我做学生的时候,时间分配大约是三七开:文化课的时间只有30%,70%的时间就是练功。现在孩子们不一样了,他们一半的时间上文化课,一半的时间学专业,这样一来,挑战就来了,他练基本功的时间不如我们原来这么充足。
同时,不像我们原来是行业办学,毕业了点对点,去剧团工作了;现在有些孩子中专毕业以后要考大学,所以他们面临更多如何清晰认识这条路的挑战。在这方面,我花了比较大的力气想与我们文化教研组的同仁们一起来战斗。
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其中包含的可能是认识,更是一种信念,那就是对于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真正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途径,究竟是怎样的。
我们原来就是拼命练功,练功是对的,但是只练功又是不对的。如果说,练功本身练得多深,是你这条路可以走得多深;但是文化学好了,是这条路可以走得多远。我们后来都发现,那些成才的艺术家,其实他对世界的理解,对社会的理解,对于自己的理解,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艺术的理解,恰恰决定了他在这条路上能够走得多远。
所以这个部分我觉得是戏校面临的新的巨大的挑战,也是我想跟大家一起来建设,把它做得更扎实的关键部分。
校长金句
点击以上视频观看“校长金句”
嘉宾预告
姚凤
上海市七宝镇明强小学校长兼党委副书记,正高级教师。曾获上海市优秀校园长、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等
龚德辉
上海华旭双语学校校长、前平和双语学校教育总监(校长)、上海民办中小学协会副会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
节目介绍
《一校之长》是由上海教育电视台策划、制作、播出的大型访谈类专题节目。
节目聚焦上海及全国优秀校长,面向未来教育,通过电视媒体与多媒体融合传播,关注上海及全国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实现教育科学发展中的正确舆论导向,先进思想引领及深入的文化浸润。
记录一批优秀校长的校园管理、课程探索、文化塑造等实践活动,以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行所得为上海教育的高位、优质、均衡发展;为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