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课万人”杭州行,共同研修促成长——呈贡一小音乐教师赴杭州参加“千课万人”音乐

  原标题:“千课万人”杭州行,共同研修促成长——呈贡一小音乐教师赴杭州参加“千课万人”音乐“教、学、评”一致观摩研讨活动

  “千课万人”杭州行

  共同研修促成长

  昆明市呈贡区第一小学

  

  春风和煦,万物萌生,在迎春好雨的伴奏下,4月5日,昆明市呈贡区第一小学音乐组8人抵达杭州参加“千课万人”音乐“教、学、评”一致观摩研讨活动。

  这是“万人磨一课,千课磨万人”的盛会。活动中专家云集,名师荟萃,不仅有小学音乐的泰斗,更有目前活跃在小学音乐界的知名特级教师,一位位大师的精彩讲座,一节节课堂的精彩演绎,如同灿烂的阳光温暖着老师们。

  

  4月6日上午观摩了3节精品课程。第一节课是马跃文老师执教育的《嘎达梅林》。马老师在欣赏马头琴的基础上学唱了歌曲,并在此基础上欣赏了不同音乐题材的《嘎达梅林》,并详细介绍了蒙古族代表性乐器马头琴。

  

  第二节课是由柯梦凌老师执教的《草原牧歌》。柯老师从认识琵琶开启课程之旅,现场演奏琵琶《草原牧歌》,用自己精湛的演奏激发学生对民族乐器的热爱。

  

  第三节课是由黄愉皓老师执教的《叮铃铃》。黄老师用钢琴辅助演唱教学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民族乐曲竹笛辅助歌唱教学,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4月7日下午,吴瑶香名师团队就“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观察展开了讨论与分析。乐教以仁,乐教以和,乐教以善,乐教以美。老师说我们要提高日常课堂教学艺术,弘扬华夏国乐。接着讲述了“国乐教学法”在小学民族器乐欣赏教学中运用的“五动十法”,即,音乐欣赏五动教学模式:动心向、动听觉、动言语、动全身、动情思;民族器乐欣赏教学十法:乐器探索法、色彩形象法、旋律乐眼法、谱面识读法、技巧演练法、曲调解析法、设境会意法、亲身示范法、创新表达法、赏乐品人法。最后进了总结,在课堂上,老师们的每一个学习环节,都融入在活动当中,学生在完成目标上非常顺利,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记忆,对民族音乐背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憧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听课教师、学生们都很投入,完全沉浸其中,这样的课堂非常的舒服,让人充满快乐和幸福。

  

  

  

  

  4月8日上午,第一节课是由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特级教师黄美华老师带来五年级《听音寻路》。黄老师敲石头、搓石头激趣导入,设计课堂观察员和学习任务卡,一起探索作曲家谭盾《地图》交响协奏曲的创作足迹和乐曲背景,让同学们听着原始生态的声音,感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辉煌和传承的力量。

  

  第二节课是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冯娇丽老师执教一年级《劳动乐》。冯老师紧扣新课标,以趣味游唱情境创设劳动体验的方式,从理发、修鞋到开火车将整个课堂环环相扣紧紧关联在一起,通过音乐游戏和律动让同学们理解音乐的内在联系。

  

  第三节课是江苏省无锡市港下实验小学华小蕙执教三年级《翠山清音》。华老师首先赏析浙江乐清民歌《对鸟》,再通过口口相传的传唱方式让同学们了解山歌高亢嘹亮的特点。同学们体会了《对鸟》在中国乃至世界民族音乐的地位,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歌承载的家乡情怀。

  

  接着黄美华名师团队开展文化语境中歌唱“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分享。黄老师首先对新课标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讲解,新课标需要我们立足教学实践落实到课堂。其次黄老师就“五音不全”者的诊断进行听录音实例分析,唱歌跑调不一定就是“五音不全”,这是因为真正的“五音不全”者不仅唱歌跑调,而且不能区分音高之间的细微差异。对待“五音不全”的同学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和付出更多的精力帮助孩子去探索适合的方法,循序渐进慢慢进步。最后,黄老师给出了纠偏的具体举措,同一首歌曲唱两个调,让学生自主选择歌曲进行练习并上传到QQ群让老师及时检查和反馈。

  

  4月8日下午,浙江省杭州市音乐教研员、全国优秀教师姚丽雅老师就《区域实践——素养指向的音乐新常态课堂建构》这一课题展开分享交流讲座。

  

  姚老师认为,教育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中,家庭、社会都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如何突破课堂40分钟的局限性,实现以课堂为桥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教育圈,促进个体、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音乐教师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

  姚老师分享了素养指向的音乐新常态课堂构想:追求开放、自主、合作、交往的课堂环境和氛围,打造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为本体,以素养为导向,以体验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的新课堂样态,关注学生音乐素养的系统性建构。并以课堂为圆心,整合课堂—家庭—社会的价值性功能,为学生音乐素养形成助力。她呼吁所有音乐教师携手同行,为“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孩子而努力”!

  

  

  接着,姚丽雅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李雨老师上了一节生动精彩的京剧主题示范课程《龙里格龙》。该歌曲具有浓郁的京剧西皮唱腔的音乐特点,李老师将学生对于京剧西皮唱腔明快流畅特点的认知进一步巩固,提高了学生的京剧审美,熏陶了学生对京剧艺术的热爱,点燃了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整堂课教学活动丰富,李老师巧妙的将教学知识目标有效渗透与课堂的每一个活动中,使得参与培训的老师受益匪浅,沉醉其中!

  

  紧接着,姚丽雅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沈逸媛老师弹奏着悠扬的尤克里里带来了课程——美国民谣《牧场上的家》。课堂从歌曲的3/4拍感知感受,体验了作品轻松愉快的情绪,并用音砖、木琴以及尤克里里演唱歌曲的固定音型,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通过动作模仿、旋律记忆、图谱描绘、旋律接唱等活动中表达了歌曲中对牧场的热爱之情,深刻的感染了每一位学习教师。

  

  最后,展开了音乐新常态课堂价值探寻论坛讲座,示范课授课教师进行教学过程中重点知识、课堂活动的设置意图讲解,重点强调在音乐课中输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对音乐新常态课堂的理念以及落实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4月9日上午,首先由浙江省杭州市文澜小学的夏珏老师带来四年级的《月亮月光光》课堂教学。夏老师一来就关了灯让孩子们闭上眼,伴随音乐感受了夜晚宁静美好,接着夏老师设计了课堂游戏——歌谱填空,让学生边玩边学,然后师生合作一起进行二声部的感知,让学生寻找声部关系,从师生合作到生生合作,自然的让同学们完成了二声部演唱。夏老师还带领学生学习闽南方言,并用方言演唱歌曲,让学生聆听对比,深入感受台湾童谣音乐风格。最后让学生编排了属于自己班级的歌曲版本,激发学生创作灵感,挖掘更多的艺艺术形式加入到编排中,孩子们大胆的编排让课堂精彩纷呈!

  

  接着浙江省教育厅研究室中小学音乐研究员、特级教师杜宏斌开展了《月亮月光光》的课堂观察与点评,对课堂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成果给予了肯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杜宏斌老师还给大家分享了报告“素养导向下的音乐教学转型之路——推进素养立意音乐课程改革的思考”。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杜老师提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聚焦课程育人宗旨,确立教学转型路径,加强艺术学科实践,推进教学行为改进。面对问题要迎接挑战,埋头苦干奋勇前进。杜老师的报告激励了我们所有人,也为此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我们必须一如既往的努力,永无止境的探索!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