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经常说这6句话,可以避免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

  周末,一群家长带孩子在小区的操场上玩。大人在一起聊天,孩子在旁边玩得不亦乐乎。突然,小壮指着旁边正在坐“扭扭车”的甜甜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坐扭扭车。”

  

  小壮妈看了一眼甜甜妈说:“乖,等一下,让甜甜坐完,你再坐。”小壮不高兴地说:“不嘛,我现在就想坐。”甜甜妈赶忙对甜甜说:“甜甜,起来让给小壮坐。”

  玩得正高兴的甜甜,看了看妈妈,又看了看小壮,犹豫了一下,还是不情愿地起了身,让给了小壮。大家都夸甜甜“太懂事了”“太乖巧了”。甜甜有些羞涩地笑了笑。甜甜妈更是开心地说:“小朋友在一起玩,就是要相互谦让。”

  可是,甜甜妈不知道的是,她这种不顾女儿的感受,强行让孩子“谦让”的教育,很容易培养出一个“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讨好型人格”,是指只知道讨好他人,而不顾及自身感受的人格。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这样的人活得很委屈,他们大多善良而懦弱,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不懂得拒绝别人,一些合理的要求也不敢提,怕给别人添麻烦。

  这样的人其实活得很艰辛,他们总是考虑别人的感受,在意别人的看法,而不知道怎么去爱自己,一直在为别人而活。

  

  具有这种人格的人,有自身性格的因素,他们生下来就比别人更敏感。也有外界的因素,比如来自家庭的影响。

  以下三种家庭,最容易养出“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第一种,对孩子不认可的家庭。

  无论孩子说什么,家长都是持否定态度。比如孩子开心地跟父母说这次考试得了班上第三名。家长就会斥责孩子:“第三名有什么值得高兴的,还有第一名呢。”孩子画画画得好,家长会说:“画得好有什么用,你能当饭吃吗?”孩子剪了一个新发型,家长说:“难看死了。”

  家长不断地否定孩子,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行”。可是,每个孩子都会想得到父母的认可,他会竭力地想在父母面前表现得更好,做得更好,以此来讨好父母,获得他们的认同。

  第二种,控制型家长。

  这种家长总想控制孩子,让孩子听自己的。一旦孩子不听话,这类家长就会用惩罚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殊不知,这样教出来的孩子,要么是叛逆的孩子,什么都跟你对着干;要么就是讨好型的孩子,活得没自我。

  

  第三种,父母就是讨好型人格。

  俗话说,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父母是什么人,孩子就容易是什么人。如果父母处处讨好别人,没有自己的主见,什么事都以别人为先,那么孩子耳濡目染,也就成了同样的人。

  要避免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说以下6句话:

  1.说出你的真实感受,我愿意听

  碰到与孩子有关的问题,家长一定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多听听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无论孩子说得对否,家长都不要打击批评,也不要立即纠正,而是要先接纳孩子的感受。

  其实,感受没有对错,只有行动才有。家长不要一听孩子的感受,就在想象中把它等同于行动,就着急慌忙地去否定、去打压。这样的次数多了,慢慢地孩子就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心。一切挑父母想听的去说。

  2.不要委屈自己

  比如在碰到上文中小壮想坐“扭扭车”这类问题时,家长要先征求孩子的意见,问问孩子,是不是愿意起来让给小壮坐?如果孩子不愿意,家长就不能勉强孩子。

  要告诉孩子,我们可以分享,但一定要在自己内心非常乐意的情况下分享,而不是委屈自己,成全别人。

  3.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

  告诉孩子,只要没有危害到别人的利益,我们就不要太顾及别人的感受,在意别人的目光。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喜欢我们,和我们想的一样。做自己很重要。

  

  4.别人拒绝你,并不是你不好

  大宝从幼儿园回来,难过地跟妈妈说:“小花不喜欢我,我想跟她交朋友,她不愿意。”妈妈蹲下来,看着大宝说:“看得出你很难过,你想跟小花交朋友,小花不愿意,但这并不是代表你不好。两个好朋友,是在一起都很开心的人。”

  让孩子学会接纳自己,认同自己,这很重要。

  5.爸爸妈妈无条件地爱你

  多跟孩子表达爱,说出来,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父母的爱。告诉他们:爸爸妈妈爱你,只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无论你是否健康,是否漂亮,长大了是否成功,我们都一样爱你。

  让孩子获得满满的安全感,孩子才能有能量去自我成长。

  6.你不需要讨好任何人,除了你自己

  告诉孩子,我们最应该爱的人是自己,也只有先学会爱自己,然后才会有力量去爱别人。

  在一个小学为学生做心理筛查,其中有一个这样的问题:按先后顺序填写10个你最喜欢的人,最喜欢的人排在最前面。结果大部分孩子都把自己填在最后,甚至有孩子都忘记了自己。

  爱自己是我们这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只有接纳自己,认同自己,我们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而不需要从别人的认可中寻找自己的价值。

  理查德·费曼曾经说过:“我没有义务去成全别人对我的期望。”不讨好他人,为自己而活,才不会辜负这并不漫长的一生。家长要用语言和行动去告诉孩子:我们爱你,只希望你活成你最喜欢的样子。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