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归纳(二)学生指导

???1. 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2. 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

3.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4.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5. 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6.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这种注意显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注意。这种注意既不同于一般的无意注意,即它仍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又不同于一般的有意注意,即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或不需要明显的意志努力)三种。

7.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8. 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特点是:时间很短,不会超过1 分钟,一般是30 秒左右;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平均值为7;易受干扰。

9. 在记忆过程中,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10.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

11. 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干扰说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詹金斯和达伦巴希。

12. 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3. 人类有四种基本情绪,即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14. 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①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心境的弥散性是指当人具有了某种心境时,这种心境表现出的态度体验会朝向周围的一切事物。心境的长期性是指心境产生后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人的情绪表现。

②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激情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同时伴随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和行为表现。当激情到来的时候,大量心理能量在短时间内积聚而出,如疾风骤雨,使得当事人失去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

③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15. ①双趋冲突: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

②双避冲突: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

③趋避冲突: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

④多重趋避冲突: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16. 气质的类型有: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气质的类型

?17.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及观点:(1)孟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论”观点。(2)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3)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4)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认为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子的爬梯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5)霍尔:他的典型论断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6)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

18.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及观点:(1)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2)洛克:提出“白板说”。(3)华生:认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4)斯金纳:继承华生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

19. 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20. 正强化: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给予一个愉快刺激(如某种奖励、奖品等),从而增强其类似行为的出现的概率。负强化: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让孩子摆脱厌恶刺激(撤消惩罚),从而增强其类似行为的出现的概率。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21. 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22. 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23.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24. 建构主义心理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后来在维果斯基、奥苏伯尔、布鲁纳等人的推动下,这一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25. 学校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部分构成。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基础,道德品质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是保障。

26. 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 ~ 5 岁)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权威阶段这一阶段(5 ~ 8 岁)也称作“他律期”。可逆性阶段这一阶段(8 ~ 10 岁)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公正阶段这一阶段(10 ~ 12 岁)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

27. 科尔伯格将这些阶段划分成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28.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29. 小学德育的原则包括: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30. 小学德育的方法包括: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指导实践法、品德评价法、品德修养指导法。

31. 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32.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进行的心理辅导可称之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

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点击下方【了解更多】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