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贺子珍临终前,提出欲安葬于北京,邓小平得知后连下两道命令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1984年,贺子珍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心里依旧藏着一件事。
“妈妈,您的身体怎么样······”李敏看到母亲躺在床上,身体不停地抽搐,捂着肚子发不出声音。
“娇娇,娇娇,我身体不好——”话还没说完,贺子珍的眼睛就微微闭上,她紧紧拉着女儿的手,似是有话还未说出口。
李敏见此情况,连忙把医生叫过来,拜托他们一定要救救自己妈妈。
几天后,贺子珍的身体好转起来,甚至还能站起来走走,李敏激动地扶着她,柔声安慰道:“妈妈,您还年轻呢,一定能扛过去的,现在不就好了嘛。”
贺子珍拍拍她的手,没有说话,她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如同枯槁一般,这次突然的好转,仿佛更像是回光返照。
“娇娇,你答应妈妈,等我死了之后,骨灰一定要放在北京,无论是北京的哪个角落,只要是在北京就好······”贺子珍怕自己再也没办法说出心中的秘密,便急切地对女儿说道。
作为毛主席的妻子,她想死后也离他近一点,生前未能在他身边照料,那死后就留在他的身边陪伴吧!
但这唯一的愿望似乎也并不容易实现,不然她也不会在上海居住半生,想到这里,贺子珍重重地闭了闭眼。
4月19日下午,原本好好地贺子珍突然病情恶化,整张脸变的通红,人已经没有意识,但嘴里还在喃喃念叨着什么,李敏用耳朵贴近她,只隐约听得“北京”两个字。
没过一会,贺子珍心跳突然加快,呈现出极度不稳定的状态,大概持续了一分钟左右,心电图变为一条直线,刺耳的滴滴声宣告了她的死亡。
贺子珍去世后,女儿李敏深刻记得母亲的遗愿,将其告知中央领导人邓小平邓小平听后,思考了一会儿,向下属连下两条命令。
邓小平下达的命令内容是什么,贺子珍多年的心愿能否实现,且往下看······
一,两道命令
4月25日,伟大革命女战士贺子珍永远离开了我们,她的遗体摆放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大厅里,前来祭拜的中央领导人络绎不绝。
邓颖超看着贺子珍的面容,两行清泪顺着脸颊滑落,她捧着一束花,缓缓放在她的身边,沉声说道:“贺子珍同志,一路走好。”
说完这番话,她拍了拍旁边垂首站立的李敏,目光慈祥的安慰道:“娇娇,别难过,你母亲这是着急去找主席了。”
伴随着沉重的哀乐,中央领导人们围在贺子珍遗体旁,鞠躬祈祷,怀揣着敬畏之情与她做最后的告别。
“轰隆”一声,贺子珍的遗体被送进火化台,在熊熊大火的燃烧中,冰冷的尸体变成灰白色的骨灰。
李敏郑重地捧着骨灰,站在机场空地上等待着中央的专机,这是邓小平同志特意为母亲安排的。
就在几天前,李敏犹豫着不知道怎样向党组织开口,更害怕自己提出母亲的遗愿被中央拒绝,便一直忧心忡忡的思虑此事。
舅舅贺敏学首先发现李敏的异样,将正在处理丧事的她叫到一边,开口问道:“娇娇,怎么最近心不在焉,逝者已去,别太难过了。”
李敏点点头,知道舅舅是误解自己情绪了,解释道:“舅舅,其实——其实母亲有遗愿还未实现,我不知道怎样开这个口。
贺敏学听到这些话一头雾水,妹妹的遗愿有什么开不了口的?还是说意愿太过分,实现起来太困难?
“娇娇,你就照实说,我来想办法。”贺敏学拍着胸脯保证道。
于是,李敏缓缓道出母亲贺子珍临终前所说的想要葬在北京的愿望,又有些顾虑的讲到当年母亲被遣送上海的遭遇。
等到李敏讲完一切后,贺敏学陷入沉思,她知道妹妹对毛主席用情至深,但党中央十分介意他们二人之间的身份关系,便断绝了两人偶遇的机会。
如今,毛主席和妹妹都已死去,再提出这样的请求想来也不算过分。
贺敏学想到这儿,连忙向邓小平同志打去电话:“小平同志,我妹妹贺子珍死前有个心愿,那就是葬在北京,您看能批准吗?”
邓小平沉默片刻,对听筒说道:“死者为大,既然子珍同志想留在北京,那就满足她的意愿,让她开开心心的离开世界。”
电话挂上的那一刻,邓小平向下属下发两条命令:派专机将贺子珍战士的骨灰接回北京;并且让她的骨灰葬到八宝革命公墓。
“贺子珍同志是我们党伟大的战士,允许他的骨灰留在北京,不仅是对革命前辈的尊敬,也出于对主席私事的考虑。”邓小平这样说道。
二,巾帼楷模
1984年4月26日,中央广播电台将贺子珍离世的消息公之于众,她的事迹和个人经历被报纸刊登转载。
贺子珍同志,是我们党平凡而伟大的女战士,从井冈山开始,她的人生就是坎坷艰难的,但她不曾放弃,含着笑、流着泪走完中国革命最艰难的阶段。
甚至有学者,对贺子珍的一生进行总结,写下这首诗:
花季从戎上井冈,出生入死又何妨!毅然救友弹穿膛。追日一生坚信仰,投身百战铸贤强。冰心雪格永流芳。
贺子珍出生于江西永新县,17岁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跟随哥哥贺敏学参与革命运动。
当时,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几乎都是男性党员,贺子珍是第一位女党员,开创了女性参加革命的先河。
1928年,贺子珍辗转来到红军根据地湘赣地区,在这里贺子珍从手宣传工作和机要工作。
在工作过程中,毛主席的魄力深深吸引了她,没过多久,这两个相差16岁的革命战士走到一起。
战乱年代,没有技能很难存活。贺子珍能成为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身上一定有着非比寻常的能力。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初,毛主席和朱德在参加反围剿时不幸被敌军包围,当时国民党军队步步紧逼,眼看枪口就要指到他们身上。
这时候,贺子珍从身上抽出两把枪,对两人喊道:“不能坐以待毙,我去引走敌人,你们带着人走。”
话音刚落,她就以矫健的身姿窜了出去,对着前来搜寻的国民党军队进行射击,成功解救下毛主席和朱德。
事后,他们检查死去的敌人时,发现贺子珍几乎都是一枪毙命,正中眉心,不由得佩服的说道:
“你这个身手,怕是男人都比不了,真乃双枪女将啊!”
后来,贺子珍怀孕时,身体明显不如从前,她便经常拍着肚子说:“小家伙儿,都是因为你,我少杀多少敌人喔。”
1934年,由于共产党内部决策失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贺子珍跟随红军踏上长征旅途。
在长征途中,女性难免会遇到生理情况,她就负责照顾身体不适的女红军,经常给她们送温暖。
1935年,贺子珍与毛主席分头行动,不幸在长征途中遇到敌人围攻,敌军直升机对她们所在区域进行猛烈围攻。
地面上飞溅起弹片碎渣,担任护士职务的贺子珍看到有位同志还暴露在敌军战机下,想也没想就冲了过去。
“我掩护你,快走!”贺子珍对身旁的人说道,结果还没等到两人移动,敌军战机就发现了他们的踪迹。
关键时刻,贺子珍用身体当作盾牌,牢牢的护住受伤战士的身体,被阵阵猛烈的轰鸣声侵蚀。
等到一切平静时,被她护在身下的伤员发现她的身体到处都是伤口,飞溅的弹片布满她的整个头部、背部、腿部。
“贺大姐!你醒醒啊!贺大姐······”他拼命的喊着这句话,连忙叫来担架将贺子珍送去就医。
医生看着浑身鲜血的贺子珍,心中十分震动,他小心翼翼地将她残破的衣服褪去,检查被残片扎伤的皮肤。
“贺子珍同志,她的身上共有17处弹片,其中背部最为严重,需要立即手术,不然有性命之忧!”医生一脸紧张地说。
最终,在医生妙手回春下,贺子珍身上的伤好了大半,只有一些比较深的弹片还未取出,一直折磨着她的身体。
“同志们,我没事,不要难过,伤害我们的人要让他们血债血偿。”贺子珍醒来看着周围一圈哭泣的战友,对他们说道。
这句话牢牢刻在了红军们的心里,在之后的抗战中,红军大败国民党军队,真正做到血债血还。
长征结束后,贺子珍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参加革命知识学习,她呆在家里胡思乱想,与毛主席的夫妻关系也出现了嫌隙。
1937年,贺子珍不顾毛主席的挽留,执意要离开延安,于是她拖着虚弱的病体,踏上了前往苏联的飞机。
三,最后一面
1959年夏天,与毛主席阔别22年后,他们再度相见,只不过,这次见面两人再也不是从前的身份。
贺子珍因在苏联受人迫害,关进精神病院长达数年,每次吃饭的时候都会表现出警惕的神情。
照顾贺子珍的曾志同志说:“当时贺大姐像是得了多疑症,每到吃饭的时候总要看别人吃进嘴里,自己才敢动筷子,生怕有人下毒似的。”
“有时候她又非常正常,比如几个兄弟姐妹来看她,她就拉着对方的手聊天,说的话也条理清晰。”
后来,同在庐山的毛主席听说贺子珍也在此处,便跟身边的人说想见见她,但因江青的缘故,只得秘密见面。
于是,7月7日,在一切准备好后,贺子珍被曾志接到毛主席住宅,推开了他的房门。
毛主席看着门外的女子,心中一阵感伤,离开延安时贺子珍还是一个面容秀丽的小姑娘,如今不到五十岁的她,竟已是满头的白发。
她瘦弱的身体像是禁不住风吹,脸上的细纹表示了她这些年来的苦难,毛主席深深地望着贺子珍的脸,眼眶不自觉红了。
“润之,能再见到你我真高兴。”贺子珍开口说出这句话,语气里有形容不出的情绪。
毛主席将她领到大厅沙发上坐好,拿出两个杯子,倒好水放到她的面前,开口道:“这些年,你过得还好吗?”
贺子珍看着茶几对面藤椅上的毛主席,刚想开口眼泪就流了下来,千言万语仿佛化作流不尽的眼泪,再也停不下来。
“子珍同志,我们见面你老哭,以后我们就不要再见了。”毛主席笑着说。
谁知这句玩笑话,竟被贺子珍当了真,她哭的更加凶,抽泣得像要背过气去,毛主席只得说:“是我说错话了,不哭了”。
待到贺子珍情绪平稳后,他们聊了许多,贺子珍对毛主席讲述自己在苏联难捱的日子,毛主席也跟她说抗战路上的艰辛。
话毕,毛主席叹了口气,低声问道:“当初在延安的时候,你为什么一定要走呢,我找好多人去劝说你,也没能留住你。”
贺子珍听完这个问题,眼泪又止不住了,她慌忙擦着眼泪,说道:“我当时——都是我不好啊,年纪小不懂事。”
离开的时候,贺子珍望着毛主席的身影,喃喃道:“他辛苦啊,短短几十年就老成这样了。”
重逢当晚,贺子珍躺在床上回想起在井冈山的种种,心里万分后悔,她盘算着第二天一定要再见一次毛主席,将没说出口的话都说给他听。
结果,第二天天刚亮,贺子珍就被送到了上海,这一走就是永别,她从此再没见过毛主席。
1979年,在贺子珍的百般请求下,终于可以来到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在天安门前,贺子珍没有流泪,她记得主席主席说的那句:你老哭就我们就不见面。
结语:
贺子珍作为毛主席的妻子,亦是中国革命中不朽的英雄,真可谓是有情有义、为国为民。
阴阳相隔难相遇,生离死别亦左右为难。
在贺子珍离世前,她或许也有过片刻的欣喜,想在身死后再见毛主席一面,将庐山会面没来及说的话说完。
在她死后,邓公完成了她的愿望,为他们的故事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