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养 青年应急管理人才

  发展论坛  □ 夏后学 陈红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  “广大青年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坚定不移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建设中国特色大国应急体系,应以人才为第一资源、创新为第一动力、产业为重要支撑、志愿服务为重要组成,把培养青年应急管理人才作为建设大国应急体系的重要任务,将应急科技创新作为建设大国应急体系的关键驱动,不断强化应急管理力量。  一是创新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机制,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构建应急科技人才网络。坚持党管人才和“四个面向”,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以政府部门、应急产业基地(园区)、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等为主体,建立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应急科技人才服务平台,拓宽人才发展和要素流动渠道,建立健全“双聘制”“赛马制”“揭榜挂帅”等科技攻关体制机制,根据客观需要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优化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选拔办法,加大应急领域青年科学家、技术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骨干培养力度,鼓励青年人才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挑大梁”。完善人才考评机制,发挥人才主观能动性,对急需紧缺的科技人才,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等激励举措。营造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的科创环境,探索建立重大科技创新补偿机制。  二是完善职业教育和学科建设体系,培育复合型青年管理人才,提高应急管理专业化水平。应急管理涉及安全工程、灾害学、电子信息技术、公共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具交叉性、综合性特征。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部署,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优化中职、高职、职业本科等职业教育院校应急管理学科布局,一体化设计应急管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完善应急产业基地与职业教育融合融通办学体制,创新职业教育院校与应急行业企业合作办学机制。同时,推进普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应急管理”“国家安全学”等相关学科建设,发展应急科技基础理论,加快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研制。强化应急管理智库建设,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和首席专家制度,提高青年智库人才在应对与处置重大突发事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策咨询能力。  三是发展壮大应急产业,以产业集聚人才,用人才发展产业,着力夯实青年产业人才基础。系统梳理应急产业链,围绕产业链优化应急产业布局,推动应急产业同危化品生产、矿山安全、化工等行业集聚发展。推进应急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数字产业等协同部署。做好应急产业人才需求研判,提高重点行业人才引育精准度。统筹产业、科技、招商、人才等财政资金,强化政策系统集成,并向青年人才适度倾斜。完善产学研多元互通机制,多渠道供给青年人才发展平台,精细化提升青年人才产业管理能力。注重青年人才自主培养与引进培育相结合,保障产业人才供应链安全稳定。  四是健全应急动员和资源保障机制,增强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化能力,推进形成“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格局。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党的领导力量彰显于基层管理服务之中,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强化党员、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最吃紧、最吃劲的应急服务中敢于亮身份、做先锋、担重任。构筑以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者、志愿服务组织等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伍,以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工作站、注册认证等形式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形成以专业救援力量为主体、志愿服务力量为支撑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防汛抢险、减灾救灾等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和应急避难场所,提高物资运输、电力供应、通信等保障能力。正确引导和规范突发事件舆情传播,进一步完善舆情管理和应急管理新闻宣传工作体制机制。  [作者夏后学为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南京工业大学应急治理与政策研究院”研究员、副教授;陈红喜为南京工业大学社科处处长、教授。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1CJY055)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