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孩子拖拉的习惯,是一场持久战,家长要有耐心和方法
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是一项重要能力,从3岁就要开始培养这项能力,让孩子认识管好时间的重要性,认识时间、体验时间、养成规律的生活模式、学会用清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在长大后就能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出现焦虑
因为他们工作和学习的不突出,拖延成了恐慌,他们开始否定自己,贬低自己,从而产生焦虑,甚至会厌世情绪。
陷入思维凹槽
生活中我们做大多数事情时,并不思考。当然,这是大脑进化出来的机制,用来减少能量消耗。而我们做的某件事越多,就像拖延,大脑对这个活动的反应就越多,它会产生一种连接,(但它不管这件事对你是好是坏)慢慢大脑就会陷入思维凹槽。导致你都不知道自己已经在拖延了。
父母经常催促,会增加孩子未来的焦虑隐患
些少的压力是有积极作用的,但频繁和较多的压力,会促进身体可体松的分泌,抑制孩子的思考与记忆保留的能力,还会给孩子带来焦虑。值得一提的是,压力也常常是儿童焦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父母催促孩子快一点时,往往伴随着怒吼和指责,这又加大了孩子内心的压力和焦虑。我们很多父母会担忧咬指甲的孩子焦虑,但我们却在以另一种方式增加孩子们的焦虑。难怪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说,对孩子影响最糟糕的妈妈,就是着急的妈妈。
父母为孩子做个榜样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父母的言行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我们一定要为孩子做一个榜样,让孩子学习我们身上的优良品质。一些家长也或多或少的存在拖延症,这时孩子就会模仿父母的言行,变得拖拉。我们在教育孩子时,首先自己一定要做好,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这样就可以很多程度上避免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
足够的运动和休息
许多父母误以为安静等于专心,不断要求爱动的小孩安静下来,但事实上“孩子是因为动不够,所以静不下来,”杨俐容提醒。秦育涵也发现,她每次只要跑跑跳跳或打完球后再坐下来念书,特别容易专心。学习时适度休息也很重要。研究学习策略的薇蕾娜史坦纳认为,孩子全神贯注约可持续20—35分,之后应小憩一下。
曾有人在德国汉诺威对一群小学生做实验,一半学生使用传统课桌椅,另一半则用有轮子的活动旋转椅及可调整高度的桌子,三个小时后,静坐听课的学生注意力开始明显下降,而另一组学生的注意力反而上升了。这个实验打破了一般想法,说明端坐静听与专心并不必然相关,适度活动反而让头脑更活跃。
家长越早引导孩子学会管理时间、调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孩子在学习上的优势也就越强。
给大家分享一套教孩子学会时间管理的读本《上学就看》系列。
这套书共8册,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分别对应了孩子学习中很关键的问题,比如怎么去管理自己的时间,怎么去轻松地完成作业。
《谁偷走了我的时间呢》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不做“小拖拉”。
《上学原来是这样的呀》这本书可以帮孩子轻松明白上学是怎么回事。
《写作业再也难不倒我》告诉孩子,写作业其实很简单。
《考试,我不怕》告诉孩子,这样做,能考出好成绩。
一套8册,价格也不贵,却能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变成优秀的孩子。
书中通过风趣幽默又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将现实生活加入了适当的童话色彩,把故事讲到了孩子心里去。
阅读故事的同时,书中还实实在在地提出了很多实用的方法,教孩子该如何管理时间、如何更好地完成作业……
这套上学就看让孩子学会自我时间管理是从韩国引进的一套课外读物,可以帮孩子快速适应学校生活、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并从小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想要购买这套书籍的父母,可以点击下方商品卡,进店购买!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