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与春秋小霸郑庄公的爱恨情仇!我看不惯你,但干不掉你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博览群书。作为革命家,他对历史上的一些政治人物自然十分了解。毛主席就曾夸赞郑庄公,称此人很厉害,很懂得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的策略。

  郑庄公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国君,在史书上只有寥寥数笔,名字鲜为人知。为何这样一位“名不经传”的人物能让毛主席十分敬佩呢,他又为何被埋没了?

  提起郑庄公的光荣事迹,就不得不说大周的荒唐天子周幽王,若不是周幽王的荒唐之举,大周岂能八百年便覆灭?

  

  周幽王这个人,色令智昏,宠爱褒姒以至想要废除长子传位姬伯服。王位争夺引发了一场动乱,最终周幽王、姬伯服被杀。这二人虽死,但动乱远未结束。长子姬宜臼是靠着叛乱走上王位,这让很多人认为此人无德。因此当时出现了二王并立的情况,一部分大臣拥护周幽王弟弟,另一部分拥护周幽王长子周平王。

  周平王整日焦头烂额,周天子本就该是他,现在还得跟其他人争夺。无奈,周平王通过赠送大量土地的方法,让秦、晋、郑等诸侯国为他效力。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至雒邑(今洛阳)。虽地位稳固了,但王室管辖领地大大缩减,实力也被削弱,这件事是周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节点。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各方诸侯势力崛起。

  

  当时,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难保,就等一块坚硬的石块戳破。这第一块石头,就是郑国的第三代国君郑庄公。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两国为互相牵制、稳定关系而互换人质的情节。在历史上,做下如此壮举的鼻祖就是郑庄公。

  郑国在郑庄公执政期间,国力越来越强,甚至能控制朝政,这让周平王感到不安,一直寻找机会克制郑国。之后,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联合其母发动叛乱,郑庄公焦头烂额,在解决动乱期间,无心理会朝政之上的事。周平王一看,心中大喜,想要借此时机,撤掉郑庄公卿士一职,改为虢公辅助治理周朝的政务。

  不久后,郑庄公得知周平王的举动,心中不免怨恨。他的父亲郑武公曾帮助周平王东迁,立下了大功。还没过多少年,周平王却忘恩负义,趁他院内失火,夺他兵权。

  

  郑庄公心怀怨气,快马加鞭来到洛邑,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指责周平王做的事太不人道了。周平王赶忙否认此事,表示自己最看重郑庄公了,怎么做下这种事呢。

  周平王一顿安慰加奖赏,郑庄公根本不吃这一套。周平王心中清楚,他与郑庄公姬寤生之间已经有很深的隔阂了,再这样下去,对他是不利的。

  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周平王眼睛一转,想出了一个很离谱的主意。他悲痛的表示:“你父子二人尽心辅佐我多年,我一直记在心中。此前因你平叛共叔段,朝中一些政务被耽搁了,我这才想提拨虢公暂时替你处理政务。然而你却因此事怨恨我,以为我想分掉你的权力。多说无益,那我便让王子狐到你郑国当人质吧!”

  

  此话一出,三公太宰、六卿五官无不震惊。让王子狐去郑国当人质?周平王怎么想得出?

  荒唐!愚蠢!朝中大臣纷纷劝周平王:“王,不可将王子狐送去郑国啊。这样有损您的颜面,而且郑庄公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对您是不利的。”

  尽管多番劝阻,周平王老糊涂并未听信,商量到最后的结果是,让郑庄公的长子公子忽与王子狐都作为人质,以学习的名义互相交换。这样,周天子的颜面算是保住了,他与郑庄公的嫌隙也算是消除了。

  这件事史称“周郑交质”,开了人质交换的先河。郑庄公隐隐感觉自己比周天子高了一头,各方诸侯见周天子式微,心里也愈发不将周天子看在眼里。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郁郁而终,郑庄公带着王子狐回国奔丧即位,然而在回国路上,或许是因身体素质不好,舟车劳顿之下,王子狐竟一命呜呼了。

  

  不久后,正在奔丧的周平王孙子姬林成了东周第二任君主,为周桓王。祖父周平王治理天下五十年,但却受诸侯限制,颜面如同纸一样轻薄。周桓王不想困顿劳苦的过活,企图恢复周王室的权威,这把火很快烧到了郑庄公身上。

  和自己祖父一样,周桓王热衷于牵制郑庄公,让虢公担任卿士。

  周桓王明晃晃的挑衅郑庄公,郑庄公得知后十分愤恨,他手下的大臣沉不住气:国君,咱们兴兵吧,把周桓王废了,另立他人。

  一番商议后,郑庄公认为兴兵讨伐不是个明智的决定,这样自己会落个不忠的名声。周桓王不仁,郑庄公便借着饥荒的理由把周王室的麦子割了拉回郑国。

  “割麦子”之仇让周桓王耿耿于怀,之后郑庄公想要讨伐宋国,便带着宝物朝见周桓王。周桓王自然不予理会,还阴阳怪气的还了郑庄公十车麦子。

  

  有句话说得好,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之后郑庄公拉着十车麦子,带着军队。面不改色的欺骗他人,说宋国不纳贡,天子命他去讨伐宋国。

  郑国拉拢虢公一起打宋国,最后大败宋国并擅自立公子冯为新国君。

  周桓王得知消息后,差点气出病。谁给郑庄公的勇气让他立新君,逆贼、乱臣!

  没喘上几口气,周桓王立马废了郑庄公卿士的权力,并率领军队讨伐郑国。

  

  周桓王气势汹汹奔向郑国,郑庄公这边倒有些慌了,他此前的行为很大部分原因是为了报复,要不是周天子总想把他地位削了,他们之间也不会如此难堪啊。这一战,胜了他将背负骂名,以臣伐君,这与礼法相悖;败了,郑国恐怕不保。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郑庄公无奈迎战。

  周桓王的队伍分为左中右三部分,他率领的王室部队为中军,周公黑甲率领陈国军队组成左军。在不久前,陈国刚刚发生叛乱,无心迎战。因此在战场上,郑国首先攻打左军。很快,左军溃散,四处逃窜。中军受到影响,阵容发生混乱。借此时机,郑国军队集中力量去攻打中军。

  郑庄公本想威慑一下周天子,所谓见好就收。却没想到,他手下的将领祝聃立功心切,一箭射中了周桓王。周桓王受伤,冷汗直流,带着军队一步步后撤。

  

  郑庄公没有趁势追击,放走了周桓王。毕竟他是周天子,虽然现在君不君、臣不臣。但周天子毕竟是天下共主,如果把他杀了,恐怕各方诸侯会借着他不忠的名声讨伐郑国。

  祝聃的一箭,是周王室走向衰落标志性的节点。这一箭,射穿了周天子的颜面、周王室地位轰然倒塌。

  郑庄公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他带着郑国走向最高点。郑国此前的辉煌,与郑国三代君主、以及周王室给予的权力离不开关系。在郑庄公死后,郑国也因国土面积小,慢慢走向衰落。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