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的“少数派”象牙塔乐园
校园对应的词汇,有学习,有球场,有食堂,还有挥洒不尽的青春……不过仅仅是这些吗?
不,创客给象牙塔增加了更具挑战性的定义。
3月17日至19日,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上,经过多轮评审,贵州省大学生团队共荣获1金2银19铜的好成绩。
这是引人注目的“少数派”校园风景。因为学生创客的推动,科技和商业的融合,正成为更为自洽的逻辑。
红海与蓝海的分界线
按照时间计算,贵州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余雄应该在2016年毕业离校。
实际上,他并没有走。至今都没有走。3月24日的凌晨5点,位于贵阳市乌当区的贵州师范学院大学科技园里,贵州聚原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办公室灯依旧亮着,余雄正绞尽脑汁试图突破新产品“农业物联网采集管控系统”的技术瓶颈。
余雄公司研发的机器人。
从学生升级成这家公司的总经理,余雄是校园夜晚若干灯火中的一盏。
“我从创业开始之初这样,为了解决问题可以整夜不睡。”熬夜让余雄的皮肤看起来有些粗糙,但这个“技术狂人”为贵州物联网技术注入了新力量。
余雄在校学习时,即已尝试过餐饮、平面设计、网络维护等行业的创业。
然而专业课程让余雄越发将视线聚焦到大数据上。
2015年,余雄在学校成立贵州云博极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彼时,他的创业团队已达20余人。公司成立后,很快得到贵州师范学院在政策、场地、人才等方面的全维度支持。
这家创客公司陆续研发了太阳能路灯追溯大数据商业平台、贵州省火龙果信息化平台、贵州省非遗可视化平台、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数字拓展平台等20余个产品,并斩获2019贵州高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能应用大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余雄公司研发的产品。
2019年,云博极讯科技的产值已达数百万元,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这一年,余雄决心改变公司定制产品为主的轨迹,新成立贵州聚原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将目光瞄准农业智能化和医疗智能化,已经研发出“农业物联网采集管控系统”,在医疗领域,则聚焦于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和电子导盲犬等。
如果不是大学的学习经历,他可能会成为一个餐厅老板,或者是装修企业的股东……当然,有可能正为这些行业的红海竞争而苦恼。
余雄很庆幸自己如今所选的“蓝海”,足够浩瀚。
创客的终身学习之道
李宏则是更深资历的校园创客。2004年高考,李宏选择了计算机专业。
转眼十多年过去。4月4日下午5时,贵州大学科技园,一间一百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内像往常一样忙碌,四五个人各自敲击着电脑键盘编写代码,戴一副黑框眼镜、身着格子衬衫套浅色毛衣的李宏正和同事交流技术难题的破解方案。
2006年,在读大三的李宏开启了创业之路。
2012年,借着相关创业政策获得小微企业10万元启动资金,李宏在花溪区成立了贵州比特软件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IT教育等业务。
有意思的是,越是创业李宏越体会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2013年,毕业5年有了实践经验的李宏再次考入贵州大学,主修工商管理专业。
作为第一批入驻贵州大学科技园进行孵化的企业,李宏的公司2017年申请成为高新企业后,又享受到相关免税政策和高新企业后补助扶持,企业动力越发强劲。
“实习和工作都在这里,喜欢科技园的环境和氛围。”梁城月2018年从贵州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公司,如今已是技术骨干。
2021年,李宏以信息系统项目管理高级工程师职称身份,被聘为贵阳信息科技学院副教授,成为一名专职教师。
这是富有趣味的人生,知识和创业,犹如双桨,完美呼应。
全国夺金证明贵州创客实力
贵州校园的创客实力,已经不容小觑。3月17日至19日,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上。贵州大学在来自全国3011所学校的33万余个项目中脱颖而出,“绿色除草剂环吡氟草酮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主赛道科技创新类别金奖。至此,贵州大学在本届赛事中共取得国赛1金5铜,省赛26金25银42铜的好成绩。
“绿色除草剂环吡氟草酮创新与应用”创业团队主要来自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宋宝安院士、宋润江教授、刘魁老师三位指导老师和吴晓艳、王玥、宋昌雄等8位学生共同组队。
项目拥有两大核心技术,致力于发展从研发到应用的科学绿色除草体系,为农户提供专业、全面的除草方案。项目高度关注国家粮食安全与植保发展前沿,为粮食增收积极探索,社会效益突出,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感与创新性,展现了贵大学子的科研能力与自主创新创业能力。
同一届“挑战杯”赛事上,贵州另一所高校,贵阳信息科技学院数字传媒系学生陈露露带领的《彩剪中国》项目团队荣获大赛铜奖,这也是贵阳信息科技学院在该赛事上首次获奖。
《彩剪中国》项目冲入国赛之前,已经过两年打造,学校双创平台联合系部投入大量精力组织内外资源共同扶持与指导,展开系统化培养,并通过举办大量项目路演、师资专训、专项指导等活动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聘请国家级、省级等名师在暑期开展集训。
《彩剪中国》项目的背后团队是贵阳信息科技学院数字传媒系剪纸工作室,由各个不同学科专业的成员组成,专长互补、共同探索,合力开发剪纸衍生品。项目负责人陈露露是思南剪纸非遗传承人,从7岁开始学习剪纸,获得国家专利13项。
创客带回的奖杯,不仅仅意味着丰厚的市场机遇,也是贵州校园在相关领域知识力的强大体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谌思宇 曾书慧 潘德玉 袁航
编辑 钟齐
二审 贺韬
三审 赵宏斌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