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语文课本中的《卖油翁》,为何要删掉最后一句?这一句有何不妥?

  原标题:语文课本中的《卖油翁》,为何要删掉最后一句?这一句有何不妥?

  综述

  老话说得好: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年幼的孩子难以分辨正确是非观,只能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帮助他们找到人生意义与方向,进而树立正确价值观。

  这其中语文教科书作为教育的主要工具,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被选入其中的文章无一不是经典作品;这些文章经过教育专家多次编著审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每一篇文章都有特殊的教育含义。

  就拿语文课本中《卖油翁》这篇文章来说,其本意是向孩子阐述“熟能生巧”、“勤学多练”的奋斗价值观,可最近却有人指出,课本中的《卖油翁》和原文有很大不同,最后一句更是被直接删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卖油翁的故事

  在讨论为何语文课本中的《卖油翁》会被删减最后一句话时,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卖油翁》的大致故事剧情。《卖油翁》原作者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先生根据当时社会背景创作的一个故事,故事内容如下:

  说曾经的北宋状元、现在的康肃公陈尧咨痴迷于射箭20载,或许是他本人在射箭领域训练足够刻苦,回报足够丰富,陈尧咨自认为世界上再无一人于射箭领域能与他争雄。正所谓恃才傲物,陈尧咨虽然没有看不起他人,但却毫不遮掩自己的张狂。

  有一天他照旧在自家的射箭场地练习射箭,正巧这时旁边走来个卖油的老翁,他放下肩上的担子,饶有兴致的看了起来。陈尧咨已经不是第一次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剑术了,看到老翁被自己的本事吸引驻足自然大为得意,十箭轻松射中了八九箭。

  训练结束后陈尧咨得意的走过去问这名老翁:“我的射箭手法是不是特别高明?”,陈尧咨本意是得到一声夸赞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可谁知老翁只是淡淡地点头:“没看出什么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这就不高兴了,我的射箭技术有他人质疑的份儿,难道还有你一个卖油的老翁质疑的份儿?老翁也不恼,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能懂得这个道理。”

  说罢老翁拿出一个葫芦倒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中,油从铜钱孔里被倒入葫芦,却不曾沾到铜钱半点。

  老翁也不得意,只是说了句:“我这手艺也没有多余的技巧,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完老翁的话后似乎心有所悟,笑着将老翁送走了。

  为何要删最后一句话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卖油翁》实际上是一则教育意义非常明显的故事,这也是它能够被选入语文课本中的主要原因。按理说故事到卖油的老翁被送走已经画上圆满句号了,但实际上最后陈尧咨又多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却在《卖油翁》被编入教材时被删除了。

  那陈尧咨说的是什么呢?“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这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全文的主旨。别看一句话很短,但作者欧阳修在写它时引用了两个典故。

  一是庖丁解牛的故事,这个咱们很熟悉了,作为屠夫的庖丁经过日积月累的工作对解牛有着远超于常人的技术,至于原因无他,唯手熟尔。

  二是轮扁斫轮的故事,讲的是一位名叫作扁的工匠引用做轮子的匠人精神来劝诫齐恒公,不要过分的死读书,有点逍遥自在的思想更好,这两个典故均出自《庄子》,对外表达的意思很明显。

  庖丁解牛的故事咱们还可以接受,因为故事传达的主旨勉强也算是熟能生巧,可是轮扁斫轮就坏了,当作小说看自然没问题,但绝对不适合向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传达。

  原因很简单,大多数学生都处在成长阶段,他们在接受信息时容易产生偏激和主观情绪,难以用更客观的事情来看待事实。

  就拿轮扁斫轮的故事来说,原文是庄子用来传达一种“逍遥论”,不要过分死读书,因为即便积累海量知识,也有难以致用的那天。

  但这些话一到了学生耳朵里可就全变味了,他们会误认为读书压根儿没用,反正知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学不学习都是一个样。

  这显然不符合我国教育层面的主流价值观,容易在学生心里产生负面与消极的情绪。

  而且如果带上这一句话,《卖油翁》的故事主旨可就全变了,与其费心费力给学生解释,倒不如直接删掉这句话效果会更好。

  其实这些话对于大人来说真没什么,因为我们的价值观念已经趋向于成熟,不会因为某些思想就改变对世界的认知。

  还有很多人热衷于追捧庄子的思想,因为他能缓解成年人在巨大压力下的心理负担。可小孩子却不能过早接触,因为他们首要任务是学习,胡思乱想可是不对的。

  结语

  教育的目的无非是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思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其是对中小学这些起步教育来说,对教学书籍的选用更是需要慎重。

  《卖油翁》本身是一篇教育色彩非常浓厚的文章,但如果因最后一句话的加入改变了整个教学主旨,就显得有些舍本逐末了,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删掉它,保留其他内容传递向上价值观。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