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温暖答卷 绘就幸福底色——西宁市残疾人事业五年发展综述

  

  

  

  

  

  

  

  

  

  

  

  焦残疾人脱贫解困,全市8355户贫困残疾人全部实现脱贫,如期实现绝对贫困清零;

  为548名贫困残疾学生发放助学金134.6万元,为1.55万人(次)残疾学生减免、发放补助资金累计674.28万元,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8%;

  着力提升托养康复服务质量,累计投入资金1976.26万元,为6287人(次)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寄宿、日间照料和居家托养服务……

  五载春秋,行稳致远。五载奋进,硕果盈枝。

  让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过去五年,西宁市残联坚持以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为主题,持续推进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无障碍环境建设、权益保障等工作,全社会关爱帮助残疾人氛围日益浓厚,残疾人社会活动参与率明显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连年攀升,实现了我市残疾人事业跨越式发展。

  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

  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制度,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2.62亿元。通过开展“邻里互助”帮扶试点,促进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累计投入资金17.28万元,在大通县、湟中区开展依托邻里困难群众帮扶贫困残疾人试点,实现“双赢”。聚焦残疾人脱贫解困,全市8355户贫困残疾人全部实现脱贫,如期实现绝对贫困清零。

  残疾人教育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积极探索建立保障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残疾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长效机制,为548名贫困残疾学生发放助学金134.6万元,为1.55万人(次)残疾学生减免、发放补助资金累计674.28万元,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8%。

  残疾人托养康复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

  着力提升托养康复服务质量,累计投入资金1976.26万元,为6287人(次)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寄宿、日间照料和居家托养服务;累计落实残疾预防及康复服务资金5088.07万元,为4万余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发放残疾人辅助器具2万余件,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率达95.28%;向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医疗手术、辅助器具适配等救助服务,服务率达94.62%。

  残疾人就业和培训质量不断提高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实施意见》,推动党政机关、政府残工委成员单位带头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以及足额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340人(次),累计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2.74亿元;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困难援助和扶持制度,积极搭建残疾人就业平台,建立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18家;依托“就业援助月”等活动,累计举办残疾人就业招聘会、推介会823场(次);持续推动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累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为7896人(次)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4177人(次)城乡残疾人实现新增就业再就业。

  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以“助残日”“爱耳日”“爱眼日”等残疾人节日和残疾人文化活动周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累计开展文化活动85场(次),不断丰富残疾人精神生活;举办“幸福西宁·书香夏都”全民阅读、“五个一”进家庭、“牵着蜗牛去散步”“喜迎二十大 丹青颂党恩”残疾人书画作品展等主题活动,让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充分展现了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

  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市政道路交叉口、出入口及人行横道等位置的缘石坡道设置率达100%;城区范围人行过街天桥和人行地道全部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对现有主城区人行过街天桥加装53部直升电梯;改造保障性住房、棚户区、老旧楼院13.2万套,多层住宅加装电梯287部;累计投入资金516万元,完成102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市级电视台开设手语栏目,建成西宁市“盲人电子阅览室”,填补了我省在盲人有声读物方面无障碍公共设施的空白;对全市21个公交场站、1161个公交站点进行无障碍改造,在1940辆公交车上设置了7520个爱心专座,购置和改造187台公交车为无障碍公交车;西宁市区各大体育、健身等公共场所,修建残疾人通道50余条,设置无障碍厕位厕所30余座。

  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等助残惠残政策措施;为769人(次)发放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27.68万元;广泛组织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普及活动,依托各类残疾人节日,积极开展法治教育、普法宣传,提升残疾人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残疾人法律服务维权岗作用,为全市所有持证残疾人发放法律服务便民联系卡,实现了残疾人法律服务工作知晓率全覆盖、免费法律服务全覆盖,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咨询660余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82件;全面开展残疾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成立了市级评残委员会,畅通诉求渠道并及时处理残疾人来电、来信、来访,信访办结率100%,有效维护了残疾人的切身利益,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织密织牢残疾人民生保障网

  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

  一组组数据、一张张笑脸的背后,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凝聚着各级残联组织和全市残疾人工作者的辛勤汗水和默默奉献。

  今后,市残联将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推进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文体、无障碍改造、维权等工作,努力把目标要求变成务实举措,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增强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探索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措施,进一步解决农村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困难问题,持续开展东西部残疾人工作协作,继续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帮扶;建立主动发现、精准帮扶机制,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提供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或最低生活保障,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比例达到100%;持续落实残疾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的互补衔接措施,减轻残疾人医疗费用负担;加快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实名制档案和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落实托养服务机构扶持政策,继续实施“阳光家园计划”项目,全面落实托养服务补贴制度,为3000人(次)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探索“点单式”与“康复+托养”相结合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机构托养+融合托养+日间托养+居家托养”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新体系,开展重度视力残疾人托养服务试点,满足残疾人差异化托养需求;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将残疾人普遍纳入社会保险保障范围,继续落实中轻度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补贴政策和重度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政府代缴政策,实现残疾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在91%以上,落实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安置企业吸纳登记失业的残疾人就业给予企业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加强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救助政策的有效衔接,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实现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两项补贴”覆盖率100%。

  为残疾人提供优质的教育保障

  实施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健全布局合理、学段衔接、职普融通、送教上门、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实施残疾幼儿学前康复教育发展项目,支持有条件的普通幼儿园接收轻度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支持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和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增加学前特教幼儿班,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发挥县级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作用,健全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评估机制,做好“一人一案”教育安置,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积极推进融合教育,努力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培养方式,强化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增强特殊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落实并完善特殊教育津贴等工资倾斜政策,教师职称评聘和表彰奖励向特教教师倾斜。

  为更多残疾人就业“牵线搭桥”

  做好《残疾人就业条例》的贯彻落实工作。完善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和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的就业扶持政策;借助“互联网+”行动,鼓励残疾人网络就业创业;大力发展残疾人家庭手工业,扶持残疾人社区就业、居家就业;加快推进西宁市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建设,依托掐丝、堆绣、皮绣等非遗文化,支持残疾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打造“非遗+就业+创业”品牌,争取新建8个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辐射带动本地区残疾人就业创业;依托省级残疾人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实现部门间和区域内残疾人就业信息互联互通,为全市残疾人就业提供免费的个性化指导服务;维护残疾人平等就业权益,加强残疾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创造更加包容、公平的就业环境。

  为更多残疾人健康“保驾护航”

  完善残疾人健康服务体系,加大对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的医疗康复救助力度;完善康复服务体系,持续推进残疾人精准康复行动,为3万名有需求的成年持证残疾人和残疾儿童开展康复服务,服务率达到90%以上;支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加大对残疾人辅助器具研发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残联、民政、卫生健康等系统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构建多元化的辅助器具服务网络。

  助力残疾人从“看台”走向“舞台”

  推动残疾人文化工作纳入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文化事业,拓展残疾人文化生活平台,做好全国助残日、全国残疾人预防日、国际残疾人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扶持残疾人特殊艺术、非遗传承项目,加强特殊艺术人才和非遗传承人培养,协调文化部门加强对残疾人文化工作的业务指导,培育创建服务全市的残疾人文化艺术品牌;统筹整合现有资源,改造利用闲置社会资源,持续推进“残疾人之家”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将残疾人作为重点人群纳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实施“自强健身工程”和“康复体育关爱工程”,推进残疾人健身体育和居家重度残疾人康复体育服务。

  依法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

  有计划有步骤制定实施残疾人托养、康复、就业等服务机构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服务规范、服务质量评价等标准,加强绩效考评,提高服务制度化、均等化、专业化水平,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民、兜住底线、均等享有;持续加强残疾人服务行业管理,开展残疾人服务需求评估和服务资源调查,为残疾人提供供需平衡的产品和服务;培育建立残疾人服务品牌,满足残疾人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需求,推动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好残疾人证跨省通办,严格办证审批程序,进一步规范残疾评定和残疾人证审核发放管理。

  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让城市“有爱无碍”

  在城市更新、乡村建设中统筹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社区建设同步开展无障碍改造,确保新(改、扩)建道路、建筑物和居住区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加快推进政府机关、公共服务、公共交通、社区等场所设施的无障碍改造,推进农村地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组建市、县(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员队伍,经常性开展体验式督导;深入开展无障碍市县镇村创建和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扩大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覆盖面,将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融入危房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对1200户有需求的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项目;加快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无障碍个性化改造,引入智能化终端家居,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和水平。

  用情用力关爱服务残疾人

  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和扶残助残传统美德,营造全社会助残和残疾人自强的文明社会氛围;积极发挥残疾人联合会的作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残疾人领域专家智库,为残疾人事务对外交流合作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协调组织各县区残联部门加强融合互通,形成工作合力,凝心聚力推动我市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与省内各市州兄弟单位开展互动,促进残疾人事业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推进残疾人事业协同发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加强与其他省会城市残联部门的交流学习,借鉴有益经验,统筹推进西宁与先进地区残疾人事务合作,更好推动西宁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