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柏园“五一”期间受追捧!“三师”志愿者讲解史语所历史
今年“五一”期间,广东文旅市场恢复强劲。据初步测算,2023年“五一”假期(4月29日至5月3日),广东接待游客4546.1万人次,同比增长77.9%(按可比口径,下同),较2019年同期增长18.6%。
广州市接待游客1058万人次,同比增长近54%;实现文旅消费总收入近104亿元,同比增长近58%。广州接待游客量和文旅消费均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分别增长9%、13%,创近年新高。
从旅游目的地来看,自然景区、历史文化街区等百花齐放;从旅游形式来看,郊游露营吃烧烤等广受欢迎,而逛博物馆看展感悟历史成为青年群体的新时尚和社交方式。
“五一”期间
位于广州越秀区恤孤院路12号的
东山“第六园”、广州历史新名片的柏园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
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参观
日均人流量超过450人次
图为“五一”期间,柏园吸引众多游客驻足参观。
全国首个国立考古学研究机构
柏园约建于1923年
是东山口乃至整个广州
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民国住宅建筑
1928年10月22日,史语所在柏园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国立考古学、历史学和语言学等现代人文学科的研究机构,曾聚集傅斯年、顾颉刚、杨振声、陈寅恪、赵元任等一批享誉世界的学者,在殷墟考古发掘、古文字、民俗学、方言调查、人类学、民族学等多个领域取得辉煌成绩,奠定了中国现代新学术发展的起点。
2018年2月8日,该建筑被广州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广州市历史建筑。2022年7月2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十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将柏园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开放后的柏园分别在西座首层和二层
设立了“柏园粤书吧”和主题展览
位于二楼的主题展览分为三个部分:“无中生有的志业——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动手动脚找东西——历史语言研究所初创时期的研究工作”“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柏园)的保护利用”。
“三师”志愿者现场义务讲解
为更好地诠释、推广及传承史语所历史
5月3日,致力于文化遗产守护和传承的
广东省“三师”志愿者
利用假期自发地来到史语所
为游客充当现场义务讲解员
从自身研究的专业领域
为游客带来一场文化盛宴
图为喻晓蓉为游客介绍史语所修缮及活化的过程。
“三师”志愿者、文史研究者喻晓蓉,如数家珍地为游客们介绍了史语所修缮及活化的过程,指出史语所在中国近现代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图为杜黎宏生动地向游客们展现史语所作为岭南建筑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
“三师”志愿者、古建研究者杜黎宏从古希腊三大柱式的特征,讲到了罗马、哥特式与伊斯兰建筑拱券的历史渊源,生动地向游客们展现了史语所作为岭南建筑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
从小就住在柏园附近的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梓琪同学
当天特地约了中学同学们一起来到史语所
亲身体验从过去的“大杂院”
到现在的“打卡点”的变化
还恰好聆听到了
“三师”志愿者的现场义务讲解
在了解史语所的历史后,王梓琪说:“史语所在柏园短暂停留后,将南中国所发现的珍贵语料史记带向了北方,迁址北平,同更多的文人学者汇合,走向更广阔的平台。柏园此刻变成了史语所的一个容器,让它在广州短暂的停留能够被发现,同时给了当年刚独立出来的研究所一个实现青年壮志的底气。正值五四青年节之际,有幸遇见‘三师’志愿者,让作为青年的我第一次了解到身边的历史,同脚下这片土地又多了一份链接。”
她表示
“三师”作为专业的志愿者团队
能体系化地参与南粤的文物保护
挖掘细小的文化故事,也让我备受启发
作为给排水专业的本科生,我们少有能够观察到建筑内给排水结构的机会,大部分管道在装修时就被水泥密封,而东山的洋楼依然使用着传统的外排水方式,柏园中沿墙的铸铁管道清晰可见,是十分好的系统学习素材。“三师”所作的保护,也让历史所携带的知识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三师”下乡服务
杜黎宏介绍,广东自2014年起便已率先开展了“三师”下乡服务的实践与探索,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可持续、可复制的经验做法——一支由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深入参与了乡村振兴、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规划建设、史语所历史活化等重要工作。
多年来,这支队伍的规模不断壮大,“三师”已不仅包括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设计师、教师、历史学者、运动员、艺术家、学生等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专业人才也纷纷加入其中。
他表示,充分发挥自身多学科的专业背景,去传播岭南文化,是“三师”志愿者未来进行专业志愿服务的一个重要举措。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编辑:董俊毅
校对:曹玥
责编:翟晓雪
编审:詹苹苹
签发:刘荣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