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石榴籽家园”

  2023年,是位于永川区的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青海海北民族班开办的第十个年头。

  十年来,这个民族班实施专班专管、常态长效,探索出全方位服务的管理标准贯穿教学管理全过程的管理方法、“和美课堂”五环节的教学模式,成为青海海北人才的摇篮;

  十年来,这个民族班培养毕业生303人,其中186人考入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青海大学等高校;

  ……

  ▲青海海北民族班学生参加永川区委统战部组织的庆祝建党一百周年诗歌朗诵活动。受访者供图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十年来,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充分展示了民族教育特色学校的独特魅力。

  如今的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正朝着培养“促进民族和融、建设大美青海、传播现代文明的社会栋梁”的目标迈进。

  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理念和班级文化

  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作为一所重庆市民族教育特色学校,不仅将“梅、竹、松”岁寒三友作为校园文化载体,同时加入“茶”和“马”两种意象,“茶”是传统意象,“马”是藏、蒙民族的吉祥物,共同承载了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的“和”文化内涵。

  同时,该校青海海北民族班也确定了以民族特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和班级文化,并形成了相应的标识体系。育人目标为“培养促进民族和融、建设大美青海、传播现代文明的社会栋梁”;办班理念为“和美教育、民族和融”;德育理念为“尚美争先、和润德行”;教学理念为“因材施教、和育成学”,并结合民族特色,制定了班歌,撰写了班赋……

  ▲青海海北民族班学生与敬老院老人一起包饺子。受访者供图

  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致力于改善青海海北民族班办学条件,新建综合楼(汇贤楼),装修具有民族特色的藏文阅览室,配齐相关功能室,安装先进教学设施设备,改造学生宿舍和就餐间等,为民族班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此外,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每年还投入一定资金,用于青海海北民族班同学的生活补助、奖学金、校服、水电费及各种游学活动,让同学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全方位服务的管理标准寓于教学管理全过程

  为了给青海海北民族班的同学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还成立了青海海北民族班管理处,负责教学与管理等工作,制定了相关管理手册,从办班历程、教学理念、教师发展、教学常规、教学成果,德育理念、班主任培养、德育常规、学生发展,民俗文化融合、特色课后服务民族课程、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发展等各方面进行管理和规划。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配备骨干教师担任青海海北民族班任课教师,针对民族班的特点优化课程设置,把全方位服务的管理标准寓于教学管理全过程,逐渐形成民族班“和美课堂”五环节的教学模式。

  由于青海海北民族班教学使用的教材、教辅甚至高考和重庆普高教学有较大差别,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积极践行“因材施教、和育成学”的教学理念,实施五大行动助力教学质量提升,组织同学科甚至是跨学科的文、理综合学科教师共同钻研教材和考纲研究青海高考。定期开展各类民族教育专题培训,为一届又一届青海学子插上成功的翅膀。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尚美争先、和润德行”的德育,遵循“爱严细实”教育原则,采用“亲情式服务,疏导式管理,融合式教育”的德育管理模式,通过“抓常规、抓管理、抓活动”的德育工作方法,积极开展金秋艺术节、藏文书法比赛、参观红岩纪念馆、参观邱少云故居、参加战旗训练营等德育主题活动。

  十年耕耘育桃李 毕业生获奖丰硕

  十年来,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青海海北民族班各级师生各类获奖丰硕,高考成绩逐年攀升,共培养青海海北毕业生303人,其中186人考入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青海大学等高校。

  正因为民族教育特色和丰硕的教育成果,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被重庆市政府授予“重庆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被重庆市教委和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中共海北州委和海北州人民政府授予“重庆市民族教育特色学校”“支持海北教育先进集体”等称号,成为一个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石榴籽家园”。

  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党委书记徐洪荣表示,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征程中,该校将继续凝心聚力,昂扬斗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打造民族特色、发展艺体特长,为实现“教师成就、学生成长、学校成功”的发展目标而砥砺前行。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