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她不是“绿茶婊”,她不“风情万种”,你们都错怪她了

  原标题:她不是“绿茶婊”,她不“风情万种”,你们都错怪她了

  不知何时开始,网络上开始盛行“绿茶婊”一词,而一提到这个词,人们第一印象想到的就是那个“风情万种”,的民国女子。

  而他最出名的莫过于那句:“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

  要说林徽因,我们还要从她的早年谈起。

  1904年6月10日,此时的杭州正是初夏。虽说只是刚入夏,西子湖畔却早已人流众多,天气的炎热把众人赶到了湖边。

  正午的一声啼哭,让这闷了一上午的空气不免添了几分活力。

  林长民家又多了一个女儿,林父抱起孩子,两只楚楚的眼睛望向了他,好不欢喜。旁边的祖父也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欣喜之情,给其起名:徽音。(取自《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为“美誉”之意)

  林徽因的童年并不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无忧无虑的。

  父亲林长民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善治事”,才华和能力当时都是数一数二的。而其母亲出身浙江生意人家,诗词歌赋这些对他而言很陌生,再加上不擅持家,故此二人感情久久不和。在之后,林长民又娶了一位夫人,更是对林徽因的母亲冷落了。作为孩子的林徽因只能对自己的母亲深感同情,而自己又别无他法。但因父亲对其格外的疼爱,林徽因童年的阴影不免也有些阳光射入。

  这里有一封林长民写给女儿的信件:可供大家欣赏:

  “徽儿知悉,得汝两信,我心甚喜。儿读书进益,又驯良,知道理,我尤爱汝。”

  不得不提的是,她一直在自己大姑母的教育下长大,大姑母性格和善,但是对女孩子的教育却极其严格,这也成了她日后性格塑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林徽因从小便资质聪慧,六岁时就可代笔祖父,给自己远在异国的父亲写信。一行姐们中,也就数她最得大姑母的称赞。

  林徽因与梁思成第一次见面是在其14岁的时候,经其父亲与好友梁启超联姻。一个袅袅妙龄,另一个风姿偏偏,此刻的她怎么也不会想到,面前的少年会成为她终其一生的伴侣。

  1920年4月,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游历欧洲,在英国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志要一生研学建筑。在此期间,她结识了父亲的弟子徐志摩,并对诗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关于她和徐志摩的往事,我们暂先搁置。

  1924年中旬,已经回国三年的林徽因,与梁思成共赴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攻读。在美的时日,梁思成专心攻读建筑学专业。而因当时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招女学生的缘故,林徽因一直在美术系学习,直至半年后,因学习优异,被聘用为美术系的助教。从此才有机会在建筑课程上作为旁听。

  就在梁林二人赴美一年半后,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书信,打破了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林长民因卷入东北军阀内部战争,不幸身亡。梁启超在给思成信中写道:“今天报纸上传出可怕的消息,我不忍告诉你,又不能不告诉你,你要十二分镇定。不可因刺激太剧,致伤自己的身体。徽因遭此惨痛,唯一的伴侣,唯一的安慰,就只靠你了。林叔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何况更加你们两人的关系。我从今以后把她和思庄(梁启超次女)一样看待。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你们都知道我是感情最强烈的人,但经过若干时候之后,总能拿出理性来镇住他,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牵动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业,这一点你们虽不可容易学到,但不可不努力学习”。

  接到此信后,梁思成一直安慰林徽因,劝其努力学习,不必回国奔丧。

  1928年初春二人在加拿大中国领事馆举行了婚礼,婚礼并没有双方父母在场。不过因其二人家世显赫,当时被加拿大媒体争相报道。

  婚礼结束后,二人前往欧洲度蜜月,同时参观了多数欧洲古建筑,并于8月中旬回国。回国后与父亲相聚不久,二人便前往应东北大学之邀参加工作,当时的东北大学经由张学良为校长,教育,办学规模是当之无愧的全国之最。东北大学建筑系,便是经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手创办,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有用建筑系的高校。

  工作后的一个月左右,梁启超在北京病逝,两人因工作之故,均未回京奔丧。虽此篇主写林徽因先生,但我依然想借此引用黄遵宪先生的话歌颂梁任公:“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接着我们讲述下上文所提徐志摩与林徽因的往事。

  当时的徐志摩,已由父母做主,与张幼仪早早结婚生子。在英国遇到林徽因后,长久陷入爱恋不可自拔。这在徐志摩的诗中便可得知: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的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

  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雪花的快乐》徐志摩

  此时的林徽因16岁,正值妙龄。这美妙的英国文学,让她深深的热爱。

  不久后林徽因与父亲赶回国内,这使得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思念更为剧烈,他给梁启超的信中这样写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但要讲到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结局,您往下看,便可知晓。

  徐志摩在给林徽因的诗中写道:

  这颗赤裸裸的心

  请收了吧,我的爱神

  因为除了你更无人给他温慰与生命

  否则,你就将他磨成齑粉

  散入西天云。

  但他精诚的颜色却永远点燃你春朝的心思

  秋夜的梦境

  怜悯吧,我的爱神。

  林徽因在回信中这样写: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出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写到此刻心中的疑团应该解开了吧?如果还不相信,接着往下看——

  泰戈尔知道了两人的事,在一次偶然的相见中赠诗给林徽因:

  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

  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

  唉。

  至此,在外界看来珠联璧合的两位才子佳人,因林徽因的理性而结束。

  作为后人,我认为我们不必纠结于这位民国女神的感情,而他一生留下的无数成就才应是被后人所铭记的:

  林徽因先生曾主导参与设计了国徽的图案,

  认命英雄纪念碑也留有其身影

  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经由她设计完成

  吉林西车站也是经其设计的

  还有东北大学的校徽。

  她留下的关于古建的文献更是值得一提:

  1、《中国建筑史》由其协助梁思成完成

  2、奈良古建的保护工作

  而其发表的古建论文,更是不胜枚举。还有我们众所周知关于文学方便的创作,也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财富。

  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在年仅51岁便与世长辞,死后遗体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但就是这样一位女子,经过这么多年被人的亵渎。我想这不是林徽因先生的悲哀,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哀。

  完

  ————————————————————————————————————————————

  以上如有错误,还请指点。

  如您喜欢,恳请点赞评论。

  感谢。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