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刘邦,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人
关于刘邦的,每次提笔都会放下,因为这个人物实在太复杂了,太有争议了,让我不知道该从何写起。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但是他的背景却十分贫苦,曾经是一个流浪汉。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和战争,最终成为了皇帝,但是他的统治方式却备受争议。有人认为他是英明的,有人认为他是暴君。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磨难,也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太多的传说和故事。所以,对于我来说,写一篇关于刘邦的文章实在太难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吗?你们怎么看待刘邦这个历史人物呢?
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觉得他是个不孝不慈,没什么能力,卸磨杀驴的卑鄙小人;也有人认为他是个善于纳谏,知人善任,胸怀天下的好皇帝,刘邦身上优点和缺点分外鲜明。
刘邦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平民逆袭成为一个开国皇帝,身上一定有很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学习。就像陈年佳酿,初入口苦涩,越品尝越觉得醇香。
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对刘邦的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面最厉害的一个”。
也正如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前赵的皇帝石勒对他的欣赏。
某一天,一个朝臣对石勒说:“你的功劳可以比肩汉高祖刘邦了”,石勒谦虚地说:“那比不上,如果刘邦在,我愿意为他鞍前马后,出生入死,做他的韩彭(刘邦身边的重要将领)”。
朝臣又说:“那你功劳应该可以比肩汉光武帝刘秀了”,石勒说:“比光武帝的话,那我不服,我可以和他在战场上一较高下”。
朝臣又说:“那比曹操和司马懿怎么样?”,石勒说:“曹操和司马懿欺负孤儿寡母夺得天下,算什么英雄?我不屑跟他们比!”。
伟大领袖毛主席自不必说,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他老人家的厉害。
石勒作为一个从奴隶一路艰苦奋斗做了皇帝的人,在他心目中,开创光武中兴的刘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以及发动政变为建立晋朝打下基础的司马懿都比不上刘邦,这就是所谓的英雄相惜吧!
刚接触刘邦的时候,是听别人讲故事。民间传说过分地渲染了他的阴险狡诈,屠杀功臣的事迹,那时候觉得他就是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
后来慢慢地读了《史记》和《汉书》,才越来越发现刘邦的伟大:一个从草根起步,48岁开始创业,三年灭秦,四年灭楚,最后逆袭成为主宰天下的皇帝,开创了四百多年的汉家王朝的传奇励志人物。今天我们之所以能自豪的说自己是汉族,就源于刘邦建立的汉朝。
刘邦在精英阶层的评价是很好的,但是在民间评价不好,一个这么伟大的人物为什么在民间会有这么糟糕的印象呢?我觉得下面几件事是绕不过去的。
第一,刘邦出身草根,常年混迹底层,平时不懂礼节,性格傲慢,常侮辱人。
历史上就记载了刘邦这方面的几件事:
第一件事,高阳酒徒郦食其来投靠刘邦的时候,曾经向一个在刘邦身边做骑兵的同乡打听刘邦的为人。同乡告诉他:刘邦非常讨厌儒生,曾经把儒生的帽子取下来,当着别人的面对着帽子撒尿,建议他改变儒生的形象去见刘邦。后来郦食其去见刘邦,刘邦接待郦食其的时候竟然毫不顾忌形象,岔开腿让两个女人帮他洗脚,可见刘邦平时是一个不注重礼节的人。
第二件事,刘邦身边的大臣周昌有一次去找刘邦上奏事情,刘邦竟然抱着戚夫人在怀里嬉戏。周昌见状马上要走,刘邦追了过去,把周昌按倒在地,骑在周昌脖子上问周昌:你觉得我是个什么样的君主?周昌说:“你就像历史上的夏桀和商纣王”。
第三件事,九江王英布来投靠刘邦,刘邦竟然只是躺在榻上应付了几句就叫他退下,当时气得英布火冒三丈。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一个侧面确实反映了刘邦为人处世不注重礼仪,性格傲慢。陈平就曾经评价过刘邦“慢而无礼”。
第二,刘邦之所以在民间评价不好是因为他的对手项羽。
项羽虽然在与刘邦的争夺中失败了,但是项羽的形象却在民间非常好。首先项羽非常勇猛,有人曾评价:“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力能举鼎名扬天下,在巨鹿之战中率五万军队,打败了秦军四十万主力,创造了一个著名的典故“破釜沉舟”。
接下来的彭城之战,更是带领三万骑兵打得拥有56万联军的刘邦仓惶逃命。在最后的垓下之围中项羽和虞姬的生死离别何其悲壮,演绎了传唱不衰的“霸王别姬”。
在项羽人生最后的时刻,他来到乌江边,本来有机会逃走,但是他已心灰意冷,想起刚起义时,八千江东子弟随他过江东,如今只有他一人身还,他无脸再见江东父老,也不愿一人苟活。于是放弃了东山再起的机会,自刎于乌江边,何其悲壮!无论是个人的勇猛还是对爱情的忠贞,项羽都是做到了极致,符合人们心中伟大英雄的形象。
我们再观刘邦,一生没什么特别值得称道的战役,在灭秦的道路上也是败多胜少,一路几乎靠捡装备打进关中。在与项羽争霸天下的过程中,刘邦个人几乎没赢过,我们看到的都是刘邦被项羽打得狼狈不堪:
彭城之战,刘邦被打得狼狈逃窜,在逃跑过程中,几次把自己亲生的一对儿女踢下马车,为了自己的生死,完全不顾亲生骨肉的安危。
在被困荣阳的时候,为了突围,让自己的将领纪信假扮自己出城投降,为了吸引围城楚兵的注意力,让两千宫女充当炮灰,自己趁楚兵防守松懈之计悄悄地溜出城门。
在楚汉相持阶段,项羽把刘邦的老爹绑到柱子上,并架起锅扬言:刘邦不投降就煮了他老爹。刘邦直接不接招,声称:“我们是拜把子的兄弟,我爹就是你爹,如果你煮了我们的爹,记得分我一杯汤”,一副无赖不孝子的嘴脸。
民间更喜欢勇猛有感情的英雄,讨厌那些为了自己成功不择手段,阴险狡诈的小人,所以在勇猛而且有情有义的项羽面前,刘邦的形象就好不到哪里去了。
第三,刘邦的坏形象还在于他杀了最大功臣韩信。制造了一个“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冷酷无情的暴君形象。
韩信这个人在历史上很出名,首先他是一个非常励志的典范,从一个落魄的青年一步步成为著名的军事统帅,打过很多的精彩战役。而且他是谋战派代表,打得战争都极具智慧,对汉朝的建立也是劳苦功高,本来韩信还有机会成为一方霸主,但是因为感念刘邦的知遇之恩放弃了。
韩信身上也发生了很多脍炙人口故事,故事总是非常有感染性,容易口口相传。像著名的“胯下之辱”“一饭千金”“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等。至今依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语文课本上也经常学到。
最后韩信因为谋反的罪名被诛杀,很多人是不相信的,认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都在替韩信喊冤,认为韩信的死就是因为功劳太大,让刘邦不安心,然后找个罪名除掉他。民间很多人都是同情韩信的,韩信的死,让刘邦背上杀功臣的污点。
刘邦固然有很多不足之处,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但是刘邦能从一个普普通通的草根逆袭成为一代开国之君,并且结束了秦末天下纷争的乱世,开创繁荣昌盛的汉家王朝,他身上的优点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今天我们来分析刘邦身上的优点,通过一起学习指导我们以后的人生。
第一,刘邦性格非常好,待人宽厚,与人为善,给人一种宽厚长者形象。
虽然我们前面说过刘邦不讲礼仪,喜欢侮辱人,但是这只是表面印象,这是源于刘邦从小市井中长大,做事比较不重细节。我们看过水浒传都知道鲁智深说话做事都比较粗野,口吐芬芳。但是鲁智深还是比较有正义感的人,坏人怕他,好人喜欢他。我们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说话做事比较粗鲁,但是为人真实坦诚很有正义感,刘邦就属于这种人。我们从三个事实就可以说明。
第一个事实:章邯灭了项梁(项羽的叔叔)之后,楚怀王想派一支军队向西进攻,进入关中,项羽本来很想接受这个任务,但是其他将领都反对,认为派军队进入关中,是要向大秦的人民宣扬仁德,让大秦子民一起起来推翻秦朝暴政,所以一定要选一个仁义之人,最后大部分人认为刘邦是个宽厚的长者,所以被推举为西进关中的人选。这个事实充分说明刘邦平时为人宽厚。
第二个事实:高阳酒徒郦食其想找个明主投靠,前后见过几十路义军首领,都觉得他们气量狭小,喜欢苛刻的礼节,听不得豁达大度的言论,他都看不上。后来刘邦带军路过,他听说刘邦是个宽厚大度,富有远计的人,于是让同乡推荐,见了刘邦之后,两人谈的很投机,从此郦食其忠诚的为刘邦奔走效力。
第三个事实:楚汉相争时期,王陵据有一方势力,项羽和刘邦都想拉拢王陵,项羽甚至抓了王陵的母亲,想让王陵母亲劝说王陵归降,王陵母亲见到王陵派来的使者,对使者说:“替我告诉王陵,汉王(刘邦)是个宽厚的长者,跟着他前途无量,你要忠心跟着汉王。”说完话就拔剑自刎。
这三个事实都间接的反映了刘邦为人宽厚仁善,是个好领导形象。拥有一个好的人设,就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第二,刘邦比较果断勇敢,有担当。
这也是一个人能成事的有利因素。为什么说刘邦比较勇敢,有担当?下面也说三个事实来说明。
第一个事实:当年吕公为了躲避仇家,带领一家人来沛县投奔身为沛县县令的好友。在迁新居时举办了隆重的宴会,以便结交县里有权有势的人物。来的宾客都是沛县有头有脸的人物,身为泗水亭亭长的刘邦,要钱没钱要权没权,要名气没名气,随口一声“贺钱万”开个空头支票就当上尊贵的贵宾。面对县里有钱有权的各路人物,举杯推盏,毫无惧色,侃侃而谈,这份勇敢不是常人所有。
最后的结果,不但白吃了一顿美食,还得到吕公赏识,把年轻漂亮的女儿送给他这个单身老男人做妻子。
第二个事实:刘邦在押送囚徒去咸阳的路上,不断的有人逃跑,按照秦朝律法,不能完成任务的是要全部处死的,刘邦没有被吓得六神无主,而是请大家吃了一顿好饭,然后告诉大家反正到了咸阳,大家都活不了,现在就干脆放大家走,吃完这一顿大家就各奔前程,他自己也打算上山当土匪。
有十几个留下来自愿跟着他上山闯荡,一行人在上山途中遇到一条大蛇,大家都吓得不敢前进,刘邦拔出剑朝大蛇砍去,大蛇当场被砍死,刘邦的勇敢果断把大家折服,大家都愿意以刘邦为头。
第三个事实:陈涉吴广起义以后,天下大乱,县吏萧何和曹参联合刘邦一起举事,他们杀了县令,举起了举起了起义的大旗,沛县各地纷纷响应。问题出现谁来当领头人,要知道起义举事,领头人风险是最大的,一旦起义失败,其他人还有投降求生的机会,起义领袖基本上必死无疑,家族也会跟着遭殃。本来最有资格当领头人的是萧何,曹参等人,因为他们是县里大官,有权势有名望有能力。但是萧何和曹参私下都担心起义未必会成功,怕连累家族,所以不敢做领头人。其他有权有势的人也没有人敢出头,推来推去,只有刘邦豁的出去,最后大家推举刘邦为领头人,号称沛公。
这几件事都说明了刘邦是个勇敢果断有魄力的人,在关键时刻敢于决断。做大事的人就需要有这种胆气,也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刘邦善于识人用人。
这是一个成大事很重要的因素,一个人可以把一件事做的很快,但是一群人才能把一件事做的很大。做大事必须要有帮手,猛虎敌不过群狼,项羽个人能力再强,最后还是被群雄干翻了。
为什么说刘邦善于识人用人,下面几件事可以说明。
第一件事,刘邦还是个草根的时候,就与萧何,曹参,夏侯婴,樊哙,卢绾,周勃等人关系友好。而这些人构成了大汉功臣的半壁江山,可见刘邦非常有识人的能力。
第二件事:经过萧何的推荐,刘邦竟然敢拜毫无作战经验的韩信为大将,这是很需要勇气的,可见刘邦善于识人用人。
第三件事:陈平在项羽那里没有得到重用,来投刘邦,刘邦和陈平相谈甚欢,然后提拔陈平做都尉,专门监督大臣将军等官吏。将领们都不服陈平,轻视他是外来的,刘邦就经常和陈平一同坐车出入,以示恩宠,给陈平撑腰。陈平需要资金离间楚军君臣关系,刘邦给了陈平四万金,从来不过问用途,充分信任。后来陈平成了刘邦身边重要谋士,六出奇计,多次关键时刻挽救了刘邦,可见刘邦善于识人用人。
第三件事:刘邦在临终之际,吕后问刘邦丞相人选。吕后问:“萧何之后谁可以做丞相?”刘邦说:“曹参可以”。吕后又问:“曹参过后谁可以接替丞相?”,刘邦说:“王陵可以,不过王陵性格太耿直,不会变通,需要陈平辅助”。并且说周渤为人忠厚可靠可以做太尉,并断言未来安刘氏天下的人必是周勃!后来的其实都应验了刘邦的判断,可见刘邦非常善于识人用人。
第四,刘邦非常谦虚受教,善于纳谏。
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一个人要想有成就,就要多听别人的意见,以匡正自己的行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刘邦刚认识张良的时候,张良给刘邦讲授《太公兵法》,刘邦很认真地听而且一听就能领会。张良感到很惊讶,因为张良对别的人讲,别人都听不懂,所以张良认为刘邦是天授之才。在刘邦西进关中的路上,张良给刘邦出了很多注意,刘邦都能虚心采纳。
刘邦刚占据关中之时,面对咸阳城豪华的宫殿,还有如花似玉的秦朝后宫佳丽,刘邦开始醉生梦死骄奢淫逸起来。各位将领都很着急,但没有人敢去劝谏,这时候樊哙气冲冲的推开宫门前去劝谏。当时刘邦正抱着美女潇洒快活,樊哙说:“沛公每天沉迷酒色,还想夺取天下吗?”。接着张良和萧何也进来劝谏,刘邦立马意识到不对,于是采纳了大家的建议。于是告别美色,安置了守城人员,封存了府库,带领军队退出了咸阳城,驻军灞上,并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赢得民心。
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趁项羽带军在攻打齐国,想率领其他几个诸侯组成联络偷袭项羽的都城彭城。在行军的路上,三老董公拦住了刘邦的车架,“三老”是当时一个尊称,所谓的三老董公就是当时在当地有点名望的董姓老头。刘邦当时见有人拦车有点生气,就不客气的说:“老头拦我车架干嘛?”。三老董公问刘邦:“汉王此去攻打项羽可曾师出有名?”,刘邦不耐烦的说:“我打他还需要理由吗?”三老董公:“攻打别人如果师出无名,那就是私斗,怎么能赢得天下民心?”。于是建议刘邦,要以“为义帝报仇”的名号讨伐项羽,把讨伐项羽变成全天下人共同的目标。刘邦马上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下车向三老董公道歉,感谢他的建议,并重金酬谢。于是刘邦命令全军披麻戴孝,打着为义帝复仇的旗号重新上路。
第五,刘邦行仁义,善于拉拢人心。
刘邦打仗从来不滥杀无辜,善待俘虏,用人不疑。所以刘邦在西进关中的时候,很多的时候都是接受别人的投降,自己的队伍也越来壮大。进入关中之后,不扰民,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深得民心。
相比他的对手项羽好太多了,项羽性格暴戾,经常喜欢滥杀和屠城。史记记载项羽屠城就有好几次,屠襄阳,屠城阳,坑杀20万秦军降卒。进入咸阳后火烧咸阳城,火烧阿房宫,烧杀抢掠,劣迹斑斑。所以行仁义的刘邦打败残暴的项羽是必然的。
刘邦对待下属也很用心,很多人都忠心耿耿追追随刘邦。
刘邦被困荣阳时,老部下纪信为了帮刘邦逃出包围,主动请缨假扮刘邦诈降,以自己为诱饵,让楚军松懈,为刘邦创造出逃的机会。结果被项羽发现活活烧死,死前毫不畏死,大义凛然,并痛骂项羽残暴。可见纪信对刘邦的忠诚。
纪信东门诈降,刘邦从西门逃走,留下周苛守城。项羽得知被骗之后,活活烧死了纪信,率兵猛攻荣阳城,最后攻破了荣阳城,俘虏了周苛。项羽很欣赏周苛,希望周苛投靠自己,为自己效力。周苛面对生路毫不动心,不愿背叛刘邦,一心求死。项羽还不肯放弃,许诺只要周苛跟随自己可以封他为王,比跟随刘邦更好的待遇,周苛直接对项羽说:“不要再说了,烹了我吧”项羽见周苛毫不给面子,于是把周苛烹了。可见周苛对刘邦的忠心。
第六,刘邦其实很有个人能力,只是他的光芒被掩盖了。
首先刘邦应变能力很强,多次轻松化解危机。
陈胜吴广发动农民起义以后,沛县县令分析形势想要响应起义。萧何和曹参劝县令把在外有点影响力的刘邦召回来(此时的刘邦手下已经聚集了几百人的队伍)共举义事。县令刚开始同意了,并派人去召回刘邦。后来县令回头一想反悔了,想要诛杀萧何曹参。
萧何曹参得到消息逃出城,路上刚好遇到刘邦的队伍,萧何告诉了刘邦事情的变故。县令控制了县城,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刘邦迅速想到了方法,他写了一份信用箭射进城去,告诉城里的百姓,天下起义形式风起云涌,诸侯乘势而起共诛暴秦大家,大家只有起来共同反秦才能家人自保,如果跟义军倍道而行只有家破人忙。号召城里的百姓打开城门一起诛杀为非作歹的县令推翻秦朝统治。城里的百姓早就痛恨秦朝的暴政和县令的欺压,纷纷响应打开城门杀死县令,加入了义军队伍。刘邦的灵机应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刘邦在鸿门宴事件中应变能力也是很强的,本来非常紧张的形式被他轻松化解。事情是这样的:刘邦进入关中之后,由于听信了谗言,派人封锁函谷关,做起了关中王的美梦。
项羽带领诸侯联军来到函谷关前,刘邦手下一个叫曹无伤的人因为之前犯了些错误,受到刘邦的处罚,心怀怨恨,于是向项羽告密报复刘邦,说刘邦想独吞关中做关中王。项羽听后怒火中烧打算休整一夜,次日进攻刘邦。
项伯得到消息,想起曾经救过自己的好友张良还在刘邦军营,他想救好友一命,于是连夜奔赴刘邦军营会见张良,把事情的原委告诉张良,劝张良赶紧离开,以免战争打响被伤及无辜。
张良与刘邦惺惺相惜,不愿看到刘邦遭难。于是留住项伯,自己去求见刘邦。张良见了刘邦,把事情一说,刘邦顿时知道事情不妙,后悔不及。这是他突然灵机一动请张良马上带他去见项伯。刘邦态度恭敬,言辞恳切的对项伯说这是误会,并且准备一些说辞,求项伯带话给项羽,自己愿意亲自登门道歉解释清楚。并且与项伯结为亲家,拉拢项伯。
项伯回到项羽军营,把事情告诉了项羽。范增建议项羽等刘邦来到鸿门正好诛杀刘邦,项羽默许。于是项羽次日在鸿门摆下宴会等待刘邦的到来。刘邦如约来到鸿门赴宴,项羽质问刘邦,本来的计划是刘邦只要露出半点破绽就可能把刘邦抓起来杀掉,刘邦在这样紧张的局势下,沉着冷静进行狡辩,一番说辞下来,竟然为自己完美开脱。项羽也找不到杀他的理由,一向爱惜名节的项羽已经打消了杀刘邦的念头,虽然范增几番暗示,项羽不置可否。范增见无法说服项羽,于是决定自己行动,他出账找到项庄,让他进帐舞剑助兴,趁机刺杀刘邦。项庄进帐请求舞剑助兴,项羽欣然应允,
项庄在舞剑的过程中,有意靠近刘邦,项伯看出了危险,于是拔剑对舞。项伯处处挡在刘邦身前,项庄很难找到机会。酒至半酣之时,张良害怕事情有变,趁刘邦上厕所之际,跟了出去建议刘邦趁机回到自己的军营,安全脱险。这就是危机重重的鸿门宴。
在这场危机中刘邦的随机应变能力展现得淋淋尽致。刘邦对项伯的拉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最开始为刘邦和项羽之间建立纽带和后来以身体保护刘邦,可见拉拢的成效显著。
其次刘邦的军事能力很强,只是有项羽和韩信两位军事大神在前,所以慢慢的掩盖了刘邦的光辉。在项羽和韩信死后,刘邦的军事能力逐渐展现。
建立汉朝以后出现了多次叛乱,有臧荼的叛乱,陈豨的叛乱,英布的叛乱等等都是刘邦亲自平定的,这些都是当时的诸侯,都败在了刘邦的手下。尤其是平定陈豨,在看到陈豨的排兵布阵之后,还未交战,刘邦已经看出了陈豨的破绽,并且说这样的排兵布阵不败才怪。
刘邦的性格有时候既慢又无礼,爱侮辱人,但是又仁慈,喜欢施舍,经常表现出宽容大度的一面。他既像宽厚的长者广施仁义,又可以置儿女和父亲的生死于不顾。有时候他会表现出谦谦君子的一面,但是有时候又会反复无常,像小人一样。不过,作为一代开国之君,刘邦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的。我们应该取长补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最后,吸取精华,成就自己的人生。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