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遗孀韩芝俊,现91岁仍健在,朴素无华,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

  俗话说得好,父不忧心因子孝,夫无烦恼是妻贤,而曾经的国务院总理华国锋的夫人韩芝俊就是贤妻的典范。

  

  一头利落干净的短发,一身质朴整洁的衣服,91岁高龄的韩芝俊奶奶一生都是那么朴素无华。

  低调如她,极少在大众面前露脸,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她的名字,那么我们的“第一夫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她与华国锋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一段革命爱情

  1948年11月,北方已经步入了寒冷的冬天,山西晋中地委书记赵鹏飞家却热闹非常,充满了欢乐和谐的气氛。

  晋中一地委宣传部长华国锋同志和机关干部韩芝俊同志即将在这里步入婚姻的殿堂。

  没有高价彩礼,没有丰盛的酒席,两人的婚礼略显简陋。

  西屋门框上挂了一幅毛主席的画像,画像两旁插着两面鲜艳的红旗,两张木头方桌并在一起,上面摆放了柿子,红枣等水果,寓意万事如意,早生贵子。

  

  媒人田泽仁作为证婚人高声宣布结婚典礼开始,两位新人向着毛主席的画像鞠了三个深躬,又向来参加婚礼的各位同事和村民表达谢意,礼便成了。

  这一年华国锋27岁,韩芝俊只有17岁,两人的年纪相差甚多,在敬酒时,有人打趣华国锋为什么会选韩芝俊做妻子,华国锋笑了笑,回答说:

  “志同道合,同甘共苦,我们定能白头偕老。”

  

  两人也用事实证明了他们的选择是对的,年龄的差距并没有让他们之间形成沟壑,反而更加尊重欣赏彼此,婚后两人的生活十分甜蜜,华国锋很宠爱这个活泼懂事的小女孩。

  婚后的第二年,华国锋接上级的指示南下,韩芝俊义无反顾的跟随丈夫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家乡。

  他们先去了石家庄,在那里整训学习了一个半月后,两人随大军到了湖南湘阴县开展工作,为迎接全国解放做准备。

  

  1950年初,韩芝俊生了一个儿子,名苏华,而此时正是建国初期,百废俱兴。

  担任县委书记的华国锋工作开始忙了起来,天不亮就出门,往往忙到深夜才回家,有时干脆住在办公室里,在家的时间少之又少。

  韩芝俊明白丈夫工作不容易,一边工作一边照料孩子,丝毫没有怨言,她还常常对华国锋说,你为大家,我为小家,你就放心的去做你的工作,我会一直支持你的。

  看到如此操劳又懂事的妻子,华国锋深感愧疚,他不像现在很多老爸借口事业繁忙,理所当然的把子女的教育一股脑丢给妻子,而是一有空闲就尽可能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

  

  后来两人又生下一儿苏斌,两个可爱的女儿,取名为苏玲、苏莉,短短几年,原本的两口之家就变成了一个六人的大家庭,有人要问了,为何他们的孩子既不随父姓,又不随母姓呢?

  这里要补充一下,华国锋同志的本名叫苏铸,因革命工作需要,给自己取了化名为华国锋,名字取自于“中华抗日救国先锋队”,抒发了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厚情怀。

  

  两人在湖南兢兢业业的工作了20多年,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位贤内助,华国锋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971年,根据党中央指示,华国锋进入国务院业务组工作,韩芝俊随华国锋来到北京。

  虽然为家庭辛苦付出了20多年,但是韩芝俊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工作,“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这八个字用来形容她最好不过了。

  

  1975年,由于拥有在基层工作多年的经验,再加上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韩芝俊被任命为我国轻工业进出口公司政治部主任。

  三年后,韩芝俊当选为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四届委员会执行委员。

  1980年,韩芝俊离休,华国锋同志也逐渐在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

  虽不再担任任何职务,但两人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北京的几十年里,两人共同迎来了风光无限的日子,也经历过一段艰难困苦的岁月。

  但他们相互依靠、不离不弃,华国锋去世后,韩芝俊经常看着丈夫的照片出神,相濡以沫的爱情使人动容,那么两人是如何相识的呢?

  相识相爱的两人

  韩芝俊,山西省五台县人,1931年2月21日,她出生在一个贫困山村,因为地形有利,这里曾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地区。

  村里的人虽少,但都是抗战积极分子,他们组成了一支坚强的革命队伍,韩芝俊的父亲韩七海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日军进村扫荡时,韩七海担任过五台县游击队的大队长,给八路军的行动打配合。

  经常半夜潜伏到野外,破坏敌方交通运输、通信、侦察、指挥、补给系统和各种基地,打乱敌军的作战计划。

  韩九海的爱人田常凤也非常支持丈夫的工作,经常帮丈夫执行一些难度较小、风险较低的任务。

  除了参加战斗,她还带领家人搞农业生产,把地里产出的粮食都交给八路军,自己和家人吃野菜度日。

  

  由于表现出色,夫妻二人很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受父母的红色基因影响,韩芝俊几岁就参加了儿童团,学习革命歌曲,帮忙送信、放哨,12岁时就担任了儿童团的指导员,宣传党的故事和党的政策。

  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虽没有文化,但却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韩父将韩芝俊送到了当地唯一一所中学学习。

  韩芝俊聪明伶俐,学习十分刻苦,在班里的成绩一直是拔尖儿的。

  十四岁那年,由于表现突出,在学校的推荐下,韩芝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她紧握拳头,面对党旗作出庄严宣誓时,韩芝俊早已热泪盈眶。

  

  在学校时,韩芝俊不仅成绩好,还特别喜欢文艺,尤其擅长话剧表演。

  这和她从小在儿童团的经历有关。她不仅扮演勇敢的女战士,还经常反串男角,她出演编排的几个节目深受大家的喜爱。

  很多男同学都被她惟妙惟肖、英姿飒爽的模样所吸引,对她展开了猛烈的追求,时任晋中一地委宣传部干部的华国锋也不例外。

  华国锋也是地地道道的山西人,1921年出生,父母都是制革工人,少年时期的他就对祖国的处境和命运忧心忡忡。

  1937年,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被揭开,华国锋毅然决然的投身到抗日运动中。

  

  1938年,满腔热血的华国锋离开家人偷偷参加了抗日游击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为发展壮大当地抗日武装力量和开展抗日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8年10月,华国锋跟随晋中一地委机关迁至盂县。

  有一次,华国锋跟随领导去视察工作,当地干部为表示热烈欢迎,特地准备了一场精彩的演出,韩芝俊在这场演出中反串了一个男性角色。

  爱情就是一瞬间的事,当画着男妆的韩芝俊走上舞台后,华国锋就对眼前这个姑娘一见钟情,表演结束后,更是对她的演技赞不绝口。

  

  此后华国锋对韩芝俊一直念念不忘,四处打听关于她的消息,当知道她只有十七岁却是个老党员时,更是对这个优秀的姑娘大加赞赏。

  盂县县委书记田泽仁看出了华国锋的意思,同时他也是韩芝俊的三舅,便介绍两人认识。

  二十七岁的华国锋一直忙着搞宣传,发展游击队,从来没有谈过恋爱,但还是勇敢的向韩芝俊表达出自己的爱意。

  没过多久,韩芝俊也对这个才华出众,成熟稳重的男人动了心。

  她对华国锋的工作成绩敬佩不已,他们向上级打了结婚报告,两个怀有共同革命理想的年轻人就这样喜结连理,成了一段佳话。

  

  婚后,两人鹣鲽情深,琴瑟和鸣,相伴的六十年里感情一直非常好,因为他们同样的朴素、低调,怀揣家国大义。

  艰苦朴素的两人

  1976年,伟大领袖毛主席辞世,华国锋担任了党、政、军的一把手。

  作为国家核心领导人的夫人,韩芝俊是享有专车接送的权利的,但是她没有享受这些特殊待遇,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朴素的生活方式。

  无论刮风下雨,韩芝俊都是骑着一辆锈迹斑斑的自行车上下班,待遇都不如普通的公务员,完全没有第一夫人的排场。

  

  在公共场合,她从来没有和丈夫一同出现过。

  面对同事邻居时,她总是乐呵呵的同别人打招呼,一点架子都没有,谁家有事,她都会热心肠的去帮忙,晚辈们都敬重她,称她一声韩姑或韩姨。

  退休后的两人住在国家分配的小院里,华老热爱种植,院里不光种满了时令蔬菜,还有几十个品种的葡萄,一到夏天,院子里一派田园风光,晚风拂来,满院都是瓜果的香气。

  

  1995年,警卫曹俊洪去家里看望退休的华老,看到他身上的衣服都打着厚厚的补丁,连忙询问这是怎么回事,华老回答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衣服还能穿啊。

  他们家里的厨师谢师傅也说,二老平时节省惯了,没什么要紧事连家里的灯也不舍得开,自来水也是省着使,时刻牢记节约资源,虽然年近七十,能亲力亲为的事,绝不麻烦别人。

  

  本来国家专门安排了服务人员为二老洗衣服,但是他们每次都将该洗的衣服偷偷藏起来,最后是韩芝俊自己去洗。

  华国锋患有糖尿病,饮食方面需要特别注意,韩芝俊时常在旁提醒他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她还常常亲自下厨,为丈夫做他最爱的山西美食。

  对于孩子的教育,两人三令五申不让孩子们在学校里提及父母的身份,为的就是孩子们在学校不被格外优待。

  由于良好家风的熏陶,两人的子女也都像他们一样本本分分,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党。

  

  长子苏华,曾在空军某部任职,退休后住在单位分配的房子里,大家对他的评价都很一致:“很朴素,没有架子,与同事关系很好。”和他的父亲母亲一样平易近人。

  小儿子苏斌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是北京卫戍区干部,也很有经商头脑,退休后从事房地产开发、股权投资和企业收购兼并等工作,在所属领域内做的风生水起。

  

  大女儿苏玲也是巾帼不让须眉,曾出任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工会主席、调研员等职务,还当选了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最小的女儿苏莉一直担任父亲的生活秘书,因为勤勉诚朴,多次受到表彰,后又担任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干部。

  2008年8月20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华国锋同志因病抢救无效离世,享年八十七岁,举国哀痛,追悼会上,有2000多人来与老人家告别。

  

  临终前,华国锋留下遗愿,希望自己死后能葬在卦山,韩芝俊怀着悲痛的心情不断上报申请,终于使得华老的骨灰落叶归根,荣归故里。

  在有关部门询问韩芝俊想选个什么样的墓地时,韩芝俊就提了一个要求,找块荒山坡,埋了就行,我们不给国家添麻烦,只有这样,他在九泉之下才能安心。

  丈夫走后,韩芝俊孤身一人生活在曾经的小院里。

  昔日的朋友去拜访她,发现他们家的陈设依然是七八十年代的风格,家具,窗帘都不曾换过,沙发的摆放形式也是仿照毛主席的书房来的。

  

  北京大学的教授王力先生曾赋诗一首赞叹韩芝俊的低调朴素,其中,不为夫尊倍有光,韩姑依旧爱寒妆,清风两袖方吾愿,正气一身替民忙。

  短短几句,写尽了韩芝俊同志低调朴素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结语

  艰苦朴素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对现在的许多人来说,这可能只是一句口号,没有什么深切的体会。

  而像韩芝俊奶奶这样从苦难岁月走过来的老人,他们一生都在坚持着,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如今的韩芝俊奶奶也已经91岁了,身为人民公仆,她和丈夫所做的巨大贡献,国家和人民永远都不会忘记,也祝愿她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作者:青山

  编辑:CY

  参考资料:

  华国锋同志生平|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