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慰人效果更好?别讲大道理,重点只有5个字!
我们应该以“注意力转移者”的角色去接触对方,而不要把自己想象成“问题解决者”。
也就是说:有效安慰的重点是“转移注意力”这5个字,而不是总想着要解决问题以彻底消除对方的痛苦。实际上,要是问题真的能立刻被解决,大概也不需要什么安慰了。
需要安慰,恰恰是因为问题不能立刻得到解决,而我们又想减轻对方的痛苦,让其能缓一口气。毕竟很多时候,只要人能缓一口气,事情也就有转机。
可很多人都觉得:安慰一个人,就是要想方设法帮他/她解决问题,消除所遭遇的痛苦。
这是执念,是错误的思路!举个例子:
郭德纲曾经在采访中表示:要远离那些劝你大度的人。
其原话大概是这样的:“我挺厌恶那种不明白情况,就劝你一定要大度的人,离他远一点,雷劈到他的时候会连累你。别人扎你一刀,你这血还没擦干净呢。他却在那说:这事你要勇敢起来。你死不死?”
你看,这大概就是无效安慰的“典范”!
对方劝郭德纲要大度和勇敢,其本意大概是想安慰他,但效果却差得离谱。为什么呢?
因为他既没有办法解决对方的问题,也没有尝试转移对方对痛苦的注意力,却指望说些大道理来消除痛苦。
所以当你尝试去安慰一个人:不要讲大道理,而要尝试转移对方对痛苦的注意力。
具体怎么做呢?
我们要做的就是防止对方无意识地沉浸在某件事带来的痛苦之中。具体的思路是:
一是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去做点别的事情。
初一的时候,我新买的自行车在学校停车场被偷了。
这件事发生两天后,我脑子里依旧充斥着“为什么会有人去偷车”、“怎么被偷的偏偏就是我”、“我的运气怎么那么差”之类的想法。
我陷入了一种“失调的时间”之中——明明车子被偷这个事件已经发生两天。但我的心理时间却还停留在两天之前。
其实每一个沉浸在痛苦之中的人,都像上面的我一样:虽然不好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但自己的思维却还无被困在伤害发生的那个时间点上。
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我们都知道事后的痛苦是无济于事的。
这时候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已过去的痛苦中转移出来,就变得尤为重要!
就好像婴儿摔倒后放声大哭,即使生理上的痛觉已经消失,但哭声依旧在延续。知道你拿其拨浪鼓在他面前摇了摇,他才止住了哭声。
每一个痛苦的人,都像上面这个无助的婴儿,需要一个转移注意力的拨浪鼓。
作为一个安慰者,我们可以陪对方:出门散散步、去看看花草树木、去听听海浪声、去撸撸猫、一起听听音乐或看常电影。
做一切能转移对痛苦专注的事情。
二是让被安慰者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痛苦,类似正念练习。
当人沉浸在痛苦之中的时候,承受不仅是痛苦本身,还有它所引起的持续性的恐惧。简单地说,痛苦会被放大。
可当人谈论和审视自己的痛苦时,你会发现你不是深处牢笼,而是站在外面看着深处牢笼的自己,这时候,痛苦会被脱去厚厚的外衣,你会发现自己好像也能承受。
所以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技巧来陪被安慰者聊天:
真诚地聆听对方,让其表达情绪和忧虑,注意不要去纠正他的话,给他跳出牢笼审视痛苦的机会。
不要上纲上线,不要谈论别人或你自己,而是集中谈论你面前的这个人和他此刻的痛苦。
表达你的关心,并强调你无论如何都会提供帮助,比如陪伴或物质上的支持。
总而言之,安慰的核心就是:转移对痛苦的专注。
正如《有效的安慰》一书中提到的:“没有了安慰,痛苦会将人淹没;有了安慰,痛苦犹在,但不会占据上风,而会让人相信自己能够渡过难关。”
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安慰者,也希望每个人在有需要的时候能得到更有效的安慰。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