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问苍穹,盛名耀星空!三峡大学:求索永不止步,邀你“探月追星”
千百年来,面对浩瀚星空,有一种探索追求的浪漫独属于中国。不论是家喻户晓的“嫦娥奔月”神话故事,还是记载了月食、日珥、新星等天文现象的古籍文献,亦或是屈原作《天问》而求索宇宙奥妙,无一不显示出中国人古往今来对浩渺苍穹的向往和执着的探求,闪烁着无畏和畅想之美。
如今,随着科技创新发展不断加速,“神舟”往返、“天问”探火、“羲和”逐日、“北斗”指路……一个个“中国式浪漫”让神话照进现实。浪漫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而地处屈原故里的三峡大学,便是推动我国天文学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本期推送,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峡大学,了解学校在天文领域的“隐藏实力”吧。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屈原《天问》从诞生之初,就引发世人对探索未知星空的兴趣。“天问”所代表的,是中国人追寻宇宙奥妙的千年之叹,是数千年来探索无穷远方的不懈努力。
千年后,三峡大学高擎着“求索”的旗帜,再度向无尽天穹扬起探索之帆。作为湖北省物理学会和天文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学校在天体物理研究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天体测量与星系天文学更堪称“拿手绝活”。依托深厚的学科积淀,学校在恒星运动学统计、太阳图像平场处理、手绘黑子图信息处理、重子声波振荡、宇宙年龄测量、星际消光等天文研究中取得了系列成果。
GPS1自行精度在星等上的分布
“问天”屡创高光——
2017年,三峡大学天体物理研究团队成功构建出当时世界最佳的高精度大型自行星表GPS1;2021年,三峡大学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等单位,利用宽距双星精确测量出3551对主序-白矮双星的年龄;2021年,三峡大学研究团队再次联合中外团队,利用LAMOST等巡天数据揭示银晕恒星的化学-动力学规律;2022年,三峡大学研究团队利用LAMOST-Gaia巡天数据精确测量出银河系质量,结果相比国际其它团队测量的平均值精度提高近1倍。
猎户座附近天区恒星“蛇”形结构在l-b空间中的分布
“追星”永不止步——
2021年,三峡大学田海俊教授利用欧空局Gaia DR2巡天数据在太阳邻域的猎户座天区附近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巨型恒星“蛇”状结构,研究结果引发国际关注;2022年,三峡大学曾祥云博士与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合作,发现了一颗最短周期的蓝色大振幅脉动变星,为BLAP物理成因的系统研究提供了重要途径。
2022年5月25日,紫金山天文台为“三峡大学星”命名铜匾揭牌
“星光”闪耀寰宇——
2021年9月,国际小行星委员会(CSBN)正式批准,将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10月10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216319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三峡大学星”(英文名:San Xia),以表彰三峡大学在天文学科领域进行的积极探索和取得的突出成效。三峡大学星是中国大陆地区第13颗以大学校名命名的小行星,它不仅凝聚了学校在天文研究上的心血,更将在未来见证三峡大学天文新的成就与篇章。
“三峡大学星”的轨道图
问天之旅,广阔无垠,但那片璀璨的星海中,已然有一道星光属于三峡大学。行星运转,昼夜不停,正如三大人永不停歇的奋斗脚步;星辉不灭,光芒耀眼,正如熠熠生辉的“求索”精神。
仰望星空,三峡大学用一片丹心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脚踏实地,三峡大学在育人模式上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天文人才培养的壮阔坦途。
2018年5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共建的“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中心”揭牌。研究中心的成立,为学校物理、数学、信息技术等基础学科发展搭建了新平台,也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探索出新模式。
依托该研究中心,三峡大学于2019年开设了“天文求索菁英班”,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联合培养天文领域的优秀人才。截至2022年6月,已有30余名学员参加了国内各天文台站的学习或实习实践活动,其中17名同学完成天文相关专业的保研推免,继续天文领域的学习和深造。
三峡大学2018级本科生张影,以优异成绩保研至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三峡大学2018级本科生曹纪峰,以优异成绩保研至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为打造三峡大学天文特色数理科普教育品牌,学校以省级物理实验示范中心为依托,整合三峡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中心等科普资源组建三峡大学天文数理教育实验基地,基地室内科普活动场所面积约1000平米,室外科普活动场所面积约3000平米。
基地建成后,已先后邀请院士、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等开展多场科普报告,为学子营造了良好的学习与科普环境。2022年11月,基地还成功入选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批“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2022 - 2026年)”。
利用多功能智慧实验室开展科普活动
星霜荏苒,居诸不惜。后来者们踵事增华、接续奋斗,继续在探索寰宇的征途上拼搏向前。相信在星光的照耀下,他们的明天会更加耀眼,他们必将以“三大”之名,再耀星河!
观其源可以知其流,而因其流亦可溯其源。三峡大学天文研究之所以屡屡写下辉煌篇章,原因便是根植于沃土之上,这片沃土就是三峡大学理学院。
自2000年成立以来,理学院秉承“求是、笃行、敬业、乐群”的学院文化,逐梦九天步履铿锵。基于巡天数据,开展恒星自行测量与大型星表构建、恒星的动力学等课题研究,揭示银河系形成和演化历史;延揽众多人才,多位研究员、教授等专家学者曾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并获中国“十大天文科技进展”;桃李春晖四方,许多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成长为相关领域的中坚力量。
全国知名天文专家赵刚教授为理学院学子作学术报告
荣于天文,却不止于天文。经过多年发展,理学院凝练出多个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应用数学”获批湖北省重点学科,“物理学”获批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获批楚天学者岗位设岗学科。
与学科实力相匹配的,是2个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60余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的“全力注能”,还有湖北省弱磁探测工程技术研究、校企共建光电检测技术研发2个省级中心,磁性功能材料、信息化技术2个宜昌市重点实验室,以及多个校级研究机构的“硬核支撑”。
理学院部分科研成果展示
在优势学科的带动下,理学院的专业实力也“不容小觑”。学院现设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统计学5个本科专业。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物理学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湖北省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
学科竞赛同样“大放异彩”。2019年,理学院数学建模获国家级奖200余项,获奖数排名列居全省第一;2020年,理学院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斩获F奖(国家特等奖提名)3项、M奖(国家一等奖)12项、H奖(国家二等奖)42项,获奖率高达40%,创历史新记录;其它比赛中,理学院学子也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奖励。
理学院部分竞赛荣誉
在这里,学子们还可以与两院院士、优秀学者、杰出校友、知名企业家“面对面”;可以在“第二课堂”中体验不一样的教学实践,实现个性化发展。走出校门,学院毕业生也是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等用人单位眼中的“香饽饽”。近年来,理学院就业率稳居90%以上,考研录取率超过25%,求学于此,未来可期。
星空浩瀚无比,但探索永无止境。怀揣着更为远大的理想抱负,三峡大学理学院正逐梦而行,行将致远。如果你也想在“探月追星”中遨游苍茫宇宙,在“数理真趣”中领略科学奥秘,欢迎加入三峡大学理学院!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三峡大学本科招生"
本文素材来源:三峡大学官网/官微、极目新闻、三峡大学理学院、科教宜昌TV、三峡青年、理学传声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