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航天中的龙江力量

  □本报记者王莹

  自1956年以来,我国航天事业在60多年的风雨兼程中取得了累累硕果,“东方红”“长征”“神舟”“嫦娥”“天宫”……这些词语即承载着中国人民探索太空的梦想,也印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在航天事业一个又一个伟大壮举中,龙江人的身影从未缺席,“龙江制造”用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不断的技术创新,在祖国航天发展之路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我国航天事业诞生之初,我省企业就开始为航天事业提供复合材料、零部件等工业产品,是祖国航天事业的坚强基石。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于1956年正式投产,专门为国家航天事业提供铝合金材料,它是神舟系列飞船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铝镁合金材料指定生产厂家,为航天工程提供的合金材料多达几十种,数千个规格,东轻建成的大规格环轧生产线,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生产大规格铝合金锻环的国家。

  “我的师父是第二代东轻人,我虽未和创厂元老共事过,但总是听师父提起。”中铝集团首席工程师、东轻公司副总工程师王国军说,那一代人从零做起,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没有文献可以查找,连续多个昼夜睡在厂房记录数据是常态,在那段艰难岁月里他们就是一门心思搞科研。

  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成立于1960年,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指定配套单位,在神舟系列、天宫系列、货运飞船任务中,承担了多项部件研制任务。哈尔滨电碳厂自1958年建成以来一直在我国电碳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是我国最大的航天用碳制品生产厂,其开发研制的航空用抗磨石墨密封材料等系列产品一直为国家航天航空领域服务,为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科研创新一直是航天事业的重要支撑,然而,科研创新永远不会是一个人的战斗,一代又一代的龙江人致力航天科研创新,用出色的成绩助力祖国航天事业腾飞。

  1994年3月,航空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始研制运载“神舟”系列飞船的“长二捆”火箭上的逃逸系统的阻尼器。当时,在国内还没有比较成熟的技术和研究成果,也缺少国外的相关技术资料,但哈飞人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研发成功,从研制阻尼器项目开始,该企业累计向国家交付了近百件产品。

  “在从事‘粘接’事业时,为了不给大型工程拖后腿,胶粘剂团队成员经常加班加点,连续几天住宿实验室、一日三餐吃盒饭是常有的事。”省级领军人才梯队(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带头人、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研究员曲春艳说。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1993年起便承担了为“神舟”飞船生产配套特种结构胶粘剂的科研任务,特种胶粘剂团队从零起步,一年内攻关国际尖端技术,自主研发宇航服预浸料,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提供了大量优质的胶接技术和结构胶粘剂产品。

  中国航天员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一张“闪亮名片”,他们为梦想而生,以英雄命名。翟志刚和刘伯明分别是我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人和齐齐哈尔市依安县人,2008年九月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搭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2008年9月27日16时43分,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轨道舱舱门,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茫茫太空第一次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航天领域的发展创新潮流正不断滚滚向前,而龙江人为航天事业不懈奋斗的初心也从未改变,创新求索的精神薪火相传,努力用龙江力量托起中华儿女的飞天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