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如何通过利用语言线索构建社会交往的?
语言是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
进入全球化时代,人口和文化的流动性增加,不同的种族、民族之间开始了频繁地、持续地、大规模地交往.
在这种背景之下,语言开始呈现一种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出现了规模化的、高水平的第二语言学习现象。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在自己母语之外开始学习一门第二语言。
儿童作为其中占比较大的一个群体,学习一门第二语言会对他们的发展有何影响并未得到研究者足够的关注。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学习第二语言会对其认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只有少数研究考察了第二语言学习对儿童社会交往可能产生的作用。
考虑到语言在人的社交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要全面地理解儿童期社会功能的发展,研究者有必要对双语经验影响儿童社会交往和行为进行细致而深入地研究。
以往对儿童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的研究主要是比较单、双语儿童在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上的差异,而较少探讨双语经验与社会偏好间的复杂关系。
因此,研究的目的就是厘清双语经验在儿童的社会偏好上的作用,并对背后的内在机制进行探索。
儿童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的行为模式
研究的结果表明,儿童在7-8岁时已经表现出了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即对友谊同伴的选择不是随机的,而是随着说话者和听话者语言背景的不同而不同。
第二语言经验更多的儿童,不管是通过“质”的语言接触还是“量”的语言接触,都会使儿童的友谊偏好更加开放和更加中立。
在面对不同的说话者时,友谊选择不会局限在某一类人身上,展示了与说各种语言的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可能性。
在实验一中,被试偏好汉-英双语者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偏好汉语单语者的人数;试次分析中,选择汉-英双语者的试次也比选择汉语单语者的试次更多。
表明学习第二语言的经验会对儿童的社会偏好产生影响。
推论统计的结果表明,当前语言学习时间越长,儿童选择汉-英双语者作为朋友的概率就越高。
终身语言暴露量越大,选择汉-英双语者作为朋友的概率也越高,符合单纯暴露假设的熟悉-喜欢关系。
在实验二中,儿童在面对不同语言背景说话者的配对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汉-英双语者与汉语单语者配对时,仍然是选择汉-英双语者人数最多;试次分析中,选择汉-英双语者的试次也多于汉语单语者。
汉-德双语者在与汉语单语者配对呈现时,二者的偏好人数没有明显差异。
汉-德双语者与汉-英双语者配对呈现时,儿童表现出了对汉-英双语者的偏好,这也与预期的第二种结果模式一致。
推论统计的结果表明,当前语言学习时间越长,儿童对汉-英双语者的偏好程度越强;而终身语言暴露量越大,儿童选择汉-德双语者的可能性越大。
因此,总体而言,第二语言接触经验多的被试,更偏爱汉-英双语儿童,第二语言接触经验少的被试,更偏爱说汉语的单语儿童。
此外,当被试在面对汉-英双语者和汉-德双语者的时候,终身语言暴露量小的被试表现出了对熟悉的汉-英双语者的偏好。
表现出了明显的熟悉-喜欢关系,这也为单纯暴露假设提供了实证支持。
当前语言学习对儿童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的影响
研究的结果表明语言经验会影响儿童早期的社会偏好,并且在以语言接触为指标的双语经验中,当前语言学习是影响儿童社会偏好的关键因素。
当前语言学习都对儿童在友谊选择时选择汉-英双语者有正向预测作用。
当儿童的终身语言暴露量较小时,当前语言学习的多少能有力地预测他们的社会偏好。
当前语言学习较多,儿童选择汉-英双语者的可能性较高,当前语言学习较少,儿童选择汉-英双语者的可能性较低。
这说明即使儿童在生命早期没有过多的机会接触第二语言,但是通过在短期内进行第二语言学习,也会使儿童对会说这种语言的人产生强烈偏好。
在一个以单语为主的环境中,儿童在生活中能接触到其他语言的途径比较少。
当前语言学习对儿童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的作用模式为双语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语言学习效用的视角。
对于在短时间内达成说不同语言的个体和群体间交往也具有积极意义。
儿童即使之前很少暴露在某种语言下,但是通过密集的语言学习就能获得对这种语言的偏好,原因可能在于:
当前语言学习作为语言接触“质”的层面,是一种包含了语言的接触与使用的双重过程。
不仅为儿童提供了更为复杂的语言刺激,还提供了让儿童进行“主动学习”和“有效互动”的机会。
当前语言学习要求儿童使用正在学习的第二语言,与一个实在个体,不论是在网络上还是现实情境中,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儿童只有能同时了解自己语言背景和对话者的语言背景,并确定使用何种方式来回答,使自己能理解他人,他人能理解自己,才能顺利完成沟通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学习动机被激发,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所提供的各种线索上,这些线索有助于儿童对说话者进行的判断。
因而会使儿童对这种语言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儿童熟悉正在学习的语言以及使用这种语言的人。
儿童一直生活在以单语为主的环境中,周围接触的大部分人都说汉语单语,儿童已经能很好地完成与汉语单语者的互动。
因此,与汉-英双语者的互动就上升为当前的首要社交需要。
表现在任务中,就是儿童为了与使用在学习中的语言与同伴达成互动,在友谊选择时选择说儿童熟悉的汉-英双语者而不是汉语单语者。
当前语言学习能正向预测对说正在学习的语言的人的偏好,而不能预测对说其他语言的人(汉-德双语者)的偏好。
可能是因为当前语言学习增加的是与说该语言的群体接触的机会,不断地接触会导致熟悉,进而产生偏好。
而对于说陌生语言的人,儿童从未接触过也并未学习过该语言,更没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与说该语言的人互动的需要。
因此不会产生对说陌生语言的人的偏好,这说明当前语言学习带来的熟悉性主要是对正在学习的语言起作用,不能迁移到其他语言中。
也有另外的可能性是儿童在正在学习一门第二语言时,会更关注语言间的差异,因此首先注意到语言的“陌生”属性。
终身语言暴露对儿童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的影响
终身语言暴露是语言接触的“量”的层面,对儿童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有重要影响,对儿童在友谊选择时选择汉-英双语者作为朋友有正向预测作用。
具体而言,儿童当前语言学习较少时,终身语言暴露量的大小能有力地预测他们的社会偏好,终身语言暴露量大。
儿童有较高的可能性选择汉-英双语者作为朋友,终身语言暴露量小,儿童有较低的可能性选择汉-英双语者作为朋友。
然而,当儿童的终身暴露量较大时,当前语言学习的多少对儿童基于与语言的社会偏好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因为无论当前的第二语言学习有多少,儿童对汉-英双语者的偏好都接近或高于几率水平。
这说明在生命早期通过各种方式接触一门语言,会使儿童产生对说这门语言的人的社会偏好,儿童更愿意与说这种语言的人沟通、交流并成为朋友。
儿童在面对不同语言类型的同伴时,会在语言活动中调节自己的语言预期去适应社交需要。
从而增加他们与更多同伴交往和合作的可能性,揭示了语言接触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益处。
而且这种益处并不依赖于有系统、有要求的语言学习,仅仅是听觉上的接触就能获得。
背后的原因在于:长期的第二语言暴露使儿童对这种语言建立了熟悉-喜欢关系。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暴露在第二语言下,长此以往,渐渐对这种语言熟悉,以及对会说这种语言的人的偏好。
暴露在第二语言下的经验使儿童更容易辨认出这种语言,并与积极的态度联系在一起,因为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人类形成了一种喜欢熟悉事物和恐惧未知事物的心理。
无论是婴儿还是成人都需要了解周围世界并明确它们的意义。
语言作为重要的社会线索之一,指导着人们从婴儿期到成年期整个过程中对其他个体的判断,提供了有关个人社会交往的潜在信息。
因此可以具有强大的社会交际能力,对熟悉的语言线索的运用能够使个体更好地适应与其他个体的交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