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怒批肖全夫:你咋带的兵?肖全夫:老总你做的也不对啊

  1953年7月,朝鲜战场上的风云终于平息,来自西方的联合国军士兵终于低头认输,签署了一份旨在停止朝鲜战争的协议,志愿军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和利益,赢得了这场仗的胜利,彭德怀也终于可以离开战场,背上行囊,回到自己的祖国。

  战争让彭德怀更加与士兵亲近了。他亲临前沿阵地,每个士兵都在为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士兵们敬畏他,同时也把他当做一个靠得住的家人。那是一个炮火连天的年代,人们没有时间讳疾忌医,士兵们只要有皮囊和呼吸就可以上阵杀敌。在那样的时代,他们口中的家人是指共同用心守护家园的人,而不是血统上的亲戚,都是共同的伙伴,战友。

  因此,当彭德怀在阵地上看到那些坚持不懈地给自己或往来士兵打扫阵地,擦枪换弹的士兵时,感觉与平常的自己格格不入。曾经的他站在更高的位置,发号施令,处理各种状况,现在,他变成了一个流离失所的浪荡者,只有自己走在朝鲜大地上。

  志愿军打胜仗了,每个士兵的心情都非常的复杂,当停战的消息传来之后,他们既放心了,又对离开这块曾经把他们紧紧抱在怀里的土地充满了依依不舍和留恋。彭德怀同样也有这样的感觉:对那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土地充满热爱和牵挂,同时,也希望在这场胜利之后,士兵们可以回到祖国,继续为建设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28日一大早,彭德怀来到46军前沿阵地视察。战士们迫切地想要见到他,争着向他敬礼,问候,彭德怀的脸上挂满了胜利的喜悦。他问战士们,战争胜利之后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士兵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回家!”彭德怀笑着告诉他们,回家是可以的,但要回到祖国,继续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一处阵地上,彭德怀抓了一把烧焦的泥土拿在手上。这位“横刀立马”的大将军眼里泛起了泪花。他想起了曾经英勇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许许多多的志愿军战士,他们用他们的热血和青春,换来了国家的和平稳定,换来了人民的安宁幸福。战争胜利了他是想和他们一起分享。

  虽然停战了,但是阵地上打冷枪放冷炮的事时有发生。肖全夫一直担心着彭德怀的人身安全,几次催促道:“彭老总,外面起风了,咱们回去吧。”

  彭德怀对此没有回应,而是向前迈着长长的步伐,没有丝毫的犹豫和迟疑。他深知,自己是一名军队的领导者,在这样的时刻,更需要超越个人的兴趣和安危,发挥出自己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他要向世人证明,他是一名真正的军人,是一名真正的志愿军。

  

  当他到达阵地时,那里已被几位战士用心打扫干净,他们早早地趁着黎明前的夜色开始了打扫战场的工作。这一幕让彭德怀很是高兴,士兵们的自觉性和责任心终究是不能低估的。

  彭德怀就在想着,走上前去跟大家打个招呼:“同志们早啊!”这是一种亲切和温情,是一种真诚和关怀。但让彭德怀没有想到的是,当他与战士们交流时,战士们忽然失去了昨日的热情。大家一个个埋头干着自己手里的活,完全忽视了他的存在,没有人搭理他。

  彭德怀觉得很不解,战士们为什么忽然变得如此冷漠?他想到可能是大家没有听见他说话,于是就想凑近一些再说一遍。这时,一个战士突然抬起头来,对他大喊道:“走远点,不要来阵地溜达,炮弹可不长眼睛!”

  他们没有回应,甚至指责他冒险到前线来。在那里,肖全夫不仅没有奉承或者迎合彭德怀,反而没忘记扮演士兵的角色,提醒彭德怀要注意安全。

  

  按照军规,士兵们应该会回答着:“首长早”或者“为人民服务”,但是这几位却完全没有敬礼的意图,反而面对彭德怀,态度十分冷淡和漠视。这让彭德怀很是生气,他坐不住了,通知肖全夫过来见他。

  肖全夫回来,看到彭德怀一脸愠怒,不知道自己究竟哪里做错了。正当他不知所措时,彭德怀却批评开了:“肖全夫,你作为军长,是怎么带的兵?我去前沿阵地,你的兵见了我没有敬礼也就罢了,竟还胆敢训斥我。礼节呢?规矩呢?你难道没有教过他们吗?”肖全夫垂头丧气地回答:“对不起,我没有把这些问题考虑的够周全。”

  彭德怀顿了顿,又继续讲:“我们是一支人民军队,我们的使命是保卫人民,为人民服务。但是,只有在纪律和礼节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个使命。在今后的工作中,请你特别注意这一点。”

  肖全夫听了,脸上露出了一丝尴尬,但心里却感到无比的感激。他知道,这位大将军是真正关心他和他的部下。他不是为了想要显摆自己的身份,而是真正想要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军人。

  

  战争结束了,士兵们回到家乡,过上了幸福稳定的生活,但是他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位曾经和他们并肩作战,为他们的家园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的大将军。他们甚至以彭德怀的名字命名了自己的孩子,以感恩和纪念。

  即便如今,彭德怀的名字依然在人民心中闪耀着光芒,他的形象也被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人民军队的一面旗帜和一代人的精神楷模。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心中始终牵挂着人民,永远没有忘记为人民奋斗的初心。

  举报/反馈